方劑組成解釋
薔薇根煎方中加入菝葜,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菝葜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並能祛風濕、利水消腫,與薔薇根的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功效相輔相成,共同作用於治療熱毒血瘀、風濕痺痛等病症,提升整體療效。
- 協調藥性,避免偏性: 薔薇根偏於溫性,長期服用可能導致燥熱,而菝葜的寒性可以有效地調節藥性,避免燥熱之弊,使藥效更平和,更適合長期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薔薇根煎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婦人崩中及痢,一日夜數十起,大命欲死者」,屬急危重症。
- 崩中(血崩):指婦人經血非時暴下不止,氣隨血脫,可危及生命。
- 痢疾(嚴重下痢):日夜數十次,致津氣大傷,陰陽俱虛。
此兩者共性為「氣血津液急速耗傷」,故方劑設計以「澀斂固脫」為核心,兼清熱解毒以治本。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薔薇根(主藥)
- 《本草綱目》載其「澀精止血,治泄痢、崩帶」。
- 性味苦澀,善收斂止瀉、固崩止血,尤宜下部出血及久瀉。
2. 柿根
- 《分類草藥性》稱其「涼血止血,治痔瘡、血痢」。
- 苦寒清熱,協同薔薇根增強止血止痢之效,兼清下焦熱毒。
3. 菝葜
- 《別錄》言其「除風毒,消惡瘡,止小便數」。
- 祛濕解毒,針對崩痢久病兼下焦濕熱或瘡毒,防氣血耗傷後餘邪未清。
4. 懸鈎根(即覆盆子根)
- 《本草拾遺》載「治崩中帶下」。
- 酸澀收斂,助薔薇根固攝下元,兼補肝腎而固衝任。
配伍邏輯
- 澀中寓清:四藥皆具收斂之性,但薔薇根、柿根偏清熱止血,菝葜、懸鈎根偏祛濕固腎,標本兼顧。
- 協同固脫:集中藥力於下焦,透過高劑量(一斛)煎膏,強化「收澀」效果,迅速阻斷氣血津液外泄。
- 劑型設計:濃煎成飴糖狀丸劑,緩釋藥效,避免過澀傷胃,且利久服調理。
臨床應用推論
此方適用於「熱毒未盡而滑脫不止」之證,如:
- 血崩伴血色深紅、舌紅苔黃(熱迫血行)。
- 痢疾見赤白黏凍、裡急後重(濕熱滯留)。
四藥合力既止血止瀉,又兼解毒,符合「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原則,為古代急救虛脫之驗方。
傳統服藥法
薔薇根1斛,柿根1斛,菝葜1斛,懸鈎根一斛。
上皆銼,合著釜中,以水淹,使上余4-5寸,水煮使三分減一,去滓,會汁煎如飴,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日3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子宮崩漏月經淋漓不止
相同名稱方劑
薔薇根煎, 出處:《千金翼》卷八。 組成:薔薇根1斛,柿根1斛,菝葜1斛,懸鉤根1斛。 主治:婦人崩中及痢,一日夜數十起,大命欲死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