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根飲子

竹根飲子

ZHU GEN YIN Z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0.4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胃經 23%
脾經 11%
心經 10%
肝經 9%
腎經 8%
膀胱經 7%
大腸經 5%
肺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竹根飲子中加入白茅根,主要基於其清熱利尿、涼血止血的功效。

竹根性寒,清熱除煩,利尿通淋,與白茅根同具清熱利尿功效,可增強利尿排毒作用。白茅根更能涼血止血,可治熱病煩渴、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等症。

兩藥相伍,相輔相成,更能發揮清熱利尿、涼血止血的功效,治療因暑熱或濕熱所致的發熱、口渴、小便不利、血熱妄行等症。

竹根飲子中加入蘆根,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利濕: 蘆根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濕、生津止渴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暑熱所致的口渴、小便不利、咽喉腫痛等症狀。竹根飲子本身也具有清熱利濕之效,蘆根的加入,可加強其清熱利濕之力,使療效更顯著。
  2. 相輔相成: 竹根性寒,味甘,具有清熱除煩、利尿通淋的功效,而蘆根則偏涼,味甘,善於清熱利濕、生津止渴。兩者藥性相近,但又有各自的偏重,共同作用,可互相補充,發揮更強的療效。

竹根飲子中包含菝葜,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毒: 菝葜性寒,味甘苦,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竹根飲子多用於治療熱毒蘊結、濕熱內盛所致的各種疾病,菝葜可協助清熱解毒,緩解炎症反應。
  2. 利水消腫: 菝葜可利水滲濕,有助於消除體內積聚的濕熱,從而緩解水腫、腹脹等症狀。竹根飲子中的竹根、滑石等藥物亦有利水消腫之效,菝葜的加入可增強利水消腫的效果。

竹根飲子中加入石膏,主要是因為石膏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

竹根飲子主治熱病煩渴,口燥咽乾,脈洪數等症。其中,石膏可清泄肺胃之熱,降火除煩,並可解熱止渴,與竹根、麥冬等清熱生津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的效果。

此外,石膏還有利尿作用,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有助於緩解熱病引起的尿少或尿赤等症狀。

竹根飲子中加入烏梅,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斂肺止咳: 烏梅性酸斂,能收斂肺氣,止咳化痰。竹根飲子主治肺熱咳嗽,而烏梅的加入可以加強其斂肺止咳的功效,緩解咳嗽症狀。
  2. 生津止渴: 烏梅味酸,能生津止渴,潤燥解暑。竹根飲子中加入烏梅,除了止咳外,還能改善因肺熱引起的口渴、咽乾等症狀,增強療效。

竹根飲子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解表散寒: 竹根性寒,生薑性溫,二者相配,寒溫並濟,可有效解表散寒,驅除風邪。尤其適用於風寒感冒,症狀為發熱、頭痛、鼻塞、流清涕等。

二、 調和脾胃: 竹根甘寒,能清熱解暑,生薑辛溫,可溫中散寒,兩者合用,能有效調和脾胃,促進消化吸收。尤其適用於暑濕感冒,症狀為發熱、口渴、食慾不振等。

竹根飲子中加入小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除煩: 小麥味甘性涼,具有清熱除煩的功效,可以緩解竹根飲子中其他藥材可能帶來的燥熱之感,使藥效更加溫和,不致於過於寒涼傷胃。
  2. 益氣生津: 小麥同時具有益氣生津的作用,可以補充因病症而消耗的津液,有助於緩解口渴、咽乾等症狀,與竹根的清熱利尿作用相輔相成,更全面地解決患者的病症。

總之,小麥的加入不僅平衡了竹根飲子的寒涼之性,更增強了其清熱利尿、益氣生津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有效。

竹根飲子中包含竹瀝,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竹瀝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之效。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緩解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
  2. 涼血止血:竹瀝能涼血止血,對於熱毒引起的出血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同時,竹瀝亦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傷口癒合。

竹根飲子中加入蜂蜜,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進藥效: 蜂蜜具有潤肺止咳、生津止渴、解毒消腫等功效,與竹根的清熱利尿、涼血解毒作用相輔相成,能有效增強藥效,使藥力更加平和、溫和。
  2. 改善口感: 竹根味甘淡,性微寒,加入蜂蜜可以改善其苦澀的味道,使藥物更易服用,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利於藥效發揮。

總之,蜂蜜在竹根飲子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增進藥效,又能改善口感,使其成為更有效、更易服用的藥方。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竹根飲子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載於《外臺祕要》,主治「消渴,小便數多」,即現代所謂糖尿病或多尿症。其證屬熱盛津傷,症見煩渴引飲、尿頻量多、口乾舌燥。古人視此為「消渴」之典型表現,與上焦肺燥、中焦胃熱、下焦腎虛相關,而本方側重清熱生津、止渴利尿。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清熱生津為主

  • (艹堇)竹根、生茅根、蘆根:三根均性寒味甘,善清肺胃之熱而生津止渴。竹根清心除煩,茅根涼血利尿,蘆根清熱生津,共為君藥,針對消渴熱邪傷津之核心病機。
  • 石膏:辛甘大寒,直折陽明胃火,除煩止渴,為經典清熱藥,助三根增強清熱之力。
  • 烏梅:酸澀收斂,生津止渴,兼緩小便過多,《本草經》謂其「主下氣,除熱煩滿」。

2. 輔以滋陰潤燥

  • 白蜜:甘潤補中,潤肺滋腸,緩和諸藥寒性,兼能護胃。
  • 竹瀝:甘寒滑潤,清熱化痰,助津液上承以解口乾。
  • 小麥:養心除熱,《別錄》言其「主煩熱,止燥渴」,與蜜協調補益氣陰。

3. 化濕通絡兼顧

  • 菝葜:甘平利濕,解毒消腫,《本草綱目》載其治「消渴、小便數」,可能通過利尿調節水液代謝。
  • 生薑:辛溫佐制諸藥寒涼,防傷胃氣,兼散水濕。

4. 配伍邏輯與整體作用

全方以「甘寒清潤」為基調,重用根類藥清熱生津,佐以酸收(烏梅)、甘潤(蜜、竹瀝)、淡滲(菝葜)之品,形成「清熱不傷陰、生津不助濕」之結構。其煎法注重保存藥效(不津瓶貯),並搭配黃耆十四味丸(推測為補氣固本之方),標本兼顧,既解口渴尿多之標,又潛在調理氣陰兩虛之本。

5. 治療原理推論

本方可能通過多途徑發揮作用:

  • 直接降糖:如茅根、蘆根現代研究顯示有調節血糖潛力。
  • 利尿調整水液:三根與菝葜促進代謝,減少尿糖滯留。
  • 調節津液輸布:石膏、烏梅、蜜等協同改善口乾與多尿之失衡狀態。

總結

竹根飲子體現古人治消渴「清熱保津」之思路,結合植物根莖類藥的綜合作用,針對熱盛津傷證候,與現代糖尿病「陰虛燥熱」病機部分吻合。其組方注重藥性平衡,寒溫並用,為傳統複方協同治療之典範。

傳統服藥法


(艹堇)竹根(切)5升,生茅根(切)5升,蘆根(切)5升,菝葜(切)2升,石膏1斤(杵碎),烏梅30枚,生薑(切)1升,小麥3升,竹瀝2升,白蜜1升。
以水5鬥,煮取1鬥,去滓,加竹瀝及蜜,著不津瓶貯之,送下黃耆十四味丸,縱不下丸,但覺口乾及渴,即飲之。如熱月,即逐日斟酌煎之,多則恐壞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利尿的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竹根飲子, 出處:《外台》卷二十七引《許仁則方》。 組成:(艹堇??)竹根(切)5升,生茅根(切)5升,蘆根(切)5升,菝葜(切)2升,石膏1斤(杵碎),烏梅30枚,生薑(切)1升,小麥3升,竹瀝2升,白蜜1升。 主治:消渴,小便數多。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