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菝葜八味湯中包含菝葜,其原因主要有二:
- 藥性相符:菝葜性甘、平,具有解毒、消腫、利濕之效,與方劑中其他藥材如黃柏、知母等清熱解毒之品,以及茯苓、澤瀉等利水滲濕之品,藥性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藥效。
- 主治病症:菝葜八味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帶下病、淋症、濕疹等。而菝葜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效,可有效改善上述病症,故為方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菝葜八味湯中加入土瓜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土瓜根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與菝葜等藥物相配合,可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作用,適用於熱毒蘊結、濕熱交蒸所致的疾病,例如濕疹、瘡瘍等。
- 滋陰潤燥: 土瓜根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緩解菝葜等藥物可能引起的燥熱,使方劑更為平和,減少副作用。
菝葜八味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效。菝葜八味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痹痛、筋骨痠痛等病症,而黃耆能補氣固表,增強人體抵抗力,有助於改善病症。
- 促進藥效: 菝葜八味湯中其他藥物如蒼朮、白朮等,多具燥濕健脾之效,但可能會損傷脾氣。黃耆補氣健脾,能協同其他藥物,平衡藥性,提高藥效,防止藥物對脾胃的損害。
菝葜八味湯中包含地骨皮,其主要原因在於:
- 清熱解毒: 地骨皮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菝葜八味湯主要針對濕熱下注、筋骨疼痛等症,地骨皮可以清熱解毒,消炎止痛,輔助治療。
- 滋陰降火: 地骨皮入肺、腎經,可滋陰降火,清肺熱。菝葜八味湯中含有大量滋補藥材,加入地骨皮可以平衡藥性,避免補益過度,防止虛火上炎。
總之,地骨皮在菝葜八味湯中扮演著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的重要角色,有助於平衡藥性,提高療效。
菝葜八味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 補益脾腎,固澀止瀉: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具有補益脾腎、收斂固澀之效。菝葜八味湯主治脾腎虛弱,氣陰不足所致的泄瀉,而五味子能補益脾腎,固澀止瀉,增強藥效。
二、 佐助藥性,相輔相成:菝葜八味湯中其他藥物如茯苓、白朮等,偏於健脾燥濕,而五味子性溫,能和中緩急,協調藥性,使藥物更易於發揮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菝葜八味湯中包含人參,主要原因如下:
- 補氣健脾: 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肺的功效。菝葜八味湯主治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痛、濕疹等症,人參可補益脾胃,提高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抗禦病邪,促進瘡瘍癒合。
- 扶正祛邪: 菝葜八味湯中含有許多清熱解毒的藥物,如黃柏、蒼朮等,而人參則可扶正固本,增強機體抵抗力,使藥力更易直達病所,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菝葜八味湯中加入石膏,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菝葜八味湯主治濕熱蘊結所致的筋骨疼痛、麻木、腫脹等症狀。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可以有效清除體內積熱,緩解濕熱所致的疼痛和腫脹。
- 涼血止血: 部分濕熱症狀伴有出血,如熱毒入血導致的皮疹、出血等。石膏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以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出血症狀,使治療更加全面。
總之,石膏在菝葜八味湯中起到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共同達到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病症的效果。
菝葜八味湯中加入牡蠣,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 平肝潛陽: 牡蠣性寒,味鹹,入肝經,具有平肝潛陽、鎮心安神之效。對於肝陽上亢、頭暈目眩、失眠多夢等症,牡蠣可起到鎮靜安神、緩解症狀的作用。
二、 軟堅散結: 牡蠣能軟堅散結,化痰消腫。對於瘰癧、癭瘤等症,牡蠣可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綜上所述,菝葜八味湯中加入牡蠣,旨在發揮其平肝潛陽、軟堅散結的功效,以更好地治療相關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菝葜八味湯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首載於《外臺秘要》,主治「消渴小便數」,後世醫籍如《聖惠方》《聖濟總錄》等擴展其應用,總結為:
- 消渴症(肺消型):表現為口渴多飲、尿頻量多(飲少溲多),屬上消或中消範疇。
- 冷淋:寒顫伴小便澀痛,屬淋證之寒性證候,與下焦虛冷或氣化不利相關。
二、方劑組成與治療邏輯
(一)藥物組成解析
菝葜(3兩)
- 性味甘酸平,歸肝腎經,傳統用於利濕祛風、解毒消腫。
- 本方取其「固攝小便」之功,《本草綱目》言其「治消渴,飲水無度」。
土瓜根(3兩)
- 性味甘苦寒,清熱生津、破瘀通經,與菝葜協調,增強清下焦濕熱之效。
黃耆(4兩)
- 益氣固表,升陽舉陷,針對消渴之氣虛不攝、津液下泄(多尿)。
地骨皮(4兩)
- 涼血退虛熱,清肺腎伏火,適用於消渴陰虛內熱證。
五味子(4兩)
- 酸收固澀,斂肺滋腎,與黃耆共奏「益氣生津、固攝津液」之效。
人參(3兩)
- 大補元氣,助黃耆益氣健脾,從根本調節水液代謝。
石膏(8兩,碎)
- 清熱瀉火(尤其肺胃熱盛),針對消渴之口渴多飲,用量獨重,為方中主導。
牡蠣(3兩)
- 鹹澀微寒,潛陽固澀,既防石膏過寒傷陽,又助五味子固攝小便。
(二)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標本兼治,清熱與固澀並行
- 治標:石膏、地骨皮清肺胃腎之熱,土瓜根、菝葜利下焦濕濁,直接緩解消渴之「熱」與「淋」之澀痛。
- 治本:黃耆、人參補氣,五味子、牡蠣固攝,調節氣化功能以減少尿頻。
寒溫調配,防過伐陽氣
- 石膏雖大寒,但配伍溫補之黃耆、人參,且牡蠣斂澀,避免寒涼傷中。
肺腎同調,氣水並治
- 消渴病機涉及「肺不布津、腎不固攝」,方中五味子斂肺、牡蠣固腎,黃耆升提肺氣,契合病機。
(三)可能擴展功效
從藥物配伍推論,此方亦可能用於:
- 氣陰兩虛型糖尿病(多飲多尿)。
- 慢性泌尿系感染屬寒熱錯雜者(冷淋之澀痛)。
總結
菝葜八味湯以「清熱補氣、固澀止遺」為核心,針對消渴與淋證中「虛熱內擾、氣不攝津」之複合病機,體現了唐代以降「攻補兼施」的辨治思路。
傳統服藥法
菝葜3兩,土瓜根3兩,黃耆4兩,地骨皮4兩,五味子4兩,人參3兩,石膏8兩(碎),牡蠣3兩。
上切。
以水1鬥,煮取3升,去滓,分3次溫服,每服如人行10里服1劑,服至5-6劑佳。隔5日服1劑,劑數滿,宜合黃耆十四味丸服之。
菝(艹(吉瓜))散(《聖惠》卷五十八)、黃耆湯(《聖濟總錄》卷四十八)、菝葜飲(《聖濟總錄》卷五十八)、菝葜湯(《普濟方》卷一七八)。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滋陰清熱、生津止渴的功效,適合消渴小便數、肺消飲少溲多、冷淋寒顫澀痛等症。
- 本方中含有石膏,具有寒涼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中含有牡蠣,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菝葜八味湯, 出處:《外台》卷二十七引《許仁則方》。 組成:菝葜3兩,土瓜根3兩,黃耆4兩,地骨皮4兩,五味子4兩,人參3兩,石膏8兩(碎),牡蠣3兩。 主治:消渴小便數。肺消飲少溲多;冷淋寒顫澀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