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散

ZH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心經 19%
脾經 13%
肝經 10%
胃經 10%
腎經 6%
大腸經 5%
心包經 4%
膽經 4%
膀胱經 1%
三焦經 0%
肺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膽經
膀胱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9

方劑組成解釋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煮散

組成

  • 茯苓
  • 麻黃
  • 黃耆
  • 大青葉
  • 桂枝
  • 細辛
  • 杏仁
  • 石膏
  • 丹參
  • 五味
  • 甘草
  • 川貝母
  • 橘皮
  • 川芎
  • 枳實

整體功效

主治

肺與大腸俱實,令人氣憑滿。即是指肺和大腸都很實,導致氣體不能順利排出,從而引起胸悶氣喘等症狀。

方解

本方由茯苓、麻黃、黃耆、大青葉、桂枝、細辛、杏仁、石膏、丹參、五味子、甘草、川貝母、橘皮、川芎、枳實等中藥組成。其中,茯苓、麻黃、黃耆、大青葉、桂枝、細辛、杏仁、石膏、丹參、五味子、甘草等均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而川貝母、橘皮、川芎、枳實等則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因此,本方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健脾益氣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肺與大腸俱實,令人氣憑滿的症狀。

注意事項

  • 本方性味寒涼,體虛者慎用。
  • 本方含有麻黃,有發汗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含有石膏,有滑腸作用,脾胃虛弱者慎用。

文獻參考

傳統服藥法


獨活6兩,茯苓6兩,牛膝6兩,漢防己6兩,白朮6兩,黃耆6兩,麻黃(去節)6兩,柴胡6兩,當歸4兩,防風4兩,橘皮4兩,桂心4兩,人參4兩,附子3兩(生用),磁石16兩(碎如豆),羚羊角3兩(屑),生薑、杏仁、半夏(洗)、吳茱萸、檳榔(碎)、丹參8兩。
冷多,加吳茱萸半兩;熱多,加麥門冬半兩;大熱,以竹瀝1升代水;嘔逆食不下,加半夏1兩;毒悶,加青木香2分;以意消息之。患人大便難,加大黃半兩;腹滿食不消,加檳榔3-2枚。所加藥,
上不著分量者,各自隨時加減,餘切如豆大,分作30貼。
每貼著生薑1兩(合皮碎切),杏仁14枚(去皮尖,碎),以水2升,煮取7合,去滓。頓服,每日1服,或2日1服。
忌豬肉、冷水、羊肉、餳、生蔥、桃李、雀肉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味寒涼,體虛者慎用。
  • 本方含有麻黃,有發汗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含有石膏,有滑腸作用,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腳氣病糖尿病

相同名稱方劑


煮散, 出處:《外台》卷十一引《古今錄驗》。 組成:桑根白皮6分,薏苡仁6分,通草4分,紫蘇莖葉4分,五味子6分,覆盆子8分,枸杞子8分,乾地黃9分,茯苓12分,菝葜12分,黃耆2分。 主治:消渴病,服花蓯蓉丸渴多者。

煮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十六。 組成:茯苓6錢,麻黃6錢,黃耆3錢,大青3錢,桂心3錢,細辛5錢,杏仁5錢,石膏2兩,丹參半兩,五味子1兩,甘草1兩,貝母1兩,橘皮1兩,川芎1兩,枳實2枚。 主治:肺與大腸俱實,令人氣憑滿。

煮散, 出處:《千金》卷十九。 組成:丹參2兩半,牛膝2兩半,葛根2兩半,杜仲2兩半,乾地黃2兩半,甘草2兩半,豬苓2兩半,茯苓1兩18铢,遠志1兩18铢,子芩1兩18铢,石膏3兩,五加皮3兩,羚羊角1兩,橘皮1兩,生薑1兩,淡竹葉雞子大。 主治:腎勞熱,妄怒,腰脊不可俯仰屈伸。

煮散, 出處:《外台》卷十八引《崔氏方》。 組成:地骨皮12分,麻黃6分(去節),杏仁8分(去皮尖雙仁),防己20分,黃芩10分,羚羊角(屑)8兩,茯苓12分,澤瀉6分,細辛5分,薏苡仁20分,石斛20分,人參6分,白朮10分,大黃6分,磁石20分,丹參10分,犀角(屑)8分,蒺藜子12分,甘草10分(炙),桂心6分,生薑12分,前胡8分。 主治:腳氣不隨。

煮散, 出處:元侍郎希聲引《張文仲方》(見《外台》卷十四)。 組成:茯神6兩,防風4兩,牛膝4兩,枳實(炙)4兩,防己4兩,秦艽4兩,玄參4兩,芍藥4兩,黃耆4兩,白鮮皮4兩,澤瀉4兩,獨活4兩,桂心3兩,五味子1升(碎),人參4兩,薏苡仁1升(碎),麥門冬1兩(去心),羚羊角2枚(屑),石膏1斤(碎,綿裹),甘草3兩(炙),磁石24兩(綿裹)。 主治:諸風。

煮散, 出處:《千金》卷八。 組成:防風1兩,獨活1兩,防己1兩,秦艽1兩,黃耆1兩,芍藥1兩,人參1兩,白朮1兩,茯神1兩,川芎1兩,遠志1兩,升麻1兩,石斛1兩,牛膝1兩,羚羊角1兩,丹參1兩,甘草1兩,厚朴1兩,天門冬1兩,五加皮1兩,桂心1兩,黃芩1兩,地骨皮1兩(一雲各4兩),橘皮3兩,生薑3兩,麻黃3兩,乾地黃3兩,檳榔2兩,藁本2兩,杜仲2兩,烏犀角2兩,薏苡仁1升,石膏6兩(一雲3兩)。 主治:風痱。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