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與大腸俱實」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與大腸俱實
證候名,屬中醫臟腑辨證範疇,反映肺與大腸兩經同病之實證。肺與大腸相表裡,經絡互通,生理上相互協調,病理上亦相互傳變。肺主肅降,通調水道;大腸主傳導,排泄糟粕。若肺氣為實邪壅滯,失其肅降之職,可致大腸傳導失司;反之,若大腸熱結不通,腑氣壅塞,亦可上逆影響肺氣宣降,形成表裡同病之實證。
病因病機
- 外邪犯肺:風熱、燥邪或痰熱壅肺,肺失清肅,津液不布,致大腸燥結。
- 飲食內傷:過食辛辣厚味,積熱內生,下結大腸,上灼肺津。
- 情志化火:肝鬱化火,木火刑金,肺熱下移大腸。
臨床表現
- 肺系症狀:咳嗽氣粗、痰黃黏稠、胸悶喘滿、喉痺腫痛。
- 大腸症狀:腹脹便祕、肛門灼熱、或下利臭穢(熱結旁流)。
- 經脈循行異常: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氣血壅滯,可見頭痛目眩、手臂攣急、唇吻難閉(如《千金要方》所述)。
- 舌脈特徵:舌質紅、苔黃燥;脈象右手寸口(肺脈)與尺膚(大腸候)俱實,或見滑數、洪大之象。
典籍論述
《千金要方·卷十七》明確指出:「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陽俱實者,手太陰與陽明經俱實也。病苦頭痛,目眩,驚狂,喉痺痛,手臂卷,唇吻不收,名曰肺與大腸俱實也。」此段揭示肺大腸俱實之脈證特點,並強調經氣亢盛與實火內擾之病機。
治法與方藥
中醫治療以「通腑瀉肺」為原則,根據病邪性質選方:
- 痰熱壅肺兼腸熱:可用宣白承氣湯(石膏、杏仁、瓜蔞、大黃),既清肺化痰,又通腑泄熱。
- 燥熱傷津:選用清燥救肺湯配合增液承氣湯,潤肺通腸。
- 風熱表裡俱實:如防風通聖散,解表清裡,雙解肺腸之邪。
經絡調理
針灸可取肺經(如尺澤、孔最)與大腸經(如合谷、曲池)穴位,瀉實熱、調氣機。
此證候體現中醫「臟腑相關」理論,臨床需辨析肺與大腸孰為主次,方能精準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