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解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解毒(中醫術語詳解)
在中醫學中,「解毒」為重要治療原則,泛指透過各種方法清除或中和體內外之毒邪。此「毒」範疇廣泛,包含熱毒、寒毒、蟲蛇之毒、藥物或食物中毒等,其治法因成因與病位不同而異。以下分述中醫解毒之主要內涵:
一、熱毒之解毒
- 血分熱毒
熱邪深入血分,可見高熱、發斑、衄血、癰瘡等症,治宜「涼血解毒」。常用方如《犀角地黃湯》(現多以水牛角代犀角),配合黃連、連翹等清熱解毒藥,使熱毒從血分透解。 - 氣分熱毒
熱毒壅滯於氣分,多見咽喉腫痛、口舌生瘡,方如《黃連解毒湯》,以黃芩、黃柏、梔子瀉火解毒,直折火勢。
二、寒毒之解毒
陰寒內盛,凝滯成毒,症見四肢厥冷、瘡瘍色暗不紅,須「溫陽散寒以解毒」。如《陽和湯》以麻黃、肉桂、鹿角膠溫通經脈,化解陰寒之毒。
三、外傷蟲獸之毒
- 蛇蟲咬傷
中醫外治常用白花蛇舌草、半邊蓮等解毒消腫;內服則依毒蛇性質配伍,如清熱解毒藥或活血祛風藥。 - 狂犬病預防
古籍記載以「瘋犬咬傷方」(如《醫林改錯》下瘀血湯)化瘀解毒,現代多結合疫苗治療。
四、食藥中毒之解毒
- 誤食毒物
輕者以綠豆、甘草煎湯緩解;重者需結合催吐、瀉下法,如《金匱要略》以鹽湯探吐。 - 藥物毒性調和
- 炮製減毒:如半夏經薑製降低刺激性,附子久煎分解烏頭鹼。
- 配伍制毒:如四逆湯中乾薑、甘草緩和附子毒性,形成「相殺」關係。
五、特殊解毒法
-
瘡瘍排毒
癰疽初期用《仙方活命飲》清熱解毒;膿成則切開引流,屬「外科解毒」範疇。 - 疫癘之毒
溫病學派提出「解毒透邪」法,如《清瘟敗毒飲》針對疫毒熾盛,氣血兩燔之證。
中醫解毒體系龐雜,須辨毒邪性質、所在層次(衛氣營血、臟腑經絡),靈活運用清解、溫化、外治等法,體現「辨證求因」之核心思想。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