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解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解毒,治療學術語。泛指解除體內或體表的毒素。通常包括:

1.血分熱毒,宜涼血解毒。詳該條。

2.陰寒凝滯成毒,常用溫中散寒而祛之。

3.解除蛇蟲犬獸螫咬所致的毒害。

4.排除誤食或接觸的毒物,或解除所致的毒害。

5.按特定的炮製方法減除藥物的毒性,或通過藥物的配伍協調而緩和藥物的毒性。

《內經》曰:“毒者,熱氣也,其氣猛烈,善行而數變,故善入人。”《本草綱目》曰:“凡毒之為物,其性多烈,善行而急,故能速入人,速發病,速致死。”

解毒的方法,根據毒性不同,可分為以下幾類:

(1)涼血解毒:適用於血分熱毒證,症見發熱、煩躁、口渴咽痛、尿黃、便秘等。常用藥物有黃連、黃芩、梔子、大黃等。

(2)溫中散寒:適用於陰寒凝滯成毒證,症見腹痛、腹脹、嘔吐、泄瀉等。常用藥物有附子、乾薑、肉桂、白朮等。

(3)解蛇蟲毒:適用於蛇蟲咬傷所致的毒害,症見局部紅腫、疼痛、出血、水腫、壞死等。常用藥物有甘草、白礬、烏梢蛇、白花蛇等。

(4)解誤食毒:適用於誤食毒物所致的毒害,症見頭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常用藥物有甘草、竹茹、生薑、大棗等。

(5)減毒:適用於藥物本身有毒性,但經過炮製或配伍後,毒性減輕或消失,可用於治療疾病。常用藥物有附子、大黃、甘遂等。

解毒是中醫治療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臨床上應用廣泛。但在使用時,必須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不可盲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