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清熱解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清熱解毒

清熱解毒為中醫清熱法之一,主要針對外感熱毒或內生火熱之邪所致的病證。此治法廣泛運用於瘟疫、溫毒、熱毒瘡瘍等疾患,其核心在於清除體內熱邪、化解毒蘊,從而恢復氣血陰陽的平衡。

臨床表現

熱毒蘊結體內,可表現為高熱不退、煩躁不安、口乾咽燥、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若熱毒熾盛,迫血妄行,則可見吐衄(吐血、鼻衄)或肌膚發斑;若熱毒鬱結於肌表,則易發為瘡瘍腫毒,局部紅腫熱痛,甚則化膿潰爛。舌象多見舌質紅絳、苔黃燥,脈象以數而有力為特徵。

常用藥物

清熱解毒藥物多性味苦寒,具有清泄火熱、解毒散結之效,臨床常依病位及兼證配伍使用:

  • 清熱瀉火:石膏、知母(針對氣分熱盛)
  • 清熱燥濕:黃連、黃芩、黃柏(適用於濕熱毒邪)
  • 解毒利咽:板藍根、連翹、牛蒡子(多用於咽喉腫痛)
  • 消癰散結: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銀花(擅治瘡瘍疔毒)

代表方劑

  1. 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
    • 組成:黃連、黃芩、黃柏、梔子
    • 主治:三焦火毒熾盛,症見大熱煩渴、譫語發斑,或瘡瘍腫毒。
  2. 普濟消毒飲(《東垣試效方》)
    • 組成:黃芩、黃連、陳皮、玄參、連翹、板藍根等
    • 主治:大頭瘟(頭面焮腫)、咽喉腫痛,兼風熱疫毒上攻之證。
  3. 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鑑》)
    • 組成: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 主治:疔瘡初起,局部紅腫熱痛,或發熱惡寒。

辨證要點

清熱解毒法需辨明熱毒所在病位(如衛氣營血、臟腑經絡)及兼夾病邪(如濕、瘀)。例如:

  • 上焦熱毒:多見咽喉潰爛,配伍桔梗、薄荷宣散透邪。
  • 中焦熱結:兼腹滿便秘,可加大黃、芒硝通腑泄熱。
  • 血分熱毒:發斑吐衄,需加生地、丹皮涼血散瘀。

此治法體現中醫「熱者寒之」「實則瀉之」的原則,通過苦寒直折火勢,結合透散、涼血等法,使毒去熱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