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煮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煮散
煮散為中醫煎藥法之一,指將藥材研磨成粗末狀的散劑,再加水煎煮,過濾藥渣後取汁服用。此法起源於古代,盛行於唐宋時期,其特點在於藥材經粉碎後,表面積增大,有效成分更易溶出,既能節省藥材,又可提高煎煮效率。
煮散之製法與應用
- 藥材處理:選用乾燥藥材,經碾、搗或研磨成粗末,顆粒大小通常介於飲片與細粉之間,以利煎煮時成分釋出。
- 煎煮方式:將藥末置於水中,以文火煎沸,時間較傳統湯劑為短,因藥物質地細碎,成分釋出迅速。
- 臨床用途:
- 解表劑:如《溫病條辨》之銀翹散,以煮散法煎服,取其輕清宣透之效,適用於風熱表證。
- 調和脾胃:部分健脾消導方劑亦採此法,如平胃散加減,可加速藥力發揮。
- 急症處理:煮散煎煮時間短,適合需快速起效之病症,如外感初起或輕症實證。
煮散與其他劑型之異同
- 與湯劑比較:煮散藥材利用率高,用量較少,但需注意過濾徹底,避免殘渣影響口感。
- 與散劑比較:傳統散劑直接沖服,而煮散經煎煮後服用,更適合不耐受粉末或需緩和藥性者。
煮散之運用,體現中醫「因劑制宜」的辨證思維,結合藥性與病情,靈活選擇製劑形式,以達最佳療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