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氣喘」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3-11-20

名詞介紹


氣喘[1],簡稱喘,是以呼吸急促為特徵的一個臨床症狀,嚴重時甚至張口抬肩,鼻翼扇動,不能平臥。常見於多種急慢性病證之過程中。

氣喘在歷代醫籍中名稱很多。如《素問[2]》中稱「喘息」、「喘逆;《金匱要略[3]》中稱「上氣」;《諸病源候論[4]》中又稱為逆氣」;《景岳全書[5]》中則為「喘促」。在金元以前的醫學文獻中喘與哮二症無嚴格區別,常混為一談。但二者在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上均有不同,故應予區分。

哮有宿根,表現為發作性的痰鳴氣喘,以呼吸急促,喉間哮鳴為特徵;而喘則多并發於多種急慢性病證之中,雖呼吸急促,而喉間並無哮鳴聲。《醫學正傳.哮喘[6]》謂:"大抵哮以聲響名,喘以氣息言。夫喘促喉中如水雞聲者,謂之哮;氣促而連屬不能以息者,謂之喘。"可見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

【常見證候】

風寒肺氣喘:臨床表現有喘急胸悶,伴有咳嗽,咯痰清稀色白,初起多兼見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脈象浮緊。

風熱犯肺氣喘:表現為喘急煩悶,伴有咳嗽,咯痰黃稠;或見發熟,汗出惡風口渴胸痛舌苔薄白或薄黃,脈象浮數。

表寒熱氣喘:常表現為喘急胸悶,發熱惡寒,頭身疼痛,又見心煩口渴,痰稠不爽,舌苔黃白相兼,脈象浮數。

痰濁阻肺氣喘:證見喘促氣粗,痰聲漉漉,伴有咳嗽痰稠,咯痰不爽,胸中窒閟,或見惡心納呆舌苔白膩,脈滑。

氣鬱傷肺氣喘:出現喘促胸悶,咽喉如梗,胸脅脹痛,伴有精神抑鬱,急躁易怒,失眠心悸等症,舌苔薄白,脈弦。

氣陰兩虛氣喘:喘促氣短,動則氣喘加重,語聲低弱,自汗惡風,容易感冒口乾面紅,舌質淡紅,脈弱。

腎不納氣氣喘:表現有喘促日久,氣息短促,呼多吸少,動則尤甚,伴有腰膝痠軟,面青肢冷,舌質淡,脈沉細。

虛痰阻氣喘:表現為喘咳短氣,呼多吸少,痰多胸悶,伴有腰痠肢冷,小便頻數舌苔白膩,脈沉細或濡滑無力。

陽虛水泛氣喘:證見喘咳氣急,不能平臥,伴有心悸畏寒,腰痠肢冷,尿少水腫,舌質胖淡,苔白滑、脈象沉細。

【鑒別分析】

風寒閉肺氣喘與風熱犯肺氣喘:此二證皆由外邪侵襲,均有表證可見。但風寒閉肺氣喘乃由於風寒之邪侵襲皮毛,內合於肺,肺失宣降,水津不能通調輸布,故見喘咳胸悶,咯痰清稀;風寒外束,肺衛鬱閉,故有風寒表證。而風熱犯肺氣喘是由於風熱之邪侵襲皮毛,內合於肺,熱盛氣壅,肺失宣降,熱盛傷津,煉液成痰,痰熱交阻所致,故見喘咳煩悶,咯痰黃稠,口渴胸痛;風熱鬱蒸肌表,腠理疏泄,故見風熱表證。所以此二證當以痰的性狀和外證表現為鑒別要點。風寒閉肺氣喘,其痰清稀,兼有惡寒發熱,無汗

參考資訊


  1. 气喘(疾病名)_百度百科

  2. 素问(中医古籍)_百度百科

  3. 《金匱要略》完整版電子書 - A+醫學百科

  4. 诸病源候论(隋朝巢元方撰写的图书)_百度百科

  5. 景岳全书 - 搜狗百科

  6. 哮喘(哮喘)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