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氣喘」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氣喘

病證名

氣喘為中醫臨床常見病證,泛指各種以呼吸困難、氣息急促為主要表現的證候。其病因複雜,可因外感、內傷或七情所傷所致,病理機制多與肺、腎、肝等臟腑功能失調相關。根據病性與病機,中醫將氣喘分為實喘虛喘兩大類,並進一步細辨證型。


一、病因病機

  1. 外邪犯肺:風寒、風熱或燥邪侵襲肺衛,肺氣壅塞,宣降失常,發為實喘。
  2. 痰濁內阻:飲食不節或脾失健運,痰濕內生,上犯於肺,氣道受阻,症見喘促痰鳴。
  3. 情志所傷:七情過極(如憂思惱怒),肝氣鬱結,逆乘於肺,致氣機升降失司,發為氣喘。《醫學入門·喘》提及:「遇惱便發,脈必沉弦」,此屬氣滯痰阻之證,方選蘇子降氣湯以降氣化痰。
  4. 臟腑虛損:久病勞傷,肺腎氣虛,納氣無權,或陰虛火旺,灼津成痰,皆可致虛喘。

二、證型分類

1. 實喘

  • 風寒襲肺:喘急胸悶,痰白清稀,兼惡寒無汗,苔薄白,脈浮緊。治宜宣肺散寒,方用麻黃湯加減。
  • 痰熱壅肺:喘咳氣粗,痰黃黏稠,身熱煩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化痰,方選桑白皮湯定喘湯
  • 氣鬱乘肺:因情志誘發,喘促胸脅脹滿,咽中如窒,脈弦。治宜疏肝降氣,方用五磨飲子蘇子降氣湯

2. 虛喘

  • 肺氣虛:喘促氣短,聲低自汗,易感外邪,舌淡脈弱。治宜補益肺氣,方用補肺湯玉屏風散
  • 腎不納氣:動則喘甚,呼多吸少,腰膝酸軟,脈沉細。治宜補腎納氣,方選金匱腎氣丸人參蛤蚧散
  • 肺腎陰虛:喘咳痰少,口燥咽乾,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滋陰潤肺,方用生脈散麥味地黃丸

三、古籍論述

  • 《張氏醫通·喘》強調情志致喘之病機:「氣滯其痰,蘇子降氣湯主之。」
  • 《景岳全書》分喘為虛實兩綱,提出「實喘者有邪,邪氣實也;虛喘者無邪,元氣虛也」,為後世辨證之圭臬。

氣喘之治療,首重辨明虛實,實者祛邪利氣,虛者培補攝納,兼顧標本。臨證時尤需細察痰、氣、火、虛之交互影響,方能切中病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