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五味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理論之一。它根據藥物的味道,將藥物性味歸納總結為辛、酸、甘、苦、鹹五種味道。不同的藥物味道,具有不同的藥理作用。具體來說:
- 辛味的藥物多含揮發油等成分,具有發散、行氣、止痛、通竅等作用。薄荷、荊芥、防風、川芎、白芷、細辛、丁香等都屬於辛味藥物。
- 酸味的藥物多含有機酸,具有收斂、澀腸、止血、收濕、解毒等作用。烏梅、山楂、金橘、陳皮、大黃、芒硝等都屬於酸味藥物。
- 甘味的藥物多含醣類,具有補益、緩和、滋養、潤燥等作用。人參、甘草、白朮、山藥、大棗、蜂蜜等都屬於甘味藥物。
- 苦味的藥物多含生物鹼、甙類或苦味質,具有瀉下、燥濕、清熱、解毒等作用。大黃、黃連、黃芩、苦參、知母、甘遂等都屬於苦味藥物。
- 鹹味的藥物多含氯化鈉、硫酸鎂等成分,具有軟堅、潤下、利水、消腫等作用。芒硝、甘遂、大戟、海藻、昆布等都屬於鹹味藥物。
五味的理論不僅是中醫藥學的重要概念,其背後的科學依據也得到現代研究的支持。近代的研究發現,藥物的不同味道與其所含的化學成分有關。例如,辛味藥物多含揮發油,酸味藥物多含有機酸,甘味藥物多含醣類,苦味藥物則可能含有生物鹼、甙類或苦味質等成分。
在臨床應用中,中醫師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選擇適合的藥物。透過關注藥物的五味,可以更好地理解藥物的作用和適應症。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