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藥學「五味」理論探微

五味者,乃中藥性味理論之核心要素,指辛、酸、甘、苦、鹹五種藥味。此理論源於《內經》,後世醫家不斷發展完善,成為中藥功效分類與臨床應用的重要依據。

五味特性與藥理作用

  1. 辛味

    • 特性:具發散、行氣、活血之效
    • 機理
      • 辛溫藥物多含揮發油(如薄荷醇、薑烯酚),能刺激黏膜、擴張毛細血管
      • 促進汗腺分泌(解表發汗)
      • 加速氣血運行(如川芎嗪之活血化瘀)
    • 代表藥物:麻黃、桂枝、川芎、白芷
    • 臨床應用:外感表證、氣滯血瘀、風濕痹痛
  2. 酸味

    • 特性:主收斂固澀、生津安蛔
    • 機理
      • 含機酸(如檸檬酸、酒石酸)與鞣質
      • 調節自主神經(抑制腸蠕動)
      • 調節腺體分泌(斂汗、澀腸)
    • 代表藥物:烏梅、五味子、山茱萸、訶子
    • 特殊應用:酸甘化陰配伍(如芍藥甘草湯)
  3. 甘味

    • 特性:補益和中、緩急調藥
    • 機理
      • 多含醣類、氨基酸、苷類(如人參皂苷)
      • 增強免疫(黃耆多糖)
      • 調節代謝(血糖調節)
    • 代表藥物:人參、甘草、大棗、飴糖
    • 配伍精要:甘溫助陽(黃耆)、甘寒養陰(麥冬)
  4. 苦味

    • 特性:能瀉能燥、堅陰降火
    • 機理
      • 生物鹼(如黃連素)、苦味苷(如梔子苷)
      • 抑菌抗炎(黃芩素)
      • 調節膽鹼能系統(瀉下作用)
    • 代表藥物:黃連、黃芩、梔子、大黃
    • 特殊應用:苦寒燥濕(黃柏)、苦溫化濕(蒼朮)
  5. 鹹味

    • 特性:軟堅散結、潤下通便
    • 機理
      • 含無機鹽(如芒硝之硫酸鈉)
      • 滲透壓作用(潤腸通便)
      • 調節甲狀腺(海藻之碘質)
    • 代表藥物:牡蠣、昆布、芒硝、玄參
    • 特殊應用:鹹寒涼血(犀角)、鹹溫補腎(蓯蓉)

理論延伸與臨床配伍

  1. 五味與歸經關係
    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鹹入腎,此為五味與五臟對應之理。然臨床需辨「味」與「性」之配合,如:

    • 辛溫入肺(麻黃)
    • 辛涼入肝(薄荷)
  2. 氣味配伍法則

    • 辛甘發散為陽(桂枝湯)
    • 酸甘化陰(芍藥甘草湯)
    • 苦辛通降(半夏瀉心湯)
  3. 現代藥理佐證

    • 辛味藥之揮發油多具抗炎、鎮痛作用
    • 苦味藥之生物鹼常有抗菌、降壓功效
    • 甘味多糖類物質多顯示免疫調節活性

歷代醫家論述精要

  • 《素問·藏氣法時論》:「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
  • 張元素《醫學啟源》:「辛能散結潤燥,苦能燥濕堅軟,鹹能軟堅,酸能收緩,甘能緩急」
  • 李時珍《本草綱目》提出「五味五色入五臟」的系統歸類法

此五味理論非絕對口感,乃古人通過藥效歸納所得,如石膏味辛實無辛辣之味,卻具解肌發汗之效。現代研究顯示,五味實質反映藥物特定化學組分與生物活性間的對應關係,為中藥現代化研究提供傳統理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