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性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詳解:性味
「性味」為中醫藥理論之核心概念,指藥物作用性質與氣味特性的總稱,亦稱「氣味」。其內涵可分為兩大體系:一為「四氣五味」結合論,二為專指「五味」之氣味特性,二者共同構築藥物功效的基礎框架。
◆ 四氣五味之辨證關係
「四氣」又稱「四性」,乃藥物作用於人體後所呈現的寒、熱、溫、涼四種趨向特性:
- 寒涼屬陰:如石膏、黃連,主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 溫熱屬陽:如附子、肉桂,具溫經散寒、助陽益氣之效
- 平性:如茯苓、甘草,寒熱偏性不顯而調和諸藥
「五味」則為辛、甘、酸、苦、鹹五種藥味,各具特定藥理定向:
- 辛味(生薑、薄荷)行氣散結,開竅發汗
- 甘味(人參、大棗)補虛緩急,調和藥性
- 酸味(山茱萸、五味子)收斂固澀,生津止瀉
- 苦味(黃芩、大黃)燥濕瀉火,降逆通便
- 鹹味(牡蠣、芒硝)軟堅散結,潤下通絡
◆ 氣味配伍之精微處
歷代醫家尤重性味配伍,如《傷寒論》桂枝湯以「辛溫之桂枝」配「酸寒之芍藥」,辛散與酸收並行,調和營衛;《本草綱目》更載「酸鹹無升、辛甘無降」之氣味升降規律,揭示性味與藥效走向的深層聯繫。
◆ 氣味專論
部分古籍如《神農本草經疏》單論「氣味」時,特指藥物五味屬性。如「香薷味辛微溫」,強調其辛味發散與溫性相協,共成祛暑化濕之功。此說尤其側重五味對經絡歸趨的影響,如辛入肺、甘入脾等五味所歸理論。
性味學說實為中藥「藥性理論」之樞紐,既統攝藥物作用本質,亦貫穿辨證用藥原則,為臨床「識藥—立法—組方」之關鍵依據。需知藥物性味雖分列,然實際應用必觀其氣味交融、陰陽相濟之整體效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