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骨浸酒

Tiger bone soaked in wine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中性 (0.9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腎經 17%
脾經 12%
肺經 12%
心經 11%
胃經 9%
大腸經 6%
膀胱經 3%
膽經 3%
心包經 1%
三焦經 1%
肝經
腎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膽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20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虎骨浸酒」方劑主要具備以下功能:

  1. 活血化瘀:透過多種活血藥材(如川芎、丹參、當歸等),促進血液循環,消腫止痛,適合用於疼痛症狀及血瘀引起的問題。
  2. 強筋健骨:虎骨及骨碎補等材料能增強骨骼及筋肉的健康,對於日常運動傷痛、關節不適有良好效果。
  3. 補身益腎:包含多種補腎藥材,對於虛弱、腰膝痠痛有一定的輔助療效。
  4. 安神及助眠:酸棗仁等材料具有安神作用,有助於緩解失眠及焦慮。

傳統服藥法


虎脛骨2兩(塗酥,炙黃),熟乾地黃2兩,續斷1兩,赤箭1兩,石斛1兩(去根.銼),防風1兩(去蘆頭),牛膝1兩(去苗),丹參1兩(去蘆頭),桂心1兩,當歸1兩(銼,微炒),萆薢1兩(銼),芎藭1兩,酸棗仁1兩(微炒),山茱萸1兩,五味子1兩,漏蘆1兩,五加皮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仙靈脾1兩,骨碎補1兩,荊芥半兩,川椒半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海桐皮1兩,肉蓯蓉1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令乾),木香1兩,烏蛇1條(重5兩,用無灰酒浸3宿後取出,去頭尾皮骨,炙微黃)。
上銼細,用生絹袋盛。
以無灰酒3鬥浸7日。每於食前暖飲1小盞。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虎骨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安全性:虎骨以及一些成分(如烏蛇)來自瀕危物種,應避免使用,應尋求合法及道德的替代選擇。
  2. 個體差異:因人而異的體質,使用前最好諮詢專業中醫師,確保適合自身情況。
  3. 過敏反應:注意是否對某些中藥成分過敏,初次使用時建議少量,以觀察身體反應。
  4. 病情影響:某些疾病(如肝腎功能不全)患者應謹慎使用,避免加重病情。
  5. 懷孕及哺乳期:孕婦及哺乳期婦女建議避免使用,或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化膿性關節炎肩前部肩痛夜間多夢腰痛心悸心肌炎原發性高血壓心律不整心絞痛背痛睡眠障礙心胸煩熱容易健忘胃下垂易感到驚嚇腰膝軟弱無力慢性肝炎神經衰弱症下背部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虎骨浸酒, 出處:《聖惠》卷二十六。 組成:虎脛骨5兩(塗酥,多令黃),羚羊角屑1兩,酸棗仁1兩(微炒),豬椒根1兩,五加皮2兩,枳實1兩(麸炒微黃),丹參1兩,川芎1兩,桂心1兩,地骨皮1兩,生乾地黃1兩。 主治:肝勞,肢節疼痛,筋脈攣縮。

虎骨浸酒, 出處:《聖惠》卷二十五。 組成:虎脛骨半斤(塗酥,炙微黃),熟乾地黃2兩,石斛(去根)1兩,獨活1兩,防風(去蘆頭)1兩,牛膝(去苗)1兩,丹參1兩,桂心1兩,當歸1兩,萆薢1兩,川芎1兩,酸棗仁(微炒)1兩,山茱萸1兩,仙靈脾1兩,五加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骨碎補(去毛)1兩,川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1兩,白蒺藜(微炒,去刺)1兩,烏蛇2條(重半斤者,酒浸,去皮骨,塗酥,炙微黃)。 主治:風氣攻註,腰腳骨髓疼痛。

虎骨浸酒, 出處:《聖惠》卷七。 組成:虎脛骨2兩(塗酥,炙黃),熟乾地黃2兩,續斷1兩,赤箭1兩,石斛1兩(去根,銼),防風1兩(去蘆頭),牛膝1兩(去苗),丹參1兩(去蘆頭),桂心1兩,當歸1兩(銼,微炒),萆薢1兩(銼),川芎1兩,酸棗仁1兩(微炒),山茱萸1兩,五味子1兩,漏蘆1兩,五加皮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仙靈脾1兩,骨碎補1兩,荊芥半兩,川椒半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海桐皮1兩,肉蓯蓉1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令乾),木香1兩,烏蛇1條(重5兩,用無灰酒浸3宿後取出,去頭尾皮骨,炙微黃)。 主治:腎臟風毒流註,腰腳疼痛,行立無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