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除濕膏方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其祛風濕及解表散寒的功效。
羌活性溫,味辛,入膀胱、肝經,善於疏散風寒濕邪。濕邪為病,常與寒邪相伴,故除濕膏中加入羌活,可溫經散寒,驅散濕邪,達到祛風除濕的效果。同時,羌活還可通絡止痛,對於因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也有緩解作用。
「除濕膏」方劑中加入「烏頭」,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烏頭性溫熱,具有祛風散寒、止痛、利水消腫之效,但其毒性較強,需慎用。
此處加入烏頭,旨在針對濕邪阻滯經絡,導致肢體沉重、疼痛的症狀。烏頭能散寒祛濕,溫通經絡,緩解疼痛,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利水消腫作用,有助於排除體內積存的濕氣。
但需強調,烏頭毒性較大,需經由專業醫師辨證論治後,才能適量使用,不可自行配藥服用。
除濕膏中加入蒼朮,乃因其具有顯著的燥濕化痰、祛風除痺功效。蒼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能燥濕化痰,健脾益氣,祛風除痺。
方中以蒼朮配伍其他藥材,如茯苓、白朮等,共同發揮燥濕利水、健脾益氣的作用,以達到祛除體內濕氣,改善濕痺症狀的目的。
除濕膏中加入防風,主要是利用其祛風除濕之效。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膀胱經,具有發散風寒、止痛的作用。在濕邪困阻,兼夾風寒之症中,防風可驅散風寒,利濕化濁,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除濕止痛的效果。
例如,濕邪阻滯經絡,導致關節疼痛,可加入防風以疏通經絡,散寒止痛。此外,防風也能促進汗液排出,利水消腫,進一步達到祛濕目的。
除濕膏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其 清熱燥濕 的功效。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癢、解毒殺蟲之效。濕邪阻滯,常伴有熱象,表現為皮膚濕疹、瘙癢、瘡瘍等症狀。黃柏能清熱燥濕,驅散濕邪,並可抑制細菌生長,有助於消炎止癢,改善濕疹等皮膚病症。
此外,黃柏還可與方劑中其他藥物相配伍,發揮更佳的療效。例如,與苦參、地膚子等藥物配合,可增強清熱燥濕之力,有效改善濕疹等皮膚病。
除濕膏中加入威靈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祛風除濕: 威靈仙性辛溫,入肝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痛的功效。其能疏通經絡,驅散體內濕氣,對於風濕痹痛、關節疼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活血化瘀: 威靈仙同時具有一定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消腫止痛。
因此,在除濕膏中加入威靈仙,可以更好地達到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的目的,提高藥效。
「除濕膏」中包含「甘遂」,主要原因為甘遂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強力利水消腫: 甘遂性寒,味苦,入肺、腎經,能強力利水消腫,對於濕邪困阻所致的水腫、腹水、痰飲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瀉下通便: 甘遂也能通便瀉下,對於濕熱內蘊所致的便祕、腹脹等症狀,有一定效果。
然而,甘遂毒性較強,使用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切勿自行服用。
「除濕膏」方劑中使用大戟,主要基於其瀉下逐水的功效。大戟性味苦、寒,入脾、腎經,具有強力瀉下逐水、消腫散結之效。
對於濕邪困阻,導致水腫、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大戟可通過瀉下通便,將體內積聚的濕邪排出體外,達到除濕消腫的效果。然而,大戟毒性較強,使用需慎,必須在醫師指導下謹慎應用,避免過量使用造成腹痛、腹瀉、脫水等副作用。
「除濕膏」方劑中加入葶藶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利水消腫: 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對於濕邪阻滯,導致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葶藶子能有效地促進水液代謝,使濕邪排出體外,達到消腫利水之目的。
- 潤肺止咳: 葶藶子兼具潤肺止咳之功效,對於濕邪困肺,導致咳嗽痰多、胸悶氣短等症狀,葶藶子能化解肺中濕邪,潤燥止咳,緩解不適。
因此,將葶藶子加入「除濕膏」方劑中,可有效地發揮其利水消腫、潤肺止咳之功效,達到治療濕邪困脾、肺等症狀的效果。
「除濕膏」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燥濕化痰: 半夏性辛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濕邪阻滯,易致痰濁凝滯,半夏可有效祛除濕邪,化解痰濕,改善因濕邪引起的咳嗽、胸悶等症狀。
- 和胃降逆: 半夏亦可和胃降逆,對於因濕邪阻滯脾胃所致的脘腹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半夏能有效緩解。
因此,半夏在「除濕膏」方劑中發揮了燥濕化痰、和胃降逆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濕邪所致的諸多病症。
「除濕膏」方劑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其 疏散風寒、活血止痛 的功效。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膽經,可疏散頭面部風寒,對於因濕邪阻滯經絡而引發的頭痛、鼻塞等症狀有改善作用。同時,川芎具有活血化瘀 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除濕邪所引起的疼痛和腫脹。
因此,在除濕膏中加入川芎,可以兼顧祛濕和止痛 的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除濕膏中加入厚朴,是基於其燥濕化痰、行氣消脹的藥性。
厚朴味辛、苦,性溫,歸肺、脾、胃經。其性溫燥,能燥濕化痰,對於濕邪阻滯肺經、痰多咳嗽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同時,厚朴能行氣消脹,對於濕邪阻滯脾胃、脘腹脹滿等症狀也具有一定效果。
因此,在除濕膏中加入厚朴,有助於去除體內濕氣,並改善因濕邪導致的各種不適症狀。
「除濕膏」方劑中包含「檳榔」的用意,主要是利用其燥濕化痰的功效。
檳榔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殺蟲解毒的功效。其辛溫之性可溫脾燥濕,並藉由行氣消積的作用,幫助脾胃運化,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此外,檳榔還能化痰止咳,對於濕痰咳嗽、胸悶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除濕膏」方劑中加入檳榔,主要是為了發揮其燥濕化痰、行氣消積的功效,達到祛除濕邪、改善痰飲的目的。
除濕膏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的功效。澤瀉味甘淡,性寒,歸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瀉熱除煩、降濁止渴的功效。
在除濕膏中,澤瀉的作用在於:
- 利水滲濕: 澤瀉能促進體內多餘水分的排出,有助於消除濕氣,改善濕邪引起的症狀,例如水腫、腹脹、小便不利等。
- 清熱除煩: 濕熱內蘊會導致煩躁不安、口渴等症狀,澤瀉的清熱功效有助於緩解這些症狀。
總而言之,澤瀉的利水滲濕、清熱除煩功效,使其成為除濕膏中不可或缺的藥材,有助於改善濕邪引起的各種症狀。
白芥子在除濕膏方中,主要發揮以下兩個作用:
- 溫散寒濕:白芥子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溫經散寒、燥濕止癢的功效。對於因寒濕凝滯導致的風濕痹痛、皮膚濕疹等症狀,白芥子能溫散寒濕,緩解疼痛,促進皮膚乾燥,達到除濕止癢的效果。
- 活血通絡:白芥子辛溫通絡,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利於濕邪的排出。對於因寒濕阻滯經絡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白芥子能活血通絡,緩解疼痛,恢復肢體功能。
除濕膏中加入赤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利水滲濕: 赤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它能將體內積存的濕氣排出,改善濕邪困脾所致的脾虛濕困、四肢沉重、腹脹便溏等症狀。
二、健脾益氣: 赤茯苓還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濕代謝,從根本上解決濕邪停滯的問題。尤其對於脾虛濕困導致的體倦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赤茯苓能起到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除濕膏中加入牽牛子,主要基於其瀉下逐水之效。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脾、腎經,具有瀉水通便、消腫散結的功效。
對於濕熱阻滯、水腫脹滿、便祕等症,牽牛子能通過清熱利濕、潤腸通便的方式,將體內積聚的濕氣排出,達到除濕的效果。但牽牛子性峻,易傷脾胃,需慎用。
「除濕膏」方劑中加入「白朮」,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健脾燥濕:白朮性溫燥,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脾主運化水濕,若脾虛濕盛,則容易導致水濕停滯,造成身體濕氣重。白朮能健脾胃,增強脾臟運化水濕的能力,從根本上改善濕氣過重的問題。
- 祛除寒濕:白朮還具有溫陽散寒的功效,能驅散體內寒濕,有助於改善因寒濕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沉重、胃寒腹痛等症狀。
因此,白朮在「除濕膏」方劑中扮演著健脾燥濕、祛除寒濕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整體達到除濕的效果。
除濕膏中加入蓖麻,主要是利用其拔毒消腫、潤燥滑腸的功效。
蓖麻種子含有蓖麻油,具潤滑作用,可幫助排除體內濕氣,減輕濕邪對人體的侵害。同時,蓖麻油還具有消炎止痛的功效,可緩解濕氣引起的各種不適症狀。此外,蓖麻種子也含有蓖麻毒素,具有拔毒消腫的作用,可有效治療濕邪引起的皮膚病變,例如濕疹、皮炎等。
因此,除濕膏中加入蓖麻,可綜合利用其多種功效,達到祛濕、止痛、消腫的治療目的。
除濕膏中加入赤芍,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涼血止痛:赤芍性寒,入肝經,具有涼血止痛、清熱解毒的功效。除濕膏多用於濕熱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赤芍可有效緩解濕熱引起的疼痛不適。
- 活血化瘀:赤芍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排除濕氣,改善局部循環,加速炎症消退。
總之,赤芍在除濕膏中起著清熱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消除濕熱,緩解疼痛腫脹,達到除濕止痛的效果。
除濕膏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乳香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濕氣阻滯經絡,易導致局部腫痛,乳香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 行氣止痛,舒筋活絡: 乳香氣味芳香,具有行氣止痛、舒筋活絡的作用。濕邪阻滯經絡,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進而引起疼痛,乳香可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達到止痛的效果。
除濕膏中添加沒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化瘀:沒藥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濕氣阻滯經絡,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引發疼痛腫脹。沒藥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效緩解濕邪引起的疼痛和腫脹。
- 消腫止痛:沒藥的消腫止痛作用,能有效緩解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其溫燥之性,也能驅散濕氣,達到除濕止痛的效果。
因此,除濕膏中添加沒藥,可有效改善濕氣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除濕膏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芩味苦寒,入肺、膽、胃經,能清熱瀉火,除濕解毒。濕邪為陰邪,易阻滯氣機,導致濕熱蘊結,而黃芩的寒涼之性,可清泄濕熱,並能燥濕化痰,使濕邪得以宣泄,達到除濕止癢的效果。
此外,黃芩還能解毒消腫,可輔助治療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與除濕膏的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除濕膏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燥濕: 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其氣味芳香,能理氣化痰,燥濕化痰,對於脾胃濕氣困阻、痰濕阻肺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濕氣與痰濁往往相互影響,陳皮能有效化解濕痰,改善除濕效果。
- 健脾益胃: 陳皮還能健脾益胃,增進消化功能。濕氣重易導致脾胃虛弱,影響食物消化吸收。陳皮能調理脾胃,增強其運化能力,有助於濕氣的排出,提高除濕效果。
除濕膏中添加皁莢,主要基於其祛風濕、消腫止痛的功效。
皁莢性寒、味苦,入肺、脾經。其所含皁苷能消炎止痛,並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驅散體內濕氣。此外,皁莢亦具利水消腫之效,有助於改善因濕氣重而導致的肢體沉重、水腫等症狀。
總之,皁莢在除濕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助於祛除濕邪、改善身體狀況。
除濕膏中添加梔子,主要是利用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梔子味苦、性寒,入心、肺、胃經。其清熱瀉火作用,能有效抑制濕熱之邪的蔓延,並清除體內熱毒,達到除濕的效果。
同時,梔子還具備涼血解毒的功效,能減輕濕熱所導致的皮膚紅腫、疼痛等症狀,有助於促進皮膚的修復。
因此,在除濕膏中加入梔子,能發揮清熱解毒、涼血除濕的功效,有助於治療濕熱所致的皮膚病。
除濕膏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驅除濕邪: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化濕止嘔的功效。濕邪常伴有寒邪,生薑能溫陽散寒,驅散濕氣,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消除體內濕氣。
2. 促進藥物吸收:生薑能促進藥物吸收,增加藥效。除濕膏中含有其他藥物成分,生薑的辛溫之性有助於藥物更好地滲透肌膚,發揮作用。
除濕膏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瀉火通便,消炎止痛: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火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濕熱蘊結於體,往往伴隨發熱、疼痛、便祕等症狀。大黃可清熱瀉火,促進腸道蠕動,緩解濕熱壅滯所致的炎症和疼痛。
- 燥濕祛瘀,活血化瘀:濕邪阻滯,容易導致瘀血內停。大黃有燥濕祛瘀之效,能有效地消除濕邪,促進血液循環,化解瘀血。對於濕熱蘊結所導致的瘀血阻滯,大黃能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
除濕膏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 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之效。濕邪常伴隨熱邪,而黃連可清熱瀉火,並能燥濕化痰,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濕疹、瘡瘍、帶下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 抑制細菌: 黃連具有抗菌作用,能抑制多種細菌的生長繁殖,對於因細菌感染引發的皮膚病變,如濕疹、皮炎等,具有抑菌消炎的作用,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除濕膏」
中藥方劑「 除濕膏 」,主要成分是:羌活,烏頭,蒼朮,防風,黃柏,威靈仙,甘遂,大戟,葶藶子,半夏,川芎,厚朴,檳榔,澤瀉,白芥子,赤茯苓,牽牛子,白朮,蓖麻,赤芍,乳香,沒藥,黃芩,陳皮,皁莢,梔子,生薑,大黃,黃連。
**主治功效:**貫通治療濕熱。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生薑:**辛溫,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
**白芥子:**溫,辛,溫補陽氣、溫化寒痰、補益脾胃、行氣通絡、利水消腫。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檳榔:**苦能破滯,辛能散邪,驅蟲殺蟲、降氣除煩、消食化積、利水消腫。
**蒼朮:**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
**陳皮:**溫,苦、辛,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
**赤芍:**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
**大黃:**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
**大戟:**苦辛,溫熱,瀉下逐水、利水消腫、通經絡及散結。
**防風:**溫,微苦,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甘遂:**性寒烈,瀉下逐水、通利二便。
**厚朴:**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
**黃柏:**寒味苦,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滋陰和解毒。
**黃連:**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黃芩:**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
**沒藥:**溫味苦,活血調經、散瘀止痛、消腫生肌。
**牽牛子:**苦、寒,瀉下、利水滲濕、驅蟲殺蟲。
**羌活:**辛溫,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
**乳香:**活血化瘀、化腐生肌、利水消腫、活絡止痛、清熱解毒。
**威靈仙:**甘、辛,溫,祛風除濕、清熱利尿、通經絡、清熱解毒、活絡止痛。
**澤瀉:**寒味甘,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
**梔子:**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
**皁莢:**苦、溫,溫化寒痰、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殺蟲驅蟲。
**烏頭:**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
**葶藶子:**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
總結:
中藥方劑「 除濕膏 」,主要成分是:羌活,烏頭,蒼朮,防風,黃柏,威靈仙,甘遂,大戟,葶藶子,半夏,川芎,厚朴,檳榔,澤瀉,白芥子,赤茯苓,牽牛子,白朮,蓖麻,赤芍,乳香,沒藥,黃芩,陳皮,皁莢,梔子,生薑,大黃,黃連。主治功效是:貫通治療濕熱。
傳統服藥法
廣膠3兩,生薑半斤(搗汁),乳香1錢半,沒藥(取末)1錢半。
上入銅勺內,火上熬化,移在滾湯內頓,以筋攪勻,入花椒末少許,再攪勻,攤厚紙或絹上。
貼患處,用鞋底烘熱熨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除濕膏性味辛、苦、溫,有毒,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除濕膏, 出處:《夀世保元》卷二。 組成:廣膠3兩,生薑半斤(搗汁),乳香1錢半,沒藥(取末)1錢半。 主治:中濕,遍身骨節疼痛。
除濕膏, 出處:《理瀹》。 組成:羌活2兩,草烏2兩,蒼朮2兩,防風2兩,黃柏2兩,靈仙2兩,甘遂2兩,大戟2兩,葶藶2兩,半夏2兩,川芎2兩,厚朴2兩,檳榔2兩,澤瀉2兩,白芥子2兩,赤苓2兩,黑醜(煅)1兩,白朮1兩,蓖麻仁1兩,赤芍1兩,乳香1兩,沒藥1兩,黃芩1兩,陳皮1兩,皂角1兩,梔子1兩,生薑1兩,或加大黃、黃連。 主治:通治濕熱。
除濕膏,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方)。 組成:香油6斤4兩,白蠟1斤14兩,生地3兩,黃柏3兩,川椒2兩,防風2兩,甘草2兩,大黃2兩,當歸3兩,生馬錢子1斤4兩,以上8味藥料,用香油炸枯去滓濾淨,將白蠟兌入溶化,待溫濃時再兌:冰片面2兩,銅綠面3兩,輕粉面4兩,紅粉面2兩,青黛面4兩,煅蛤粉3兩。 主治:解毒殺菌,消腫止痛。主治:濕瘡臁瘡,黃水瘡,乾濕疥癬,流膿流水,疼癢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