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肺散

瀉肺散

XIE FE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十七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3.6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心經 16%
腎經 16%
脾經 15%
肝經 13%
胃經 5%
膀胱經 5%
大腸經 3%
心包經 1%
膽經 1%
肺經
心經
腎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瀉肺散中包含百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個功效:

  1. 止咳化痰: 百部味甘性溫,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平喘的功效。對於肺熱咳嗽、痰多粘稠、氣喘等症狀,百部能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2. 殺蟲止癢: 百部亦具殺蟲止癢之效,對於因蟲積或濕邪所致的皮膚瘙癢、疥瘡等症,可以配合其他藥物使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因此,百部在瀉肺散中能有效地起到止咳化痰、殺蟲止癢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病症的目的。

瀉肺散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斂肺止咳: 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收斂肺氣、止咳化痰之效。瀉肺散主治肺熱燥咳、痰少氣喘,五味子可收斂肺氣,減少肺部津液的過度消耗,緩解咳嗽症狀。
  2. 益氣固腎: 五味子能益氣生津、補腎固精,可改善肺氣虛弱、腎氣不足所致的咳嗽氣喘。瀉肺散中加入五味子,可增強肺臟功能,並補益腎氣,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瀉肺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健脾利濕,助瀉肺濁: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效。肺氣鬱熱,常伴有濕濁內停,茯苓能健脾利濕,將濕濁之氣引導排出體外,有助於瀉肺散宣肺解表,清熱化痰。

2. 寧心安神,緩解肺熱所致心神不寧: 肺熱上炎,可導致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茯苓有寧心安神之效,可緩解肺熱所致的心神不寧,幫助患者安眠,促進肺熱的消退。

瀉肺散方中加入附子,看似矛盾,實則遵循寒者熱之的醫理。

肺為嬌臟,易受寒邪侵襲,而寒邪阻肺,易致咳嗽喘促,痰多清稀。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肺化痰之效。其辛溫之力可溫肺散寒,驅散寒邪,並促進肺氣宣發,化解痰濕,達到止咳平喘之目的。

同時,附子能溫補腎陽,腎陽充足則肺氣亦旺,從根本上提高機體抵抗力,預防寒邪再次侵襲。故附子在瀉肺散中,可謂相輔相成,起到溫肺散寒、化痰止咳之效。

「瀉肺散」方劑中使用肉蓯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 肉蓯蓉性溫,味甘,入肺、腎經,具有滋陰潤燥、補腎益精的功效。肺燥咳嗽時,肉蓯蓉可潤肺生津,滋養肺陰,緩解咳嗽。
  2. 增強藥效: 肉蓯蓉與方中其他藥材如杏仁、桑白皮等具有協同作用。杏仁、桑白皮清肺化痰,而肉蓯蓉潤肺生津,二者相輔相成,增強止咳化痰的療效。

因此,肉蓯蓉在「瀉肺散」中發揮著潤肺止咳、增強藥效的作用,為治療肺燥咳嗽提供更全面、有效的治療方案。

瀉肺散方劑中,看似與肺燥咳嗽主症無關的當歸,卻是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其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效。肺燥咳嗽常伴有氣血不足,導致津液虧損,而當歸能補血益氣,促進津液生成,從而滋潤肺燥,緩解咳嗽症狀。

其二,當歸能活血化瘀,改善氣血運行,使肺氣宣降通暢,有利於痰液排出。

因此,當歸在瀉肺散方中,不僅可以滋陰潤肺,還可改善氣血運行,協同其他藥材共同達到瀉肺止咳的效果。

瀉肺散方中包含石斛,實乃因其滋陰潤肺之效。

石斛性寒,味甘,入胃、腎經,可清熱生津,養陰潤肺。方中以石斛配伍,意在緩解肺熱,滋養肺陰,以達止咳化痰,潤肺止渴之效。

石斛之清熱潤肺之功,可緩解肺熱所致之咳嗽、咯血、口乾舌燥等症,並能滋養肺陰,改善肺氣虛弱所致之氣短、乏力、咳喘等症。

瀉肺散中加入遠志,主要是基於其解鬱化痰的功效。

遠志性味苦辛,入心、肺經,具有解鬱安神開竅豁痰的功效。肺氣鬱結、痰阻氣道是許多呼吸系統疾病的常見病機,而遠志能疏肝解鬱化痰開竅,使肺氣通暢,痰液得以排出,有助於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

因此,在瀉肺散中加入遠志,有助於提升其化痰止咳的療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瀉肺散方中加入續斷,看似與肺氣無直接關聯,實則有其巧妙之處。

續斷味甘苦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續筋接骨之效。肺與腎相表裡,腎氣不足會導致肺氣虛弱,出現咳嗽、氣喘等症狀。續斷補腎氣,間接助益肺氣,增強抵抗力。

此外,咳嗽時,患者常伴隨筋骨痠痛,續斷能舒筋活絡,緩解疼痛,改善患者整體症狀,使瀉肺散療效更全面。

瀉肺散中包含細辛,其原因如下:

  1. 辛溫解表,宣肺止咳: 細辛性辛溫,入肺經,具有宣肺解表、散寒止咳之功效。對於外感風寒,肺氣鬱閉,出現咳嗽、痰多、鼻塞等症狀,細辛可溫肺散寒,宣肺利氣,改善呼吸道症狀,有助於緩解咳嗽。
  2. 引藥入肺,增強療效: 細辛辛香走竄,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肺部,發揮藥效。在瀉肺散中,細辛可引導其他藥物如杏仁、麻黃等,更有效地宣肺止咳,達到治療目的。

瀉肺散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藥性: 瀉肺散為辛涼解表之劑,藥性較為寒涼,甘草性甘溫,可緩和藥性,避免傷脾胃。
  2. 調和藥性: 方中其他藥材如麻黃、杏仁等,性偏寒涼,甘草可調和藥性,使藥力相得益彰,更有效地發揮解表止咳之功效。

此外,甘草還具備健脾益氣、緩解藥物毒性等功效,有助於整體調理患者的體質,提高療效。

瀉肺散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邪,宣肺止咳: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邪、宣肺止咳的功效。瀉肺散主要用於治療風熱犯肺,症見咳嗽、喘促、痰黃粘稠等。防風能疏散肺經風熱,使肺氣宣通,達到止咳化痰的目的。
  2. 配合其他藥物,相輔相成: 瀉肺散中其他藥物如麻黃、杏仁、甘草等,也具有宣肺止咳、化痰平喘的作用。防風與這些藥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強藥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總而言之,防風在瀉肺散中起到了疏散風邪、宣肺止咳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肺熱咳嗽的目的。

瀉肺散方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肺散寒: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肺散寒、止咳化痰之效。對於因寒邪侵襲肺部導致的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花椒能溫陽散寒,驅散寒邪,促進肺氣宣降,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2. 祛風止痛: 花椒亦具有祛風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風寒引起的疼痛。在瀉肺散中,花椒能輔助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溫散風寒、止咳止痛的功效。

「瀉肺散」中包含「紫菀」,主要是因為紫菀具有以下功效:

  1. 潤肺止咳:紫菀性溫,味辛,入肺經,能潤肺化痰,止咳平喘。對於肺熱咳嗽、痰稠難咯、久咳不愈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2. 宣肺降氣:紫菀能宣肺降氣,開通氣道,有助於緩解肺氣壅滯、呼吸不暢等症狀。

因此,紫菀的加入,可以協同方中其他藥物,達到潤肺止咳、宣肺降氣的功效,有效治療肺熱咳嗽、痰多難咯等病症。

瀉肺散中加入桂枝,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肺散寒:桂枝性溫,入肺經,可溫散肺寒,有助於緩解因寒邪入侵肺經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2. 調和營衛:桂枝能調和營衛,促進氣血運行,有利於改善因肺氣鬱滯導致的呼吸不暢。

因此,在瀉肺散中加入桂枝,可以起到溫肺散寒、調和營衛的作用,進而達到治療肺寒咳嗽、氣喘等病症的效果。

瀉肺散中包含款冬花,主要是因為款冬花具有潤肺止咳、化痰散結的功效。其性溫,味甘,入肺經,能溫肺化痰,止咳平喘,對於寒性咳嗽、痰多粘稠、胸悶氣促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此外,款冬花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對於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因此,在瀉肺散中加入款冬花,可以起到溫肺化痰、止咳平喘、清熱解毒的多重作用,有效改善患者的肺部不適症狀。

瀉肺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肺化寒: 乾薑性溫,具有溫肺散寒之效。對於寒邪客肺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乾薑能溫陽化寒,驅散寒邪,緩解肺部不適。
  2. 配合藥性: 瀉肺散中通常含有其他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的藥物,如桑白皮、杏仁等。乾薑的溫性可以中和這些寒涼藥物的寒性,避免過於寒涼,損傷脾胃。此外,乾薑還能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

瀉肺散中含有桃仁,主要原因如下:

  1. 潤腸通便,消癥化瘀:桃仁具有潤腸通便、活血化瘀之效。瀉肺散多用於肺熱壅盛、痰熱內阻,容易導致便祕,而桃仁能潤腸通便,幫助排毒,配合其他藥物,能有效緩解肺熱及痰熱。
  2. 消散血瘀,改善肺氣:肺熱易導致血瘀,桃仁能活血化瘀,消散血瘀,改善肺氣,使肺氣通暢,達到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之效。

瀉肺散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其潤肺止咳、宣肺降氣的功效。

杏仁味苦性溫,入肺經,能宣散肺氣,潤肺止咳。對於外感風寒、咳嗽痰多、氣喘等症,杏仁能有效化解痰飲,宣通肺氣,緩解呼吸道阻塞。

此外,杏仁還有降氣止嘔的作用,對於肺氣上逆、咳嗽痰多伴有嘔吐的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瀉肺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酒客勞倦,或出當風,喜怒氣捨于肺」所致諸證,其病機與肺氣壅滯、風熱鬱肺、氣血失調相關。具體症狀包括:

  1. 肺氣上逆:咳逆上氣,忽忽欲絕(呼吸急促,甚則氣息不續),胸痛引背。
  2. 風熱壅肺:面目黃腫,起即頭眩(風熱上攻頭面),咳吐膿血(熱鬱成膿)。
  3. 氣滯血瘀:心下弦急(胸脇拘緊),不能飲食,支滿欲嘔(氣機不暢)。
  4. 酒毒濕熱:酒客(長期飲酒者)勞倦後外感風邪,濕熱內蘊,痰瘀交阻。

此證屬「肺實熱證」兼風邪、氣逆,治法以瀉肺清熱、疏風化痰為主。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瀉肺行氣,清熱化痰

  • 葶藶子:瀉肺平喘,逐痰行水,針對咳逆上氣、胸滿痰壅。
  • 黃芩、梔子:清上焦肺熱,解酒毒濕鬱。
  • 桑白皮(煎湯送服):增強瀉肺火、利水消腫之效。
  • 旋覆花:降氣化痰,治「支滿欲嘔」。

2. 疏風散邪,宣通肺氣

  • 麻黃、防風、白芷:發散風邪,通竅止痛,治頭眩、面目腫。
  • 桔梗、枳殼:一升一降,宣肺利膈,調暢氣機,緩解「胸痛引背」。

3. 涼血滋陰,兼顧本虛

  • 生地黃、玄參、地骨皮:清熱涼血,養陰生津,防燥熱傷肺陰。
  • 當歸:活血和血,治「吐膿血」之瘀熱。

4. 調和肝肺,清肝明目

  • 菊花、秦皮:清肝肺風熱,治「面目黃腫」兼眼目昏眩。
  •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咳。

三、方劑配伍特點

此方結合「瀉白散」(桑白皮、地骨皮)與「葶藶大棗瀉肺湯」思路,但更重氣血雙調、表裡兼治

  • 攻邪為主:葶藶、黃芩、桑白皮直接瀉肺實熱。
  • 標本同治:兼顧風邪(麻黃、防風)、痰濕(旋覆花、桔梗)、血瘀(當歸、生地)。
  • 酒客適用:梔子、黃芩解酒毒,枳殼理氣化滯助脾胃。

適用於肺熱壅盛兼外感風邪,臨床可見於肺膿瘍、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或酒精性肝病繼發肺系症狀。

傳統服藥法


當歸1兩,黃芩1兩,桔梗半兩,麻黃半兩,枳殼半兩,秦皮1兩,葶藶1兩,菊花1兩,旋覆花1兩,生地黃1兩,防風1兩,白芷1兩,甘草1兩,玄參1兩,梔子1兩,地骨皮8錢。
上為末。
每服3錢,桑白皮煎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瀉肺散具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長期服用,可能會導致肺部功能下降。

相關疾病


咳血暈眩梅尼爾氏病氣喘肺結核心包炎嘔吐咳嗽多痰容易生氣前胸上部位疼痛胸骨疼痛胸悶胸痛肋間神經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瀉肺散, 出處:《異授眼科》。 組成:黑豆、白醜、澤瀉、當歸、枸杞、苦參各等分。 主治:目中不清,視物不見。

瀉肺散, 出處:《眼科全書》卷六。 組成:桑白、葶藶子、玄參、旋覆花、地骨皮、桔梗、知母、黃柏、黃芩、菊花、朴消。 主治:大小眥赤腫痛,生肉翳者。

瀉肺散, 出處:《聖惠》卷六。 組成:枳殼3分(麸炒微黃,去瓤),旋覆花半兩,川芒消1兩,前胡3分(去蘆頭),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主治:肺臟氣實,上焦痰滯,不下飲食。

瀉肺散, 出處:《醫鈔類編》卷十一。 組成:羌活兩半,玄參兩半,黃芩兩半,骨皮1兩,桑皮1兩,大黃1兩,芒消1兩,甘草1兩(一方有苦桔梗,無桑皮)。 主治:暴風客熱,白睛腫痛。

瀉肺散, 出處:《銀海精微》卷上。 組成:當歸1兩,黃芩1兩,桔梗半兩,麻黃半兩,枳殼半兩,秦皮1兩,葶藶1兩,菊花1兩,旋覆花1兩,生地黃1兩,防風1兩,白芷1兩,甘草1兩,玄參1兩,梔子1兩,地骨皮8錢。 主治:風輪生瘡或突起,癒後變成白翳,久不散者。

瀉肺散, 出處:《千金》卷十七。 組成:百部2兩半,五味子2兩半,茯苓1兩,附子1兩,蓯蓉1兩,當歸1兩,石斛1兩,遠志1兩,續斷1兩,細辛7分,甘草7分,防風1兩半,蜀椒1兩半,紫菀1兩半,桂心1兩半,款冬花1兩半,乾薑1兩半,桃仁60枚,杏仁30枚。 主治:酒客勞倦,或出當風,喜怒氣捨於肺,面目黃腫,起即頭眩,咳逆上氣,時忽忽欲絕,心下弦急,不能飲食,或吐膿血,胸痛引背,支滿欲嘔。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