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牛膝海桐煎丸」方劑中使用「川牛膝」的主要原因在於其 活血通絡、利水消腫 的功效。
川牛膝性溫,味苦甘,入肝、腎經,具有 祛風濕、通經絡、利尿消腫 的作用。其對於風濕痹痛、腰膝痠痛、水腫、經閉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因此,在「牛膝海桐煎丸」中加入川牛膝,可以更好地發揮方劑 活血化瘀、利水消腫 的作用,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牛膝海桐煎丸」方劑中使用「海桐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通絡: 海桐皮性涼,味苦,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效。與牛膝同用,可增強活血化瘀之力,改善血脈瘀阻,緩解疼痛。
- 清熱利濕: 海桐皮亦有清熱利濕之效,可輔助牛膝清熱利濕,消除體內濕熱,改善因濕熱引起的關節腫痛、小便不利等症狀。
總而言之,海桐皮在「牛膝海桐煎丸」中,不僅可與牛膝相輔相成,增強活血通絡之效,更可清熱利濕,提升整體療效。
牛膝海桐煎丸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助藥力達病所: 附子性溫熱,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此方以牛膝、海桐皮等藥材清熱利濕,若寒濕凝滯,藥力難以達病所,附子則可溫經散寒,助藥力深入病竈,增強療效。
2. 配合其他藥材,相輔相成: 附子與牛膝、海桐皮等藥材搭配,可形成寒熱相濟、溫陽利水的功效。附子溫陽散寒,可防止清熱利濕藥傷陽氣,而牛膝、海桐皮等藥材則可促進水液代謝,防止附子溫熱過度。
牛膝海桐煎丸中加入赤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通絡,消腫止痛: 赤箭味苦辛,性寒,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改善牛膝海桐煎丸整體的活血化瘀作用,增強其治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病症的療效。
- 引藥下行,增強療效: 赤箭性寒,能引藥下行,將其他藥材的藥力引導入下焦,更有效地治療腰膝疼痛、水腫等病症,並能輔助牛膝海桐煎丸發揮其利水消腫、通經活絡的功效。
總而言之,赤箭的加入,不僅增強了牛膝海桐煎丸的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功效,更能引藥下行,提高其治療下焦病症的效果。
牛膝海桐煎丸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由牛膝、海桐皮等多種草藥組成,其中包含了烏頭這味藥材。烏頭性辛、熱,有毒,歸心、肝、腎經,具有強烈的散寒止痛作用。在該方中加入烏頭,主要是利用其溫通經絡、祛風除濕及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因風寒濕邪侵襲所導致的關節疼痛、腰腿酸痛等症狀。由於烏頭含有烏頭鹼等毒性成分,因此在使用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以免發生中毒反應。通常會經過炮製減毒處理後再使用,確保療效的同時也保障患者的安全。
牛膝海桐煎丸方中加入苦楝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肝理氣,降逆止嘔:苦楝子味苦性寒,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的功效。牛膝海桐煎丸常用於治療肝氣鬱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脹痛、嘔吐等症狀。苦楝子的加入可以幫助疏解肝氣鬱結,和胃降逆,緩解嘔吐症狀。
- 清熱解毒,殺蟲止癢:苦楝子亦具備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若患者伴有濕熱蘊結、蟲積腹痛等症狀,苦楝子的加入可以起到清熱解毒、驅蟲止癢的作用,進一步增強方劑的治療效果。
牛膝海桐煎丸中加入五加皮,是基於其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與方劑整體的治療目標相契合。
五加皮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的作用。牛膝海桐煎丸主要針對肝腎不足,筋骨不健所致的腰膝酸軟、肢體乏力等症狀。五加皮的加入,可補益肝腎,增強筋骨力量,與牛膝、海桐皮等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牛膝海桐煎丸方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瀉火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火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方中牛膝、海桐皮等藥材多偏溫補,加入大黃可平衡藥性,避免溫補過度,避免造成熱結便祕之症。
二、活血化瘀:大黃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方中牛膝、海桐皮等藥材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主,加入大黃可增強其活血化瘀之效,促進瘀血消散,緩解疼痛。
牛膝海桐煎丸方中加入桃仁,主要是基於其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大腸經,具有破血行瘀、潤腸通便的作用。對於牛膝海桐煎丸所治療的病症,例如血瘀阻滯導致的經絡不通、疼痛腫脹,以及腸道燥結引起的便祕等,桃仁都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此外,桃仁還能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其療效,例如與牛膝、海桐皮等藥物共同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狀態。
牛膝海桐煎丸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赤芍性寒,味苦酸,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牛膝海桐煎丸旨在治療血瘀腫痛,而赤芍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淤血消散,減輕腫痛。
- 清熱涼血,解毒消腫:赤芍亦可清熱涼血,解毒消腫,適用於熱毒壅滯所致的腫痛。牛膝海桐煎丸中可能含有其他具有熱性或燥性的藥物,而赤芍的清熱涼血作用可以起到平衡藥性,防止藥物過燥傷陰的作用。
牛膝海桐煎丸中加入肉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助藥力行於下:牛膝性寒,海桐皮亦屬寒涼,若單用恐傷陽氣,難以充分發揮藥效。肉桂性熱,溫陽散寒,可助藥力下行,使藥效更為顯著。
- 溫補腎陽,助止血固經:方中牛膝、海桐皮皆有活血化瘀之效,若單用恐傷腎陽,導致血崩不止。肉桂溫補腎陽,可防止血崩,促進止血固經,使治療效果更為全面。
牛膝海桐煎丸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有二:
- 活血化瘀、補血調經: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補血調經的功效。方中牛膝活血通經,海桐散結消腫,當歸則協同補血,使血行通暢,改善瘀滯,達到治療目的。
- 緩解藥性偏寒:牛膝、海桐性寒涼,長期服用容易寒凝血脈,而當歸性溫,能緩解藥性偏寒,避免寒涼之氣傷及脾胃,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綜上所述,當歸的加入既能增強活血化瘀效果,又能中和藥性,使其更適合治療相關病症。
牛膝海桐煎丸為一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腰膝酸軟等症狀。其組成成分多樣,其中包含麻黃這一藥材,具有重要的療效作用。麻黃性溫,味辛微苦,歸肺與膀胱經,能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在牛膝海桐煎丸中,麻黃的作用主要為開腠理、散寒邪,幫助改善因風寒濕邪侵襲所導致的關節疼痛和肌肉痠痛。此外,麻黃與其他藥材如牛膝、海桐皮等配合使用,可以增強整體方劑的溫通經絡、祛風除濕之功,達到更好的臨床療效。需要注意的是,由於麻黃含有麻黃鹼,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和副作用,因此在使用過程中應遵循醫囑,不宜過量或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牛膝海桐煎丸方劑中加入地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通經活絡,消腫止痛: 地龍性寒,味鹹,入肝、脾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此方中,地龍可與牛膝、海桐皮等藥物協同作用,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地龍亦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作用,可輔助治療因熱毒、濕邪所致的腫痛。與方中其他藥物配合,可更有效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牛膝海桐煎丸方劑中包含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活血化瘀: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效。牛膝海桐煎丸主要用於治療血瘀阻滯引起的腰膝痠痛、月經不調等症,川芎可配合牛膝、海桐皮等藥材,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緩解疼痛。
- 疏通經絡: 川芎能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牛膝海桐煎丸中的牛膝補肝腎,海桐皮祛風濕,川芎的加入可促進藥效的流通,使藥力更有效地到達病竈部位,提高療效。
牛膝海桐煎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止痛:木香性辛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功效。方中牛膝、海桐皮等藥性偏寒,易導致氣滯血瘀,木香可起到理氣活血,緩解疼痛的作用。
- 調和脾胃:牛膝、海桐皮等藥材多用於治療下焦疾患,可能損傷脾胃,而木香可健脾和胃,避免藥物對脾胃的損傷,保證藥效的發揮。
綜上所述,木香的加入,不僅可以改善藥性偏寒帶來的氣滯血瘀,還能調和脾胃,使藥物發揮更佳療效。
牛膝海桐煎丸中加入獨活,主要是針對其祛風除濕、通痺止痛的功效。
牛膝海桐煎丸以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為主要功效,而獨活則擅長於疏風通絡,散寒除濕,對於風寒濕痺所致的肢體疼痛、關節腫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獨活的加入,可以加強方劑祛風除濕之力,並與牛膝、海桐等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風寒濕痺之功效。
牛膝海桐煎丸中加入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止痛: 沒藥性溫,味苦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配合牛膝、海桐皮等藥材,可加強活血化瘀之效,緩解疼痛,適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
- 促進傷口癒合: 沒藥還具有生肌止血之效,能促進傷口癒合,預防感染。與牛膝、海桐皮等藥材共同作用,可加速傷口修復,防止二次感染。
牛膝海桐煎丸方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乳香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其活血化瘀作用可改善血瘀阻滯所致的疼痛,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而其消腫止痛作用則能緩解局部組織的炎症反應,進一步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乳香的加入可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的效果,進一步提升牛膝海桐煎丸的療效。
牛膝海桐煎丸中加入防風,主要是針對其祛風止痛的功效。
方中牛膝、海桐皮等藥材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之效,但可能導致風邪入侵,加重疼痛。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入肺、膀胱經,具有祛風解表、止痛的功效,可抵禦風邪入侵,緩解疼痛,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提高療效。同時,防風亦可協調藥性,防止藥物過於燥烈,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牛膝海桐煎丸中包含骨碎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壯骨: 骨碎補性溫,味甘,歸腎經,具有補腎壯骨、強筋活絡的功效。方中以牛膝、海桐皮等藥材活血通絡,而骨碎補則能補益腎氣,協同其他藥材共同促進骨折癒合,減輕疼痛。
- 固本培元: 骨碎補入腎經,能補益腎精,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骨骼痿弱等症。方中以牛膝、海桐皮等藥材治療跌打損傷,骨碎補則能補益腎氣,提高患者的體質,促進疾病恢復。
「牛膝海桐煎丸」方劑中加入「茴香」,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作用:
- 溫腎散寒,理氣止痛:茴香性溫,味辛,入肝、脾、腎經,具有溫腎散寒、理氣止痛之效。對於因腎虛寒引起的腰膝酸軟、小腹冷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 助行氣血,促進藥效:茴香具有行氣散結的作用,能促進藥物更好地吸收和利用,提高藥效。
因此,在「牛膝海桐煎丸」方劑中加入「茴香」,可有效增強其溫腎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同時也能促進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牛膝海桐煎丸中的沉香,主要是由於其獨特的藥用價值和多重功效。沉香具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有良好的緩解作用。在牛膝海桐煎丸中,沉香的加入有助於增強整體方劑的療效,協調其他藥材相互作用,使得方劑可以更有效地治療由於血虛、氣滯引起的各類症狀。
此外,沉香在中醫中還被視為一種安神藥,能幫助緩解焦慮、提升患者的情緒,這對於一些慢性病或虛弱者來說尤為重要。總之,沉香在牛膝海桐煎丸中的作用不僅僅是治療生理症狀,也體現了中醫強調的整體觀念,即身心健康的密切關聯。這使得牛膝海桐煎丸成為一個更加全面的療法。
牛膝海桐煎丸中包含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通經活絡,祛風止痛: 全蠍性溫,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祛風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狀,全蠍能起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的作用。
- 化瘀止血,消腫定痛: 全蠍亦能化瘀止血,消腫定痛。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全蠍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並起到止痛消腫的作用。
因此,全蠍在牛膝海桐煎丸中起到通經活絡、祛風止痛、化瘀止血、消腫定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治療相關病症。
牛膝海桐煎丸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消腫止痛:天南星性溫,味辛,具有祛風溼、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牛膝海桐煎丸治療的關節疼痛、腫脹等症狀,天南星可起到輔助消腫止痛的作用,減輕患者的痛苦。
二、活血化瘀:天南星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配合牛膝、海桐皮等藥物,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流,加速炎症消散,最終達到治療目的。
牛膝海桐煎丸方劑中加入硇砂,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增強藥效: 硇砂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與方中其他藥物如牛膝、海桐皮等,共同發揮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
- 提高穿透力: 硇砂具有腐蝕性,能促進藥物穿透肌膚、骨骼,加速藥效發揮。
然而,硇砂具有毒性,使用需謹慎,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避免自行服用。
「牛膝海桐煎丸」方劑中添加麝香,主要有以下原因:
- 活血通絡,消腫止痛: 麝香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輔助牛膝、海桐皮等藥材發揮疏通經絡、消腫止痛的作用。
- 引藥入經,增強療效: 麝香性芳香,能引導藥物深入經絡,提高藥效,使其他藥材的功效得到更好的發揮,進一步達到治療目的。
總而言之,麝香的加入能提升方劑的活血通絡、消腫止痛之效,並能引導藥物深入經絡,增強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牛膝海桐煎丸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傳統主治「腎臟風并腎俞氣」,表現為風邪上攻頭面耳目、背膊,或流注於手臂腰腳,導致筋絡頑麻疼痛、時感無力,伴耳鳴、聽力減退等。其病機推測為:
- 肝腎不足,風邪內侵:腎主骨,肝主筋,肝腎虧虛則筋骨失養,風邪乘虛內襲,流竄經絡,導致肢體麻木疼痛。
- 氣血瘀滯:「頑麻疼痛」提示氣血不通,經絡受阻,甚或瘀血內停。
- 陽虛寒凝:耳鳴、重聽及冷痛感,可能與腎陽不足、寒濕凝滯相關。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 補肝腎壯筋骨
- 牛膝:補肝腎、強筋骨,引藥下行,治腰膝痠軟。
- 海桐皮:祛風濕、通絡止痛,與牛膝合用,強化筋骨兼祛風濕。
- 五加皮、骨碎補:補肝腎,助牛膝壯骨;虎腦骨(豹骨代)強筋健骨。
- 沉香、茴香:溫腎行氣,助陽化濕。
二、 祛風散寒除濕
- 川烏頭、附子:大辛大熱,溫經散寒,逐深層寒濕。
- 麻黃、防風、獨活:發散風寒濕邪,通達表里。
- 天南星、乾蠍:祛風痰、通絡止痙,治頑痹拘攣。
三、 活血化瘀通絡
- 當歸、川芎、赤芍:養血活血,化瘀止痛。
- 桃仁、沒藥、乳香、麒麟竭(血竭):破血逐瘀,疏通經絡。
- 地龍:搜剔絡脈瘀滯,配合麝香開竅通閉。
四、 溫陽行氣止痛
- 肉桂:補火助陽,溫通血脈。
- 木香、硇砂:行氣消積,助藥力透達。
- 麝香:芳香走竄,開竅醒神,兼通閉阻之絡。
治療原理總結:
- 標本兼治:以祛風散寒、活血通絡治標(疼痛麻木),補肝腎、溫陽氣治本(元氣不足)。
- 內外並行:內補肝腎陽氣,外除經絡風寒濕邪,佐以化瘀通閉,改善氣血循環。
- 攻補兼施:雖用大黃、硇砂等瀉下消積藥,但整體偏重溫補,適合虛實夾雜之證。
此方結構嚴謹,適用於肝腎虧虛兼風寒濕瘀滯的複雜痹證,現代或可類比於慢性關節炎、神經痛或退化性筋骨病變。
傳統服藥法
牛膝半斤,海桐皮半斤(二味細挫,杵為末,用好酒5升於銅石器內熬成膏),附子2兩(炮,去皮臍),赤箭1兩,川烏頭2兩(炮,去皮臍),川苦楝2兩,五加皮1兩,虎腦骨4兩(塗酥,炙令黃色),大黃2兩半,桃仁2兩(去皮尖,麩炒黃色),赤芍藥1兩,肉桂1兩(去皮),當歸1兩,麻黃1兩(去根節),地龍1兩(去土,微炒),川芎2兩,木香1兩,獨活1兩,沒藥(研)1兩,乳香(研)1兩,防風(去蘆)1兩,骨碎補1兩,麒麟竭1兩,舶上茴香1兩,沈香1兩,乾蠍1兩,天南星(生用)1兩,硇砂半兩(研,飛過),麝香半兩(研)。
大壯筋骨,補元氣。
上為末,再研令勻細後,入前膏內和勻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空心溫酒或鹽湯送下。
忌生冷、油膩、毒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祛風通絡、活血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牛膝海桐煎丸, 出處:《博濟》卷一。 組成:牛膝半斤,海桐皮半斤(2味細挫,杵爲末,用好酒5升于銅石器內熬成膏),附子2兩(炮,去皮臍),赤箭1兩,川烏頭2兩(炮,去皮臍),川苦楝2兩,五加皮1兩,虎腦骨4兩(塗酥,炙令黃色),大黃2兩半,桃仁2兩(去皮尖,麸炒黃色),赤芍藥1兩,肉桂1兩(去皮),當歸1兩,麻黃1兩(去根節),地龍1兩(去土,微炒),川芎2兩,木香1兩,獨活1兩,沒藥(研)1兩,乳香(研)1兩,防風(去蘆)1兩,骨碎補1兩,麒麟竭1兩,舶上茴香1兩,沉香1兩,乾蠍1兩,天南星(生用)1兩,硇砂半兩(研,飛過),麝香半兩(研)。 主治:大壯筋骨,補元氣。主治:腎臟風並腎俞氣,時有上攻耳目頭面背膊,及流註手臂腰腳,筋絡頑麻疼痛,或時無力,耳作蟬鳴,以至重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