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桐皮煎丸

HAI TONG PI JI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4%
脾經 19%
心經 14%
腎經 13%
肺經 7%
膀胱經 5%
大腸經 3%
胃經 3%
小腸經 2%
三焦經 2%
心包經 1%
膽經 1%
肝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肺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胃經
小腸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海桐皮煎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海桐皮在中醫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海桐皮,取自海桐樹的樹皮,性味苦、冷,具有清熱解毒、利濕去腫的功效。它常用於治療由濕熱引起的各種症狀,如腫脹、疼痛及皮膚病變等。

這種方劑特別適合用於濕熱滯留於體內的情況,因為海桐皮能有效地促進體內的氣血運行,減少腫脹及不適感。此外,海桐皮還能協同其他藥材,提高整體療效。其苦寒的特性使其能清理體內毒素,對於血熱引起的皮膚問題有顯著的療效。

因此,海桐皮在煎丸中的應用,不僅是基於其獨特的藥理特性,也彰顯了中醫強調的對症施藥原則,通過對疾病根源的研究,選擇適合的藥材來達到療效。這樣的搭配使得海桐皮煎丸在臨牀上的應用更為廣泛和有效。

海桐皮煎丸方中加入川牛膝,主要是利用其活血通絡、利水消腫的功效,與海桐皮相輔相成,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海桐皮本身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而川牛膝則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組織水腫,兩者配合使用,可更有效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濕熱所致的各種病症,如濕熱下注、筋骨疼痛、水腫等,都有較好的療效。

海桐皮煎丸中加入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 寒熱並治:海桐皮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但對於寒性體質或寒凝血瘀者,單用海桐皮可能加重寒邪,因此加入溫陽散寒的附子,以達到寒熱並治的效果。

二、 扶正祛邪:附子溫陽壯陽,可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機體的抵抗力,有助於抵禦外邪入侵,同時配合海桐皮清熱解毒,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海桐皮煎丸中包含烏頭,此乃因烏頭性峻烈,具有祛風散寒、止痛、解毒之效,在方劑中發揮以下作用:

  1. 增強止痛效果:海桐皮煎丸主治風寒濕痺,疼痛難忍,烏頭可與海桐皮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散寒止痛之效。
  2. 改善血液循環:烏頭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絡之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藥效的發揮,減輕疼痛。

然而,烏頭毒性較強,需慎用,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配藥。

海桐皮煎丸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成分中包含了海桐皮、虎骨等多種藥材。虎骨在此方中的應用,主要基於傳統中醫學對虎骨藥用價值的理解與認識。根據古籍記載,虎骨具有強筋壯骨、祛風濕的作用,常被用於治療關節疼痛、風濕痹痛等症狀。然而,現代由於野生虎類數量銳減及保護動物的相關法規,使用虎骨已經不再被允許。

在當今社會,為了遵循法律規定並保護瀕危物種,傳統方劑中的虎骨已被其他藥材所取代,例如常用狗骨、牛骨或鹿骨作為替代品。這些替代藥材同樣具有一定的祛風濕、強筋骨的效果,能夠達到與虎骨相似的療效,從而確保了海桐皮煎丸這一傳統方劑仍能在臨床中得到應用。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現代中醫學更傾向於從藥理學角度研究藥材的有效成分,並開發新的合成藥物或植物性替代品來滿足臨床需求。

海桐皮煎丸方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消腫止痛: 海桐皮性寒,主治跌打損傷、骨折腫痛等,但其力偏緩。大黃性寒,味苦,能瀉熱通便,消腫止痛,與海桐皮相配,可增強其瀉熱消腫之效,加速瘀血消散,緩解疼痛。
  2. 引藥下行,助藥力達病所: 海桐皮善治上半身疾患,而大黃性寒,能引藥下行,將藥力引導至下半身,使其能更好地治療跌打損傷、骨折腫痛等下肢疾病。

海桐皮煎丸方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桃仁具有破血行瘀、潤腸通便之效,可改善血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海桐皮則以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與桃仁搭配,相輔相成,共同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炎症反應。
  2. 軟堅散結:桃仁可破堅消積,對於體內積聚的痰飲、瘀血等病理產物,具有一定的軟化、消散作用。海桐皮則以其清熱燥濕、解毒消腫之性,與桃仁協同,共同達到消散腫塊、改善瘀滯的目的。

海桐皮煎丸方中加入五加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腎壯陽,溫陽散寒:海桐皮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但容易損傷陽氣。五加皮性溫,具有補腎壯陽、溫陽散寒之效,可補益脾腎,溫陽助氣,協同海桐皮清熱解毒而不傷正氣。
  2. 增強藥效,促進藥力流通:五加皮能促進氣血運行,通達周身,可使海桐皮的藥力更好地發揮,提高藥效。同時,五加皮的辛溫之性,可以緩解海桐皮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更好地達到治療效果。

海桐皮煎丸中加入赤芍,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活血止痛: 赤芍性寒,味苦酸,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各種疼痛,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海桐皮本身也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二者相合,可增強清熱涼血、活血止痛的療效。

2. 緩解海桐皮的毒性: 海桐皮性寒,具有毒性,使用不當會導致腹痛、腹瀉等不良反應。赤芍性寒,味苦酸,能解毒,並能緩解海桐皮的寒性,降低其毒性,提高用藥安全性。

海桐皮煎丸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海桐皮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但其寒性較強,易傷陽氣。肉桂性溫,溫陽散寒,可緩解海桐皮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對脾胃造成損傷。
  • 助藥力:肉桂味辛,性熱,入心、肝、腎經,具有溫通經脈、活血化瘀的作用。配合海桐皮清熱解毒,可增強其療效,使藥力更為通達,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肉桂在海桐皮煎丸中起著溫陽散寒、助藥力的作用,與海桐皮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

海桐皮煎丸方劑中包含麻黃,主要原因如下:

  1. 疏風散寒: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之效。海桐皮則性寒,味苦,入肝經,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兩藥相配,一溫一寒,寒熱相濟,可疏散風寒,宣肺解表,適用於風寒感冒或外感風寒導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2. 調和藥性:海桐皮偏寒,單味使用容易傷陽氣,而麻黃則偏溫,可以調和海桐皮的寒性,避免寒涼之性過度傷及正氣,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患者接受。

海桐皮煎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 海桐皮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但同時也可能傷及血氣。當歸性溫,味甘辛,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可與海桐皮相配,避免其寒涼之性傷及血氣,並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藥效。
  2. 調和藥性: 海桐皮煎丸中其他藥物可能偏於燥烈,當歸可起到緩解燥熱、滋潤血脈的作用,使藥性更為平和,減少副作用,提高藥物安全性。

總之,當歸的加入,既能補血活血,又能調和藥性,使海桐皮煎丸的功效更加全面,安全性更高。

海桐皮煎丸中加入赤箭,主要是基於其活血止痛的功效,以配合方劑整體的治療目的。

赤箭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海桐皮煎丸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症,而赤箭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與海桐皮等藥材相輔相成,加強其止痛消腫的效果,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海桐皮煎丸」方劑中加入「地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通絡止痛: 地龍性寒,味鹹,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通絡止痛之功效,可輔助海桐皮清熱解毒,緩解由濕熱引起的疼痛和炎症。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地龍具備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減輕疼痛和腫脹。

因此,「地龍」的加入,有助於增強「海桐皮煎丸」的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等功效,提高治療效果。

海桐皮煎丸方劑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 海桐皮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但其性寒涼,易傷脾胃。木香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可行氣止痛,溫脾胃,緩解海桐皮的寒涼之性,使藥性更平和,避免傷脾胃。
  2. 調和藥性: 海桐皮煎丸主要治療血熱妄行、出血不止的症狀,木香則能調和氣血,使藥效更全面。其行氣止痛的作用,能緩解因血熱引起的疼痛,同時也能促進血液循環,減少瘀血積聚,達到更好的止血效果。

海桐皮煎丸方劑中包含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祛濕止痛: 海桐皮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而獨活則擅長疏風散寒、祛濕止痛,兩者合用,可更有效地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2.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海桐皮偏於清熱解毒,獨活則偏於疏風散寒,兩者搭配使用,可互相協同,發揮各自的優勢,進一步提升藥效,使治療效果更為顯著。

海桐皮煎丸方劑中加入沒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活血化瘀: 沒藥味苦辛,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緩解疼痛。海桐皮煎丸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而沒藥的活血化瘀作用可輔助海桐皮達到更好的療效。
  2. 收斂止血: 沒藥具有收斂止血作用,可促進傷口癒合。海桐皮煎丸在治療外傷時,常配合沒藥使用,以起到止血止痛,促進傷口癒合的效果。

海桐皮煎丸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寒: 海桐皮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但其寒性較重,容易損傷陽氣。防風性微溫,能散風寒,起到溫陽散寒、調節藥性、防止寒邪損傷陽氣的作用,使藥物更為平和安全。
  2. 調和藥性: 海桐皮煎丸主要針對熱毒內蘊、瘡瘍腫毒等症。防風除了疏散風寒外,還能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使其清熱解毒的效果更佳,避免藥性過於偏寒,導致脾胃虛寒等副作用。

海桐皮煎丸中加入骨碎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強筋,固本培元: 骨碎補味甘苦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腎強筋、活血止痛的功效。海桐皮則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見長,二者搭配可互相補充,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2.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海桐皮煎丸主要針對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狀,骨碎補可補益腎氣,促進骨折癒合,而海桐皮則能消腫止痛,緩解疼痛,兩者配合,可顯著增強治療效果。

海桐皮煎丸方劑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乳香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海桐皮性寒,味苦,歸肝、腎經,善於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二者配伍,寒溫相濟,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活血化瘀,適用於熱毒瘀阻所致的各種疾病。
  2. 消腫止痛: 乳香能消腫止痛,與海桐皮的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功效相輔相成,共同起到消腫止痛的作用。對於因外傷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腫痛,二者共同使用可達到更好的療效。

海桐皮煎丸方劑中加入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解毒消腫:全蠍性寒,具有解毒消腫之效。海桐皮味苦性寒,擅長清熱解毒,兩者搭配可增強解毒消腫之功效,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瘡瘍腫痛、皮膚瘙癢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 通絡止痛:全蠍入肝經,可通絡止痛,對於因經絡不通引起的疼痛、麻木等症狀有改善作用。海桐皮亦有活血化瘀之效,兩者合用可協同通絡止痛,緩解疼痛症狀。

因此,海桐皮煎丸方劑中加入全蠍,旨在增強解毒消腫、通絡止痛之功效,治療因熱毒、經絡不通導致的各種病症。

海桐皮煎丸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相輔相成: 天南星性溫,善於化痰止咳,而海桐皮則偏寒涼,擅長止血消腫。兩者配伍,寒溫並濟,既能化痰止咳,又能消腫止痛,對於咳嗽痰多、咯血等症狀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2. 增強療效: 天南星中含有生物鹼,具有抗炎、鎮痛、抗菌等作用,與海桐皮共同作用,可以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海桐皮煎丸方劑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通經活絡,止痛止痙: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海桐皮煎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筋骨疼痛等,麝香可幫助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並緩解肌肉痙攣,增強藥效。
  2. 引藥入絡,增強療效:麝香氣味強烈,具有引藥入絡的作用,能將其他藥物的藥效引導至病竈部位,更有效地發揮治療作用。在海桐皮煎丸中,麝香能引導海桐皮等藥物深入筋骨,達到更有效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海桐皮煎丸 」,主治功效是:寒風挾帶毒氣侵犯經絡,引起肢體關節疼痛,疼痛難忍。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麻黃: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
  • 牛膝:調經、祛風除濕、強筋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活絡止痛、通經、清熱利尿、滋陰、補益肝腎。
  • 赤芍: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
  • 大黃: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地龍:平肝息風、祛風濕、止痛、清熱瀉火、清熱利尿、止咳平喘、通經絡。
  • 獨活:發汗解表、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活血化瘀。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附子: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 骨碎補:補腎強骨、活血止血、通經活絡。
  • 海桐皮:驅蟲殺蟲、祛風除濕、溫筋活血、止痛、活血化瘀、化腐生肌、通經絡、散血。
  • 虎骨:強筋健骨、舒筋活絡、補腎壯陽、活絡止痛、續筋接骨、安神益智。
  • 木香: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
  • 沒藥:活血調經、散瘀止痛、消腫生肌。
  • 肉桂: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
  • 乳香:活血化瘀、化腐生肌、利水消腫、活絡止痛、清熱解毒。
  • 麝香:開竅醒神、活血化瘀、利水消腫、通經絡、解酒毒、清熱解毒、順胎產。
  • 桃仁:調經、活血化瘀、通便、止咳化痰、清熱瀉火。
  • 天南星:溫化寒痰、祛風除濕、止咳化痰、降氣、燥濕、利水消腫。
  • 五加皮:補益肝腎、強筋骨、活血化瘀、止咳化痰、祛風除濕、利水消腫。
  • 烏頭: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
  • 全蠍:平肝息風、去風止痙、祛風除濕。

總結

中藥方劑「 海桐皮煎丸 」,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具有祛風除濕、活絡止痛、補腎強骨等功效,主治寒風挾帶毒氣侵犯經絡,引起肢體關節疼痛,疼痛難忍的症狀。

傳統服藥法


上為末,加麝香都研令勻,入前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以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忌生油、毒魚、滑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海桐皮煎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一。 組成:海桐皮半斤,牛膝半斤(去苗。上藥并銼細。以水1鬭,于大鍋中煎至1升,用沙盆內爛研,絞取濃汁。即卻于銀鍋中,漸漸入酒3升,煎爲膏),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川烏頭1兩(炮裂,去皮臍),虎脛骨4兩(塗酥炙令黃),川大黃3兩(銼碎,微炒),桃仁2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五加皮1兩,赤芍藥1兩,肉桂1兩(去皺皮),麻黃1兩(去根節),當歸1兩,赤箭1兩,地龍1兩(微炒),木香1兩,獨活1兩,沒藥1兩,防風1兩(去蘆頭),骨碎補1兩,乳香1兩,麒麟竭1兩,乾蠍1兩(微炒),天南星1兩(炮裂),麝香半兩(研細)。 主治:風毒走註,肢節疼痛,不可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