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主治功效
補血順氣藥酒方劑功效分析
根據《養生類要》與《醫便》所載,補血順氣藥酒方具有治療「癆疾」的功效,並兼具補虛損、烏鬚髮等作用,長期服用更可使人容貌年輕。本文將從方劑組成及古籍記載,分析其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
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懷生熟地黃(肥大沉水,枯朽不用)、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甘州枸杞子(去梗)、砂仁、木香、沉香。
治療原理分析:
此方以滋陰補腎、益氣養血為核心,針對肺腎陰虛、氣血不足的病機進行調理。
滋陰潤肺: 天門冬、麥門冬均為滋陰潤肺之品,能養肺陰,生津液,緩解肺燥咳嗽等症狀,這與「癆疾」常伴發的肺陰虛證相契合。「癆疾」在古代多指肺癆,肺陰虛是其重要的病理基礎。
補腎益精: 熟地黃為補腎佳品,能補益腎精,填精髓;枸杞子則能滋補肝腎,益精明目。腎為先天之本,腎精充足,則氣血方能充盈,身體才能強健。
益氣養血: 人參為大補元氣之藥,能益氣生津,扶正固本;白茯苓則能健脾益氣,利水滲濕,輔助人參補益氣血。氣血充足,則能改善身體虛弱、面色蒼白等症狀,更有利於「癆疾」的康復。
行氣活血: 砂仁、木香、沉香三味藥材具有行氣活血之功,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消除瘀滯,緩解胸悶、氣短等症狀。 尤其在初期,木香可幫助行氣止痛。然而,方劑也提到,在藥酒服用過程中,若出現發熱,則需去除木香,並減少人參的用量,此處體現了醫師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調整藥方的靈活性。
溫陽散寒 (根據特殊情況): 若患者兼見下虛或寒證,則需加入炒韭子,以溫陽散寒,助於藥物吸收與療效。韭子溫腎壯陽,可改善陽虛引起的畏寒肢冷、腰膝痠軟等症狀。
「癆疾」的治療與方劑的關聯:
古籍中提到此方治「癆疾」,結合方劑的組成和治療原理,可推測其治療「癆疾」的機理:通過滋陰潤肺、補腎益精、益氣養血,從根本上調理臟腑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從而緩解「癆疾」的症狀,促進疾病的康復。 其補益作用,也幫助患者改善因「癆疾」消耗而造成的虛損。
其他功效:
方劑中多種藥物具有養顏美容的功效,例如熟地黃、枸杞子等,因此,長期服用可以達到烏鬚髮、容貌年輕的效果。 這也從側面印證了方劑整體的滋陰補腎、益氣養血的治療策略。
總而言之,補血順氣藥酒方通過整體調理,針對「癆疾」的病理機制,發揮滋陰補腎、益氣養血、行氣活血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疾病、強身健體的目的。 藥方中根據患者情況的靈活調整,也反映了古代醫家治病求本、辨證施治的思想。
傳統服藥法
天門冬(苦心)4兩,麥門冬(去心)4兩,懷生地黃半斤,懷熟地黃(肥大沈水,枯朽不用)半斤,人參(去蘆)2兩,白茯苓(去皮)2兩,甘州枸杞子(去梗)2兩,砂仁7錢,木香5錢,沈香3錢。
如熱,去木香,減人參5錢;如下虛或寒,將韭子炒黃色,為細末,空心用酒3-5盞,每盞挑韭末1銅錢飲之;婦人下虛無子,久飲亦能生子,用核桃連皮過口。
清肺滋腎,和五臟,通血脈,補虛損,烏鬚發,久服貌如童子。
上用瓦壇盛無灰好酒三十斤,將藥切片,以絹袋盛放壇內,浸三日。
文武火煮半時,以酒黑色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體虛者慎用:若身體本身虛弱,應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避免加重虛寒現象。
- 期間控制:建議定期飲用,但不宜長期大量飲用,應根據醫師建議調整用量。
- 特殊狀況:孕婦、哺乳期婦女或有特定疾病者使用前應諮詢專業醫生。
- 過敏反應:如在使用過程中出現過敏或不適反應,應停止使用並諮詢醫療專業人員。
- 適量飲用:雖然藥酒具有療效,但仍然需控制飲用量以避免身體不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血順氣藥酒, 出處:《醫便》卷一。 組成:天門冬(去心)4兩,麥門冬(去心)4兩,懷生地黃半斤,懷熟地黃(肥大沉水,枯朽不用)半斤,人參(去蘆)2兩,白茯苓(去皮)2兩,甘州枸杞子(去梗)2兩,砂仁7錢,木香5錢,沉香3錢。 主治:清肺滋腎,和五臟,通血脈,補虛損,烏鬚發,久服貌如童子。主治:痨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