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太和湯中包含前胡,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宣肺止咳: 前胡性微寒,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宣肺止咳之功。太和湯主治風寒咳嗽,症見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咳嗽痰多等,前胡可通過疏散風寒,宣通肺氣,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太和湯中多用溫熱藥物,如麻黃、桂枝等,前胡加入其中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溫熱藥物過於燥烈,進而增強藥效,使藥力更加平和,更利於疾病的治療。
太和湯中加入枇杷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潤肺止咳:枇杷葉性涼味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降氣的功效。對於因肺熱燥咳、痰多粘稠等症狀,枇杷葉可有效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緩解不適。
- 清熱解毒:枇杷葉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太和湯中加入枇杷葉,可輔助清熱解毒,協同其他藥物發揮更佳療效。
太和湯中加入鱉甲,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清熱,涼血解毒: 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清熱、涼血解毒的功效。對於熱毒蘊結,血分熱盛所致的各種疾病,如瘡瘍腫毒、熱毒血痢、濕熱黃疸等,能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作用。
- 軟堅散結,活血化瘀: 鱉甲還具有一定的軟堅散結、活血化瘀的作用。對於瘰癧、癭瘤、積聚等症,能起到消腫散結、活血化瘀的作用。
因此,太和湯中加入鱉甲,能夠起到滋陰清熱、涼血解毒,軟堅散結、活血化瘀的功效,治療多種熱毒血瘀的疾病。
太和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太和湯常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水腫、小便不利等症,茯苓可健脾利濕,促進水液代謝,改善水腫症狀。
- 利水滲濕: 茯苓利水滲濕,能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有助於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太和湯中常配合其他利水滲濕藥物,如豬苓、澤瀉等,共同發揮利水消腫之效。
綜上所述,茯苓在太和湯中起着健脾利濕、利水滲濕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虛濕盛、水腫等病症。
太和湯中包含桔梗,主要原因在於其宣肺利咽之效。桔梗味辛性平,入肺經,能宣肺氣,開鬱結,利咽喉,並可引其他藥物直達病所。
在太和湯中,桔梗通常與其他清熱解毒、利咽止咳的藥物配合使用,例如金銀花、連翹等,共同發揮疏風清熱、解毒利咽、宣肺止咳之效。因此,桔梗在太和湯中起著重要的輔助作用,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太和湯中使用白芷,主要原因如下:
1. 疏散風寒,通竅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其具備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的功效,可治療風寒襲肺、鼻塞流涕、頭痛、齒痛等症狀。太和湯主治風寒感冒,白芷可有效疏散風寒,解除風邪對人體的侵襲。
2. 宣通鼻竅: 白芷對於鼻塞、鼻淵等病症具有良好的療效,可宣通鼻竅,使鼻通氣順暢。太和湯亦可治療鼻塞,白芷的加入則可增強其通竅止痛的作用,提高療效。
太和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斂肺止咳: 五味子性酸收斂,入肺經,具有斂肺止咳之功效。太和湯主要用於治療肺虛久咳、氣喘等症,而五味子可固護肺氣,收斂肺氣,止咳平喘,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增強治咳效果。
- 益氣生津: 五味子能益氣生津,補益肺脾,改善因肺虛導致的津液不足,緩解口渴、咽乾等症狀。太和湯中加入五味子,可使藥效更加全面,更好地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
太和湯中包含白朮,主要源於其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能補脾益氣,燥濕利水。太和湯以補脾益氣為主,白朮能加強補氣作用,使脾胃功能恢復,促進水液代謝,達到利水消腫之效。
同時,白朮能健脾和胃,改善脾胃虛弱,進一步提升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整體康復。故白朮在太和湯中起到關鍵作用,是藥方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太和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積化滯: 厚朴性辛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燥濕化痰之功效。對於食積停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厚朴能有效促進脾胃運化,消食化積,改善消化功能。
- 降逆止嘔: 厚朴氣味芳香,能降逆止嘔,對於胃氣上逆、嘔吐呃逆等症狀,厚朴能通過行氣降逆,調節胃氣,達到止嘔的效果。
總之,厚朴在太和湯中起到消積化滯、降逆止嘔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緩解胃氣上逆等症狀。
太和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 解表散寒:生薑性溫,味辛,具有發散風寒、溫中止痛的作用。太和湯多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引起的頭痛、發熱、惡寒等症,加入生薑可助藥力驅散寒邪,達到解表散寒的效果。
二、 和胃止嘔:生薑還具有溫胃止嘔的功效。太和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嘔吐腹瀉等病症,加入生薑可溫暖脾胃,防止寒邪損傷脾胃功能,從而達到止嘔的效果。
總之,生薑在太和湯中起到解表散寒、和胃止嘔的功效,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太和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原因如下:
- 降逆止嘔: 半夏味辛性溫,善於降逆止嘔,對於痰濁阻滯、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噁心,具有良好的療效。太和湯主治脾胃氣虛,食慾不振,脘腹脹滿,嘔吐等症,半夏的降逆止嘔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燥濕化痰: 半夏具有一定的燥濕化痰功效,可以祛除脾胃濕濁,對於痰濕阻滯所致的胸悶、氣短、咳嗽等症也有幫助。太和湯中常配合其他燥濕化痰藥物,如茯苓、陳皮等,共同發揮作用,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達到治療目的。
太和湯中加入三稜,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破血行氣:三稜具有破血行氣之效,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於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症狀,例如痛經、腹痛、乳房脹痛等,三稜能有效緩解。太和湯本身也以活血化瘀為目的,三稜的加入能加強此功效。
- 消癥散結:三稜還能消癥散結,對於因氣血瘀滯導致的腫塊,例如子宮肌瘤、乳腺增生等,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太和湯中加入三稜,可有助於消散這些腫塊,緩解患者的症狀。
太和湯中加入藿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驅除暑濕: 藿香性辛溫,具有芳香化濕、解暑止嘔之效。夏季暑熱濕氣盛行,容易引起脾胃不和,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症狀。藿香能清熱解暑,驅除暑濕,改善脾胃功能,因此被列入太和湯中。
2. 調和氣血: 藿香還具有行氣解鬱、和胃止痛的作用。暑濕侵襲,易使氣機阻滯,導致胸悶、腹脹等不適。藿香能疏肝理氣,調和氣血,緩解胸悶腹脹,使氣血運行通暢。
太和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散風解表: 防風味辛性溫,善於散發外感風邪,且能兼顧解表,對於風寒、風熱等外感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助麻黃透表: 太和湯中麻黃為君藥,主治外感風寒,而防風可助麻黃疏散風寒,使其藥效更佳,並能減輕麻黃的燥烈之性,避免傷陰。
因此,防風在太和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能散風解表,更能協同麻黃,提高藥效,達到最佳療效。
太和湯中加入人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扶正: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太和湯作為溫補脾胃之劑,加入人參可補益脾胃之氣,提升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從根本上調理脾胃虛弱所致的諸症。
- 調和藥性: 太和湯中的其他藥物如黃芪、白朮等,皆具補氣健脾之效,但可能偏燥。人參性偏滋潤,加入其中可起到緩和藥性、滋陰生津的作用,避免燥性過強,使藥性更加平和,更適合脾胃虛弱的患者服用。
太和湯中包含柴胡,主要原因如下:
- 疏肝解鬱,和解表裡: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和解表裡的功效。太和湯主要針對肝氣鬱結、表寒裡熱的病症,柴胡可以疏解肝氣,解除鬱結,同時兼具解表作用,將體內寒熱之氣調和。
- 配合其他藥物,發揮協同作用:太和湯中包含多種藥材,如黃芩、梔子、甘草等,柴胡與這些藥材共同作用,可以加強疏肝解鬱、清熱利濕、和解表裡的效果,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太和湯中包含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助陽,散寒止痛: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助陽、散寒止痛之效。對於寒邪入侵,陽氣不足所致的腹痛、腹瀉、肢冷等症狀,肉桂能溫中散寒,促進陽氣生發,緩解疼痛。
- 引藥入腎,溫補腎陽: 太和湯常用於腎陽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陽痿、遺精、小便清長等症。肉桂能引藥入腎,並溫補腎陽,提升腎臟功能,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肉桂在太和湯中的作用是溫陽助陽、散寒止痛、引藥入腎、溫補腎陽,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太和湯中包含桑白皮,主要是因為桑白皮具有清肺泄熱、止咳化痰之功效。
桑白皮入肺經,能清泄肺熱,對於肺熱咳嗽、痰黃黏稠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同時,它也能利水消腫,對於因肺熱引起的浮腫、小便不利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桑白皮的加入,可以增強太和湯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使之更加適合治療肺熱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
太和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其具有補血養血、活血止痛之效,能改善氣血運行不暢,對於血虛、血瘀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太和湯通常用於治療氣血兩虛、心血不足、血瘀阻絡等症狀,而當歸的補血活血作用,恰好能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 緩和藥性,協調各藥:太和湯中可能包含一些性寒或性燥的藥材,而當歸性溫,能起到緩和藥性,協調各藥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或燥熱,使藥效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
總而言之,當歸在太和湯中的加入,是基於其補血活血,調和氣血的功效,同時也能緩和藥性,協調各藥,使藥效更加安全有效。
太和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疼痛,和解脾胃: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緩解疼痛的作用。太和湯主治肝胃不和,脘腹疼痛,白芍可以緩解疼痛,並調節肝脾功能,使肝胃氣血調和。
- 滋陰養血,和中止瀉:白芍亦有滋陰養血,斂陰止瀉的功效。太和湯中常與其他滋陰藥物配合,共同起到滋陰養血,和中止瀉的作用,對於治療肝胃不和引起的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具有良好療效。
太和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其行氣消積和寬胸散結的功效。
枳殼味苦、酸,性寒,歸脾、胃經,具有行氣解鬱、消食化積、寬胸散結的功效。其行氣消積的作用,可以疏通氣機,促進脾胃運化,對於氣滯食積所致的胸脘痞滿、腹脹疼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而其寬胸散結的作用,可以緩解胸部鬱悶、氣逆上衝等症狀。
因此,在太和湯中加入枳殼,可以協同其他藥物,共同起到行氣消積、寬胸散結的功效,對於氣滯食積、胸脘痞滿、腹脹疼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太和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 牡丹皮味苦寒,入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太和湯主治血熱妄行、神志昏迷、口舌生瘡、煩躁不安等症,牡丹皮可以清熱涼血,改善血熱妄行的病症,同時也能緩解口舌生瘡、煩躁不安等症狀。
- 活血化瘀: 太和湯中包含黃連、黃芩等苦寒藥物,容易造成寒凝血瘀。牡丹皮可以活血化瘀,緩解寒凝血瘀,促進血液循環,使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避免寒凝血瘀加重病情。
太和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太和湯藥性偏寒,加入甘草可以中和寒性,使藥性更平和,減少對脾胃的刺激。
-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益氣補脾、止咳化痰、緩解疼痛等功效,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強藥物的療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太和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的功效。知母性寒,味苦鹹,入肺、腎經,能清肺熱、降胃火,並能滋陰潤燥。
方劑中若出現熱證,如肺熱咳嗽、咽喉腫痛、胃火熾盛等,知母則能清熱瀉火,消除熱邪。若出現陰虛內熱,如口乾舌燥、五心煩熱、虛熱盜汗等,知母則能滋陰降火,緩解陰虛之象。
因此,知母在太和湯中起到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的雙重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以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太和湯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 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化痰的功效。對於燥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杏仁可以起到清熱潤燥、化痰止咳的作用。
2. 平喘: 杏仁中含有苦杏仁苷,水解後生成氫氰酸,具有平喘作用。對於氣喘、哮喘等症,杏仁可以幫助緩解症狀。
總體而言,杏仁在太和湯中起到潤肺止咳、平喘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能夠更好地治療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
主治功效
太和湯
組成:
- 前胡
- 枇杷葉
- 鱉甲
- 茯苓
- 桔梗
- 白芷
- 五味子
- 白朮
- 厚朴
- 生薑
- 半夏
- 三稜
- 藿香
- 防風
- 人參
- 柴胡
- 肉桂
- 桑白皮
- 當歸
- 白芍
- 枳殼
- 牡丹皮
- 甘草
- 知母
- 杏仁
主治功效:
- 風消:風邪消散。
- 五勞七傷:指由過度勞累和情緒不佳引起的各種疾病,包括身體虛弱、精神萎靡、失眠、食慾不振、腹瀉等。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杏仁:**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降氣、生津止渴、驅蟲殺蟲等功效。
-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生薑:**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
-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功效。
- **白芷:**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等功效。
-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 **鱉甲:**具有滋陰、補氣、清熱瀉火、平肝息風、降氣、清虛熱、調經等功效。
- **柴胡:**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等功效。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 **防風:**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 **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厚朴:**具有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等功效。
- **藿香:**具有燥濕、芳香化濕、止嘔、止咳化痰、祛風除濕、健脾胃等功效。
- **桔梗:**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
- **牡丹皮:**具有清熱瀉火、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破血消癥、排膿、滋陰等功效。
- **前胡:**具有清化熱痰、止咳化痰、散風熱、降氣等功效。
- **人參:**具有補氣、補陰、益血、生津、安神等功效。
- **肉桂:**具有補元陽、助命火、散寒止痛、通經活絡等功效。
- **三稜:**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消食化積、止嘔、通經等傳統代功效。
- **桑白皮:**具有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血等功效。
- **五味子:**具有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
-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 **知母:**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
- **枇杷葉:**具有清肺熱、化痰平喘、止咳止嘔、降氣喘、止血、補血養肝、疏肝解鬱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太和湯」,主要成分有前胡,枇杷葉,鱉甲,茯苓,桔梗,白芷,五味子,白朮,厚朴,生薑,半夏,三稜,藿香,防風,人參,柴胡,肉桂,桑白皮,當歸,白芍,枳殼,牡丹皮,甘草,知母,杏仁,具有風消,五勞七傷等功效。
傳統服藥法
前胡(去蘆頭) 1兩,枇杷葉(拭去毛) 1兩,鱉甲(醋炙) 1兩,白茯苓(去黑皮) 1兩,桔梗(去蘆頭,炒) 1兩,白芷1兩,五味子1兩,白朮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 1兩,半夏(湯洗,去滑) 1兩,京三稜(煨,銼) 1兩,藿香(去梗) 1兩,防風(去叉)1兩,人參3分,柴胡(去苗)半兩,桂(去粗皮)1兩半,桑白皮(銼) 半兩,當歸(切,焙) 半兩,芍藥半兩,枳殼(去瓤,麩炒) 半兩,牡丹皮半兩,甘草(炙,銼) 半兩,知母(焙) 半兩,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半兩。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3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太和湯是一首具有較強功效的中藥方劑,在使用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太和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三。 組成:前胡(去蘆頭)1兩,枇杷葉(拭去毛)1兩,鱉甲(醋炙)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桔梗(去蘆頭,炒)1兩,白芷1兩,五味子1兩,白朮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半夏(湯洗,去滑)1兩,京三棱(煨,銼)1兩,藿香(去梗)1兩,防風(去叉)1兩,人參3分,柴胡(去苗)半兩,桂(去粗皮)1兩半,桑白皮(銼)半兩,當歸(切,焙)半兩,芍藥半兩,枳殼(去瓤,麸炒)半兩,牡丹皮半兩,甘草(炙,銼)半兩,知母(焙)半兩,杏仁(去皮尖雙仁,麸炒)半兩。 主治:風消,五勞七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