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靈丸

WAN LI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中性 (1.0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肝經 19%
胃經 11%
腎經 11%
脾經 9%
膀胱經 8%
心經 8%
大腸經 3%
膽經 3%
心包經 1%
肺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脾經
膀胱經
心經
大腸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萬靈丸」中加入羌活,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

  1. 祛風濕止痛:羌活味辛性溫,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其能疏通經絡,驅散寒邪,對於風寒濕痺引起的肢體疼痛、關節腫脹、麻木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2. 散寒解表:羌活亦可散寒解表,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

因此,在「萬靈丸」中加入羌活,可以發揮其祛風濕止痛、散寒解表的功效,提高藥效。

萬靈丸中加入薄荷,主要基於其清涼解表、疏風散熱的功效。

薄荷性涼,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止癢止痛之效。在萬靈丸中,薄荷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有助於緩解因外感風熱引起的頭痛、發熱、鼻塞、咽痛等症狀。

此外,薄荷的清涼氣味亦可提振精神,緩解頭暈目眩,提高藥效。

萬靈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心包經。其活血化瘀之性,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消散瘀血,緩解疼痛;行氣止痛之效,則能疏通經絡,緩解氣滯引起的疼痛。

因此,在萬靈丸中加入川芎,有助於增強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療效,對於因氣血瘀滯引起的疼痛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萬靈丸中包含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玄參性寒,味苦甘,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功效。此功效可針對一些熱毒內蘊、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起到緩解作用。
  2. 滋陰降火: 玄參能滋陰降火,對於一些陰虛火旺、虛熱咳嗽、口乾舌燥等症狀,也有良好的緩解效果。

因此,萬靈丸中加入玄參,可有效發揮其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等功效,幫助改善患者的病症。

萬靈丸是一種中藥方劑,廣泛用於治療各類熱毒和內熱病症,其中地榆是其主要成分之一。地榆具有清熱解毒、止血的功效,對於血熱引起的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其根部含有豐富的鞣質,能有效收斂止血,特別是在出血性疾病或內熱症狀表現為血便、痔瘡出血等情況下,地榆的應用顯得尤為重要。此外,地榆也能促進腸道健康,幫助緩解腹瀉,這對於虛弱患者尤其有益。通過與其他藥材的配伍,地榆的藥效可以得到增強,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這使得萬靈丸在應對多種熱毒風症時,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止血,成為了臨牀上較為常見且有效的方劑之一。基於其多重功效,萬靈丸在中醫藥療法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深受患者和醫師的青睞。

萬靈丸中包含麻黃,主要原因如下:

  1. 宣肺解表: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之效,能疏散風寒,宣通肺氣,對於風寒感冒、鼻塞流涕、咳嗽喘促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溫陽散寒:麻黃亦能溫陽散寒,對於寒凝氣滯、胸悶氣短等症狀亦有輔助作用。

故萬靈丸中加入麻黃,可發揮其宣肺解表、溫陽散寒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相關疾病。

萬靈丸中包含防風,主要源於其疏散風寒止痛的功效。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歸膀胱經,具有散寒解表、止痛的作用。其疏散風寒,可緩解風寒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而止痛之效,則能緩解因風寒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

在萬靈丸中,防風配合其他藥材,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萬靈丸」方劑中包含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平肝熄風: 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定痛的功效。對於因肝風內動引起的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痙攣等症狀,天麻能有效緩解。
  2. 祛風通絡: 天麻亦具有祛風通絡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麻木等症狀,亦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因此,天麻在「萬靈丸」方劑中,可發揮平肝熄風、祛風通絡的功效,對於多種原因導致的頭風、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萬靈丸方劑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通竅止痛:白芷味辛溫,性微燥,入肺經,有通竅止痛之效。萬靈丸主治諸般疼痛,而白芷可疏通經絡,活血止痛,有助於緩解疼痛症狀。
  2. 散寒祛風:白芷亦具散寒祛風之效,能驅散體內寒邪,改善因風寒所致的疼痛。萬靈丸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症,白芷的加入有助於增強方劑的祛風散寒作用,提高療效。

萬靈丸方劑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解毒散結的功效。對於風痰阻絡、痙攣抽搐等症狀,白僵蠶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共同發揮驅風止痙的作用。
  2. 清熱解毒:白僵蠶對於熱毒引起的瘡瘍腫毒、蛇蟲咬傷等,也有較好的療效。萬靈丸中加入白僵蠶,有助於清熱解毒,使藥效更為全面。

萬靈丸中包含牛蒡子,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牛蒡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症狀。
  2. 疏散風熱: 牛蒡子可疏散風熱,對於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其可促進汗液排出,降低體溫,緩解發熱、頭痛等症狀。

因此,牛蒡子在萬靈丸中起到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多種熱性疾病。

蔓荊子在萬靈丸中,主要發揮清熱解表、疏散風熱的功效。

蔓荊子味辛、性微寒,入肝、膽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止痛解痙的功效。萬靈丸為解表劑,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症狀包括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蔓荊子加入其中,可有效清熱解表,疏散風熱,緩解頭痛、鼻塞等症狀,同時亦可改善頭目不清等風熱上擾之症,提高藥效。

萬靈丸中加入旋覆花,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降氣止咳:旋覆花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降氣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對於因肺氣上逆所致的咳嗽、喘息、痰多等症狀,旋覆花能有效緩解。
  2. 溫肺散寒:旋覆花亦有溫肺散寒之效,適用於因寒邪侵襲肺經所致的咳嗽、氣喘、痰白清稀等症狀。

因此,在萬靈丸中加入旋覆花,旨在通過其降氣止咳、溫肺散寒的功效,達到治療咳嗽、喘息等呼吸系統疾病的療效。

萬靈丸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熱: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宣肺解表之功效。萬靈丸多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咳嗽痰多等症狀,而荊芥可有效清除體內風熱,緩解症狀。
  2. 通鼻竅: 荊芥還具通鼻竅之功效,可改善鼻塞、流鼻涕等症狀。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鼻塞,荊芥可促進鼻腔通暢,改善呼吸。

萬靈丸中加入菊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

菊花性涼,味甘苦,入肺、肝經。其清熱解毒之性,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預防或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病症。同時,菊花亦具平肝明目之效,能改善肝火上炎所致的頭暈目眩、視力模糊等症狀。

因此,在萬靈丸中加入菊花,一方面可增強藥丸的清熱解毒功效,另一方面亦有助於改善因肝火上炎引起的相關症狀,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萬靈丸中包含何首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精血,烏髮養顏:何首烏性溫,味苦甘,入肝腎經,具有補益精血、烏髮養顏之功效。對於肝腎虛損、精血不足導致的頭昏眼花、鬚髮早白、面色蒼白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2. 滋陰潤燥,抗衰老:何首烏還具有滋陰潤燥、抗衰老的作用,能延緩衰老,增強體質,改善臟腑功能。

因此,萬靈丸中加入何首烏,旨在提高藥方整體的補益功效,增強其治療效果。

「萬靈丸」中包含烏頭,主要基於其強烈的溫經散寒、止痛功效。

烏頭性溫,味辛、苦,入心、肺、腎經。其溫經散寒的特性,能驅散體內寒邪,對於寒性疼痛、痺痛、風寒感冒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此外,烏頭還具有止痛作用,能緩解風寒濕痺所引起的疼痛,特別是對於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等疼痛症狀,有較好的效果。

因此,烏頭在「萬靈丸」中起到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是該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

萬靈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減少副作用的作用。許多中藥材性味偏寒或偏熱,加入甘草可使藥性趨於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2. 增強療效: 甘草與其他藥材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例如,甘草與黃芪、人參等藥材配伍,可增強補氣固表作用;與麻黃、桂枝等藥材配伍,可增強解表散寒作用。

總而言之,甘草在萬靈丸中起到重要的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使其更安全有效地發揮藥效。

萬靈丸中加入蟬蛻,是基於其清熱解毒、疏風止痙的功效。蟬蛻為蟬科昆蟲蟬的蛻皮,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其清熱解毒之功,可用於治療熱病神昏、小兒驚風、瘡瘍腫毒等症;疏風止痙之效,可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目赤、咽痛等症。

萬靈丸常用於治療小兒急驚風、痰熱咳嗽、 febrile convulsion 等症,而蟬蛻的清熱解毒、疏風止痙功效正好可以緩解這些症狀,因此被納入方劑之中。

主治功效


萬靈丸主治功效分析

萬靈丸的主治功效非常廣泛,涉及多個科別,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類:

一、婦科疾病:

  • 月經不調: 《洪氏集驗方》記載萬靈丸可治「婦人月水湛濁不通,久無嗣息,血癖氣痛」。
  • 崩漏帶下: 《洪氏集驗方》提到其可治「崩漏帶下,寒熱蒸勞」。
  • 產前產後諸疾: 《博濟方》指出萬靈丸可治「婦人產前產後諸疾,並三十六種冷血風氣等病」;《洪氏集驗方》亦提及「產前安胎,臨產催生,產後胎結痛」皆可應用。
  • 不孕症: 《洪氏集驗方》提到「如久無子,服二十粒,當月有子」。
  • 血風、半身不遂: 《洪氏集驗方》記載其可治「積年血風,半身不遂,種種血疾」。

二、兒科疾病:

  • 食積: 《証治準繩‧幼科》及《幼幼新書》中多處提及萬靈丸可治小兒食積,症狀包括「肚硬而熱」、「或瀉或嘔」、「面色黃白,不進食,腹痛」、「面黃如土色,或面帶虛浮,臍上微痛,肚皮熱,飲食減少」、「才食、便言臍上及腹中痛,所食不化,頭微熱」、「夜間肚微微作熱」等。
  • 氣積: 《証治準繩‧幼科》及《幼幼新書》記載萬靈丸可治小兒氣積,症狀為「面黃白,不進食,肚微痛,夭矯啼叫」。
  • 中脾積: 《幼幼新書》記載萬靈丸可治小兒中脾積。
  • 虛中積: 《幼幼新書》記載萬靈丸可治小兒虛中積。
  • 疳瘦:《幼幼新書》記載萬靈丸可治小兒疳瘦,不食。

三、外科疾病:

  • 癰疽瘡疖,發背腫痛: 這是萬靈丸的原始主治。
  • 腦背疽及一切惡瘡: 《外科精義》記載萬靈丸可治「腦背疽,並一切惡瘡,初覺一二日」。

四、內科疾病:

  • 九種心痛、腹脅積聚滯氣: 《聖濟總錄》記載萬靈丸可治「九種心痛,及腹脅積聚滯氣」、「積聚滯氣,胸膈痞悶,心腹刺痛」。
  • 水氣腫滿: 《聖濟總錄》記載萬靈丸可治「水氣」及「水氣腫滿」。
  • 腹中積塊疼痛: 《雞峰普濟方》記載萬靈丸可治「腹中積塊疼痛」。
  • 取積追蟲: 《奇效良方》記載萬靈丸可「取積追蟲」。
  • 腎臟虛寒,耳鳴腰痛,筋骨痠疼: 《奇效良方》記載萬靈丸可治「腎臟虛寒,耳鳴腰痛,筋骨痠疼」。
  • 蟲痛:《丹溪治法心要》中,萬靈丸被用於治療蟲痛後的調理。
  • 乾溼腳氣,膝脛疼痛,大便秘澀,小便赤黃:《楊氏家藏方》記載萬靈丸可治「乾溼腳氣,膝脛疼痛,大便秘澀,小便赤黃」。

治療原理分析:

從上述主治功效及各個方劑的組成來看,萬靈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 行氣活血,化瘀止痛: 多個方劑中含有川芎、當歸、沒藥、乳香、牡丹皮等活血化瘀藥物,以及乾漆、沉香等行氣藥物,這些藥物可疏通氣血,消散瘀滯,緩解疼痛。這也是其治療婦科疾病、心腹疼痛、跌打損傷的基礎。
  2. 消積導滯,健脾和胃: 方中常配伍牽牛子、大腹子、莪朮、三稜、雷丸等消積導滯藥物,以及白朮、茯苓等健脾藥物,可消食化積,調理脾胃功能。這對於治療小兒食積、氣積等消化系統疾病至關重要。
  3.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方中可能含有黃連等清熱解毒藥物,可清解體內熱毒,消散腫結,對於治療癰疽瘡疖等外科疾病有效。
  4. 溫陽散寒,祛風除濕: 一些方劑中含有羌活、防風、麻黃、白芷等解表散寒、祛風除濕的藥物,可溫陽散寒,祛除體內風寒濕邪,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
  5. 滋陰補腎: 部分方劑中含有玄參、地榆等滋陰藥物,以及狗脊、牛膝、何首烏等補腎藥物,可滋陰補腎,用於治療腎虛引起的耳鳴、腰痛等症狀。

總結:

萬靈丸是一個應用廣泛的古方,其功效涵蓋了婦、兒、外、內等多個科別。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行氣活血、消積導滯、清熱解毒、溫陽散寒、滋陰補腎等作用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不同的醫家會根據不同的病情和證型,對萬靈丸的組成進行加減化裁,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硇砂1皂子,沒藥1皂子,乳香1皂子,大丁香5個,巴豆5個,肉豆蔻1個。
上為細末,每用晉棗1個,去核,內盛硇砂、沒藥,用面裹燒熟,不用面,取出棗,將其餘藥末同棗合和,每量虛實旋丸。
每服1丸至2-3丸,傷寒,蔥茶送下;傷食,食湯送下;心痛,艾、醋湯送下;婦人產後,紅花酒送下;婦人赤白帶下,當歸酒送下;痁疾,桃、柳湯送下;赤痢,甘草湯送下;白痢,乾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氣喘心絞痛陰道炎肺結核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腳氣病大便秘結瘧疾腹股溝疝氣白帶半身不遂子宮崩漏五十肩慢性肝硬化原發性高血壓胃及十二指腸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百日咳心肌梗塞

相同名稱方劑


萬靈丸, 出處:《雞峰》卷九。 組成:硇砂1皂子,沒藥1皂子,乳香1皂子,大丁香5個,巴豆5個,肉豆蔻1個。 主治:腹中積塊疼痛。

萬靈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九引《全嬰方》。 組成:京三棱1兩(濕紙裹煨),茴香(炒)1兩,斑蝥1錢(蛤粉炒,去頭足)。 主治:小兒疝氣偏墜。

萬靈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三一。 組成:當歸(焙)、川芎、熟地黃(焙)、茯苓、乾薑(炮)、桂、白朮、芍藥、甘草、附子各等分。 主治:婦人諸虛痼冷,腰腹困疼,赤白帶下,一切虛冷。

萬靈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四。 組成:紅曲半兩,白膠香半兩,破故紙半兩(炒),蠶沙半兩(炒),烏頭半兩(炮),木鱉子半兩,牽牛半兩(半生半熟),五靈脂半兩。 主治:破氣消毒。主治:腳氣腿腫。

萬靈丸,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三引張元輔方。 組成:羌活3兩,薄荷葉3兩,川芎2兩,玄參2兩,地榆2兩,麻黃(去節)2兩,防風2兩,天麻2兩,吳白芷2兩,白僵蠶2兩,牛蒡子(炒)2兩,蔓荊子2兩,旋覆花2兩,荊芥穗2兩,甘菊3兩,何首烏4兩,大川烏(生)4兩,甘草4兩半(炙),蟬蛻(去足)半兩。 主治:托裏定疼。驅風毒,涼血脈。主治:癰疽瘡癤,發背腫痛。

萬靈丸, 出處:《洪氏集驗方》卷五。 組成:牡丹皮(洗)1兩,川藁本(洗)1兩,川當歸(切開,裏面赤黑色者佳,洗)1兩,白茯苓(去皮)1兩,赤石脂(别研)1兩,香白芷1兩,官桂(去皮,不見火)1兩,白薇(洗)1兩,京芎(洗)1兩,延胡索(去皮)1兩,白芍藥1兩,白朮(米泔浸一宿)1兩,甘草(炙)半兩,沉香(不見火)半兩,沒藥(别研)半兩。 主治:婦人月水湛濁不通,久無嗣息,血癖氣痛,四肢浮腫,嘔逆心疼,虛煩勞悶,面色萎黃,崩漏帶下,寒熱蒸勞,頭疼齒痛,血下無度,淋瀝諸疾。産前安胎,臨産催生,産後胎結痛,傷寒煩渴,瀉痢,血勞,血運,筋攣,痰盛頭痛,敗血上衝,血刺泄瀉,咳嗽喘急,嗽血,血塊起伏,氣痞,氣膈,血作腰痛,小便不禁,子死腹中,失蓋汗不出,腳手痹煩,産後諸疾,積年血風,半身不遂,種種血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