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ient Disease Acupuncture Treatment

中醫古典籍記載「息肉」的經絡穴道清單(附原文)

息肉是中醫古代病名,是指人體內某些組織長出的小突起。息肉的種類有很多,常見的有鼻息肉、腸息肉、子宮息肉等。息肉的發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與遺傳、免疫、腸道菌群失調等因素有關。

息肉的臨床表現主要取決於息肉生長的位置和大小。鼻息肉患者常常會出現鼻塞、流鼻涕、頭痛等症狀;腸息肉患者可能會出現腹痛、腹瀉、便血等症狀;子宮息肉患者可能會出現月經不調、白帶增多等症狀。

中醫認為,息肉是由於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不暢,痰濕、瘀血等病理產物在體內聚集,導致局部組織增生而形成。因此,中醫治療息肉主要以調理臟腑、疏通氣血、化痰散結為主。常用的中藥有蒼朮、白朮、陳皮、半夏、茯苓、白芍、甘草等。

此外,中醫還可以通過針灸、拔罐、推拿等方法來治療息肉。針灸可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拔罐可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推拿可以行氣活血、舒筋通絡。

息肉是一種良性腫瘤,大多數息肉不會對身體造成危害。但是,如果息肉長得太大,或者發生了惡變,就需要進行手術切除。

息肉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戒菸戒酒,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2. 注意飲食衛生,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

  3. 加強鍛鍊,增強體質。

  4. 定期體檢,早期發現息肉,早期治療。

如果您有息肉的症狀,請及時到醫院就診。在治療息肉的過程中,一定要遵醫囑,不要自行服藥。相關經絡穴道清單及中醫典籍原文如下:

承泣

承泣

  • 1.《針灸聚英》:「承泣,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陽蹺脈、任脈、胃脈之會。銅人。灸三壯。禁針。針之令人目烏色。明堂。針四分半。不宜灸。灸後令人目下大如拳。息肉日加如桃。至三十日。定不見物。資生云。當不灸不針。東垣曰。魏邦彥夫人目翳。自下侵上者。自陽明來也。主目冷淚出。
  • 2.《普濟方·針灸》:「_承泣_(一名溪穴。一名面髎。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蹺脈任脈足陽明之會。甄權云。在眼下八分。禁不宜灸。無問多少。三日以後。眼下大如拳。息肉長桃許大。至三十日即定。百日都不見物。或如升大。目不明。淚出。目眩瞢瞳子癢。遠視䀮䀮。昏夜無所見。目瞤動。與項口參相引喎僻。口不能語言)。

勞宮

勞宮

  • 1.《針灸聚英》:「勞宮(一名五里,一名掌中),掌中央動脈。銅人。屈無名指取之。資生。屈中指取之。滑氏云。以今觀之。屈中指無名指兩者之間取之為允。心包絡脈所溜為滎。火。素注。針三分。留六呼。銅人。灸三壯。明堂。針二分。得氣即瀉。只一度。針過兩度。令人虛。禁灸。灸令人息肉日加。
  • 2.《針方六集》:「勞宮二穴,火也,一名五里。在掌中央動脈中,屈無名指點到處是穴。手厥陰脈所溜,為滎。《針經》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明堂》云:得氣即瀉。又云:不可多灸,令人息肉日加。

上星

上星

  • 1.《針灸聚英》:「上星(一名神堂),神庭後。入髮際一寸陷中。容豆。素問。針三分。留六呼。灸五壯。銅人。針四分。以細三稜針。宜泄諸陽熱氣。無令上衝頭目。主面赤腫。頭風。頭皮腫。面虛。鼻中息肉。鼻塞頭痛。痎瘧振寒。熱病汗不出。目眩。目睛痛。不能遠視。口鼻出血不止。
  • 2.《針灸大成》:「**◎上星:**主鼻淵,鼻塞,息肉及頭風目疾。
  • 3.《針方六集》:「上星一穴,主頭風面腫,鼻淵,鼻塞無聞、時生息肉,目眩睛痛,口鼻出血不止。宜出血,以泄諸陽熱氣。

神庭

神庭

  • 1.《針灸聚英》:「上星(一名神堂),神庭後。入髮際一寸陷中。容豆。素問。針三分。留六呼。灸五壯。銅人。針四分。以細三稜針。宜泄諸陽熱氣。無令上衝頭目。主面赤腫。頭風。頭皮腫。面虛。鼻中息肉。鼻塞頭痛。痎瘧振寒。熱病汗不出。目眩。目睛痛。不能遠視。口鼻出血不止。

神堂

神堂

  • 1.《針灸聚英》:「上星(一名神堂),神庭後。入髮際一寸陷中。容豆。素問。針三分。留六呼。灸五壯。銅人。針四分。以細三稜針。宜泄諸陽熱氣。無令上衝頭目。主面赤腫。頭風。頭皮腫。面虛。鼻中息肉。鼻塞頭痛。痎瘧振寒。熱病汗不出。目眩。目睛痛。不能遠視。口鼻出血不止。

乳中

乳中

  • 1.《針灸逢源》:「乳中,當乳之中。氣府論注曰。刺灸之生蝕瘡。瘡中有清汁膿血者可治。瘡中有息肉。若蝕瘡者死。
  • 2.《針灸甲乙經》:「乳中,禁不可刺灸,灸刺之,不幸生蝕瘡,瘡中有膿血清汁者可治,瘡中有息肉若蝕瘡者死。
  • 3.《針方六集》:「乳中二穴,當乳頭。禁不可刺灸。刺灸之,不幸生蝕瘡,瘡中有膿血清汁者可治,有息肉若蝕瘡者死。

乳根

乳根

  • 1.《針灸甲乙經》:「乳中,禁不可刺灸,灸刺之,不幸生蝕瘡,瘡中有膿血清汁者可治,瘡中有息肉若蝕瘡者死。

氣戶

氣戶

  • 1.《針灸甲乙經》:「乳中,禁不可刺灸,灸刺之,不幸生蝕瘡,瘡中有膿血清汁者可治,瘡中有息肉若蝕瘡者死。

下脘

下脘

  • 1.《普濟方·針灸》:「餘三針者。正中破癰堅瘤結息肉也。亦治人疾也。火針亦用鋒針。以油火燒之。務在猛熱。不熱。即於人有損也。隔日一報。三報之後。當膿水大出為佳。巨闕太倉上下脘此一行。有六穴。忌火針也。大症塊。當停針轉動更為佳。每針。常須看脈。脈好乃下針。脈惡勿亂下針也。

巨闕

巨闕

  • 1.《普濟方·針灸》:「餘三針者。正中破癰堅瘤結息肉也。亦治人疾也。火針亦用鋒針。以油火燒之。務在猛熱。不熱。即於人有損也。隔日一報。三報之後。當膿水大出為佳。巨闕太倉上下脘此一行。有六穴。忌火針也。大症塊。當停針轉動更為佳。每針。常須看脈。脈好乃下針。脈惡勿亂下針也。

蠡溝

蠡溝

  • 1.《普濟方·針灸》:「_蠡溝_(足厥陰絡。在內踝上五寸。灸三壯主女子疝。少腹腫。赤白淫時多時少。陰跳腰腹痛。實則𮌘長寒。熱攣暴痛遺溺偏大。虛則暴癢腫睪卒疝。小便不利。如癃狀。數噫。恐悸。氣不足。心中悒悒。少腹痛。喉中有熱如息肉狀。如著欲出。背攣不可俯仰)。
  • 2.《普濟方·針灸》:「治卒疝。小腹腫。時小腹暴痛。小便不利如癃閉。數噫恐悸。少氣不中。腹痛悒悒不樂。咽中悶。如有息肉。背拘急。不可俯仰。穴蠡溝
  • 3.《針方六集》:「蠡溝二穴,主五噎,喉中閉塞如有息肉,肩背拘急不可俯仰,數噫恐悸,少氣不足以息,悒悒不樂,小腹脹滿,暴痛如有癃閉,臍下積氣如石,睪丸卒痛,內引少腹,足脛寒酸,屈伸不便。女子赤白帶下,月水不調,陰挺暴癢。

齦交

齦交


四瀆

四瀆

  • 1.《普濟方·針灸》:「主呼吸短氣。咽中如息肉狀。穴液門,四瀆
  • 2.《針方六集》:「四瀆二穴,主耳聾,齲齒,項癭,呼吸短氣,咽中如息肉狀。

液門

液門

  • 1.《普濟方·針灸》:「主呼吸短氣。咽中如息肉狀。穴液門,四瀆

天池

天池

  • 1.《普濟方·針灸》:「治頸漏。灸天池百壯。又心鳩尾下宛宛中。七十壯。又章門。臨泣。支溝。陽輔百壯。又肩井隨年壯。又以艾炷繞四邊周匝七壯即止。若諸惡漏中冷息肉出。灸足內踝上各三壯。二年者六壯。

支溝

支溝

  • 1.《普濟方·針灸》:「治頸漏。灸天池百壯。又心鳩尾下宛宛中。七十壯。又章門。臨泣。支溝。陽輔百壯。又肩井隨年壯。又以艾炷繞四邊周匝七壯即止。若諸惡漏中冷息肉出。灸足內踝上各三壯。二年者六壯。

肩井

肩井

  • 1.《普濟方·針灸》:「治頸漏。灸天池百壯。又心鳩尾下宛宛中。七十壯。又章門。臨泣。支溝。陽輔百壯。又肩井隨年壯。又以艾炷繞四邊周匝七壯即止。若諸惡漏中冷息肉出。灸足內踝上各三壯。二年者六壯。

章門

章門

  • 1.《普濟方·針灸》:「治頸漏。灸天池百壯。又心鳩尾下宛宛中。七十壯。又章門。臨泣。支溝。陽輔百壯。又肩井隨年壯。又以艾炷繞四邊周匝七壯即止。若諸惡漏中冷息肉出。灸足內踝上各三壯。二年者六壯。

陽輔

陽輔

  • 1.《普濟方·針灸》:「治頸漏。灸天池百壯。又心鳩尾下宛宛中。七十壯。又章門。臨泣。支溝。陽輔百壯。又肩井隨年壯。又以艾炷繞四邊周匝七壯即止。若諸惡漏中冷息肉出。灸足內踝上各三壯。二年者六壯。

鳩尾

鳩尾

  • 1.《普濟方·針灸》:「治頸漏。灸天池百壯。又心鳩尾下宛宛中。七十壯。又章門。臨泣。支溝。陽輔百壯。又肩井隨年壯。又以艾炷繞四邊周匝七壯即止。若諸惡漏中冷息肉出。灸足內踝上各三壯。二年者六壯。

大椎

大椎

  • 1.《針灸問答》:「按:《千金》云:鼻中息肉,灸二百壯。又云:兼大椎,灸瘧,至發時令滿百壯,炷如黍米。又治鬼魅,灸百壯。又十三鬼穴,此名鬼堂,主百邪癲狂。《玉龍賦》云:治頭風鼻淵。)

水溝

水溝

  • 1.《經脈圖考》:「禾髎:(一名長頻。)直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灸三壯,主治鼻瘡,息肉,鼻塞,鼽衄。)

風府

風府

  • 1.《針方六集》:「上星一穴,主頭風面腫,鼻淵,鼻塞無聞、時生息肉,目眩睛痛,口鼻出血不止。宜出血,以泄諸陽熱氣。

素髎

素髎

  • 1.《針方六集》:「素髎一穴,禁灸。主鼻喎僻,鼽衄窒塞,喘息不利,息肉不消,多涕生瘡。

少衝

少衝

  • 1.《針方六集》:「少衝二穴,主煩滿心痛,悲恐驚笑,目黃,口燥咽疼,肩腋肘臂痠痛,哮喘,咽中如有息肉,痞滿痰氣,胸膈痛。宜三陵針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