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二十四 (3)
卷四百二十四 (3)
1. 雜病
治小兒多涕者,是腦門被風拍著,及肺寒也,灸囟會。
治小兒飲水不歇,面目黃者,灸陽綱各一壯。
治小兒五六歲不語者,心氣不足,舌本無力,發音轉難,灸心腧三壯,或足兩踝各三壯。
治小兒卒患肚皮青黑,不急治,須臾即死,灸臍上下左右去臍半寸,並鳩尾骨下一寸,凡五處,各三壯。
治小兒囟陷,灸臍上下各一寸半,及鳩尾骨端,又足太陰各一壯。
治小兒囟不合,灸臍上下各五分二穴,各三壯,灸瘡未發,囟門先合。
治水氣,四肢浮腫及腹大,灸水分三壯,右臍上一寸,炷如小麥大。
小兒龜背,初生時被客風拍著脊骨,風逗於髓也,所致,如是灸肺腧、心腧、膈腧各三壯,然發亦累用,十有三得效,亦無全效之功,符直殿之孫紹熙,辛亥春,灸即效。
治小兒龜胸,緣肺熱脹滿,攻胸膈所緣生,又緣乳母食熱面五辛,致使轉更胸高起也,灸兩乳前各一寸五分,上兩行三骨罅間六處,各三壯,炷如小麥大,春夏從下灸上,秋冬從上灸下,若不依此法,灸十患不愈一二也。
治失欠頰車蹉,灸背第五椎,一日二七壯,滿三日未瘥,灸氣衝二百壯,胸前喉下舊骨中是,亦名氣堂。
治頰車蹉閃,灸足內踝上三寸宛宛中,或三寸五分百壯,三報,此三陰交穴也。
治小兒食,每頭痛及五心熱者,穴頷頷。
治小兒脅下滿瀉痢,體重,四肢不收,痃癖積聚,腹痛不嗜食,痰瘧寒熱,灸脾腧二穴,在十一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又治腹脹引背,食飲多,漸漸黃,可灸七壯,黃疸者,可灸三壯。
治癮疹癢痛方,灸曲池二穴,小兒隨年壯,發即灸之,神良。
治邪病臥瞑瞑如死,灸風府五壯,在後髮際上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禁針,妄語鬼言,灸鬼籙五壯,乃子決斷尤佳,大凡人中惡先入鼻是也,又法大叫狂走,灸足三里,在膝下三寸脛外,又法邪病四肢重痛,並諸雜候,尺澤主之,在臂灣上動脈中。
治咳嗽久不瘥,灸肺腧五壯,在第三椎下兩傍各一寸半。
治咳而泄不欲食,穴商丘。
治小兒心疼,灸足大拇指中節上三艾即止,男左女右。
治小兒頂腫,穴前頂。
治小兒鼻多清涕,穴前頂。
白話文:
治療小孩常流鼻涕的情況,這可能是因為頭部受風或是肺部有寒氣。應對囟會穴進行灸療。
治療小孩不停喝水且臉色發黃,應灸療陽剛穴各一次。
治療五六歲小孩不會說話,這是因為心氣不足,舌頭力量弱,發音困難。應灸心腧穴三次,或者在腳踝各灸三次。
治療小孩突然腹部皮膚變青黑,如果不立即治療,可能很快就會死亡。應在肚臍上下左右離臍半寸的地方,以及鳩尾骨下的一寸位置,共五個地方,各灸三次。
治療小孩囟門凹陷,應在臍上下各一寸半的位置,以及鳩尾骨末端,以及足太陰穴各灸一次。
治療小孩囟門不閉合,應在臘上下各五分的兩個穴位,各灸三次。灸瘡未發出之前,囟門可能會先閉合。
治療水腫,四肢浮腫和腹部過大,應在水分穴灸三次,位於臍上一寸的位置,灸柱像小麥一樣大小。
新生兒背部像龜殼一樣彎曲,這是因為出生時脊骨受到風邪影響,導致髓質受困。治療方法為灸肺腧、心腧、膈腧穴各三次。此方法通常能見效十三次中的十次,但並非每次都能完全見效。
治療小孩胸部隆起,這是由肺熱引起胸脹滿,或者母親食用了熱性食物和辛辣食品,導致胸部更高起。應在兩乳前方各一寸五分,上方兩行三骨罅間的六處,各灸三次,灸柱如小麥大小。春夏時從下往上灸,秋冬時則相反。如果沒有按照此方法,灸十次可能只有一二次見效。
治療打哈欠時顴車錯位,應灸背第五椎,每日十四次,連續三天。如果三天後仍未痊癒,應灸氣衝穴二百次,該穴在胸前喉下的舊骨中,也被稱為氣堂。
治療小孩食慾不振,經常頭痛和五心煩熱,治療穴位為譩譆。
治療小孩脅下滿瀉痢,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肝脾腫大,腹痛不願進食,痰瘧寒熱。應灸脾腧穴兩次,位於第十一椎下兩側,相距各一寸五分。也可治療腹部脹大引致背部不適,食量大卻逐漸變黃。可灸七次,對於黃疸患者,可灸三次。
治療皮膚瘙癢和疼痛的癬疹,應灸曲池穴兩次。小兒可根據年齡灸療,一旦出現癥狀就立即灸療,效果極佳。
治療邪病,病人躺著像死了一樣,應灸風府穴五次。該穴在後腦髮際上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禁針。如果病人胡言亂語,疑為鬼附身,應灸鬼祿穴五次,由兒子決定是否進行灸療,效果更佳。一般來說,邪病首先影響鼻子。另一種方法是當病人尖叫狂奔時,應灸足三里穴,位於膝下三寸脛外。另一種方法是當邪病導致四肢重痛和各種症狀時,應灸尺澤穴,位於手臂彎曲處的動脈中。
治療長期咳嗽未愈,應灸肺腧穴五次,位於第三椎下兩側各一寸半。
治療咳嗽且拉肚子不想吃東西,治療穴位為商丘。
治療小孩胸口疼,應在腳大拇指中節上灸三次艾草,男孩灸左邊,女孩灸右邊。
治療小孩頭頂腫脹,治療穴位為前頂。
治療小孩鼻子常流清鼻涕,治療穴位為前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