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七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七 (3)

1. 風勞

治風勞氣咳嗽。胸中鬱郁。身熱目眩。穴大杼

治風勞食氣。穴大椎

治風勞。嘔逆上氣。胸背痛。喘氣臥不安。穴風門

治風勞。腰脊痛。穴膀胱俞

治風勞。臂肘不仁。穴附分

治風勞。驚恐吐血。肘臂痛。嗜臥。四肢不得動。穴五里

治風勞失精。身體極痛。泄水下痢膿血。陰腫䯒痛。穴曲泉

治風勞腰痛。穴膀胱俞,關元

治風勞痹逆。狂邪。膝冷。手節攣縮。身癮疹。腹脹少氣。頭重風勞。穴伏免。灸腦戶五壯。針三分。補之。

治風勞發背癰疽。

用麻繩一條。蠟過從手中指第二節。量至心坎骨截斷。須直伸臂折過。自前項下取中。纏至後心相對令齊閉口。量兩吻闊狹以此為則。對灸七壯。神效。

白話文:

治療因風邪和勞損導致的咳嗽。胸部有悶壓感。身體發熱且眼睛眩暈。治療穴位為大杼。

治療因風邪和勞損影響消化的問題。治療穴位為大椎。

治療因風邪和勞損導致的嘔吐、呼吸困難、胸背疼痛、喘息及躺臥不寧。治療穴位為風門。

治療因風邪和勞損導致的腰背疼痛。治療穴位為膀胱俞。

治療因風邪和勞損導致的手臂和肘部無力。治療穴位為附分。

治療因風邪和勞損導致的驚恐、吐血、肘臂疼痛、喜臥、四肢無法活動。治療穴位為五里。

治療因風邪和勞損導致的精液流失、身體劇痛、水瀉、下痢帶膿血、生殖器腫脹疼痛。治療穴位為曲泉。

治療因風邪和勞損導致的腰痛。治療穴位為膀胱俞、關元。

治療因風邪和勞損導致的身體麻木、精神錯亂、膝蓋冰冷、手指關節抽搐、皮膚出現紅疹、腹部脹滿、氣短、頭部沉重。治療穴位為伏兔,同時在腦戶進行五次艾灸,針刺深度為三分,使用補法。

治療因風邪和勞損導致的背部生瘡。

使用一條麻繩,從手中指第二節量到心窩的位置,需伸直手臂並從頸部下方中間通過,繞到後背對齊心窩,再根據嘴巴的寬度調整,對應位置進行七次艾灸,效果神奇。

2. 風痙

治風痙。穴顱囟

治風痙口噤牙疼。頰腫惡寒。舌強不能言。穴大迎

治寒熱風痙。脊強反折。瘛瘲。穴啞門

治癲疾風痙。牙齦腫。善驚。穴天衝

治熱痙引骨痛。穴脾俞,膀胱俞

治瘛瘲沫出。寒熱。痙引骨痛。穴上關

治寒熱痙反折。穴腎俞,中膂俞,長強

治筋寒熱痙。筋急手相引。穴肝俞

治痙上氣失音不能言。穴魚際

治反折。穴腰俞

治角弓反張。穴百會

治脊強反折。穴上髎,腰俞

白話文:

[治療風痙]

治療風痙症狀,取穴於顱囟。

治療風痙導致的口緊閉、牙痛,以及臉頰腫脹、感覺惡寒,還有舌頭僵硬到無法說話,取穴於大迎。

治療寒熱交錯的風痙,以及背脊僵硬彎曲、抽搐,取穴於啞門。

治療癲癇疾病和風痙,牙齦腫脹,易驚嚇,取穴於天衝。

治療因熱引起的痙攣和骨痛,取穴於脾俞和膀胱俞。

治療抽搐時口吐白沫,寒熱交替,痙攣引發骨痛,取穴於上關。

治療寒熱交錯的痙攣和背脊反折,取穴於腎俞、中膂俞、長強。

治療筋肉寒熱痙攣,筋肉緊繃手部互相牽引,取穴於肝俞。

治療痙攣引起呼吸困難,聲音沙啞無法說話,取穴於魚際。

治療背脊反折,取穴於腰俞。

治療像角弓一樣背脊反張,取穴於百會。

治療背脊僵硬反折,取穴於上髎、腰俞。

3. 風眩

治風眩項痛。頭強寒熱。穴完骨

治卒不識人。風眩鼻塞。穴當陽,臨泣

治風眩。穴後頂,玉枕,頷厭

治風眩驚手卷(甲乙。手卷作手腕痛)。泄風汗出腰項急,穴陽谷

治風眩頭痛。嘔吐心煩。穴承光

治坐如在舟車中。穴申脈

治風頭眩。穴神庭,上星,囟會

治風眩。穴天牖,前頂

治頭目風眩。穴攢竹

王氏云。千金方載。徐嗣之言曰。風眩之病。起於心氣不足。胸上蓄熱。實痰與熱相感而動風。風心相亂則悶瞀。故謂之風眩瞀。大人曰癲。小兒曰癇。則是風眩癲癇。本一疾也。不知後人何為折而三之。予因分為三門。且從為之辭。以釋世醫之疑雲。

治醉酒風熱發。兩目眩痛。及治不能飲。煩備嘔吐。穴率谷

治風眩。穴天柱

治風眩。心中恍惚不定。

以繩橫度口至兩邊。即得口寸數。便以其繩一頭。度鼻盡其兩邊兩孔間。得鼻寸數。中屈之取半合。於口之全度中屈之。先覓頭上回發。當回發灸之。以度四邊左右前後。當繩端灸之前。以面為正。並依年壯多少。一年凡三灸。皆須瘡瘥又灸。壯數如前。若數處回發。則灸其近當鼻者。或回發近額亦宜灸。

治諸風眩暈。穴囟會。灸七壯。真頭痛者。其痛上穿風府。陷入干泥丸宮。不可以藥愈。夕發旦死。旦發為死。蓋頭中人之根根。氣失絕也。

白話文:

[風眩]

治療風眩導致的頸部疼痛,以及頭部僵硬、發冷發熱的症狀,針灸的穴位是完骨穴。

對於突然失去意識、風眩及鼻塞的情況,針灸的穴位是當陽穴和臨泣穴。

針對風眩的問題,針灸的穴位是後頂穴、玉枕穴和頷厭穴。

治療風眩引發的手腕疼痛,出汗多,腰背緊繃的症狀,針灸的穴位是陽谷穴。

對於風眩導致頭痛、嘔吐和心情煩躁的症狀,針灸的穴位是承光穴。

對於有如坐在搖晃的船車中的感覺,針灸的穴位是申脈穴。

治療風引起的頭部眩暈,針灸的穴位是神庭穴、上星穴和囟會穴。

治療風眩,針灸的穴位是天牖穴和前頂穴。

治療頭部和眼睛風眩,針灸的穴位是攢竹穴。

王氏表示,《千金方》記載徐嗣之的說法,風眩的疾病起源於心氣不足,胸部積聚熱量,痰和熱相互作用產生風。風和心互相干擾導致悶熱和昏亂,因此稱為風眩。成年人稱為癲狂,兒童稱為癇,所以風眩、癲狂和癇原本是一種疾病。不知後來為什麼將其分為三種。我因此將其分為三個類別,並且寫下這些解釋,來解答世間醫生的疑惑。

對於醉酒後因風熱導致的雙眼眩暈疼痛,以及不能飲酒、煩躁和嘔吐的症狀,針灸的穴位是率谷穴。

針對風眩,針灸的穴位是天柱穴。

對於風眩,心臟感覺恍惚不安的症狀。

使用繩子測量口腔寬度,得到口腔的尺寸。再用同一根繩子的一端,測量鼻子兩側的孔徑,得到鼻子的尺寸。將鼻子的尺寸對折,然後在口腔尺寸中找到中點。在頭部髮際線的彎曲處進行針灸,以繩子的端點為基準,在四周前後左右進行針灸。面部朝前,根據年齡的大小,每年針灸三次。必須等到傷口恢復再進行下一次針灸,次數和前一次一樣。如果有多個髮際線彎曲的地方,選擇靠近鼻子的部位進行針灸。或者靠近額頭的髮際線彎曲部位也適合針灸。

針對各種風眩導致的頭暈,針灸的穴位是囟會穴。每次針灸七次。真正的頭痛,其痛感會穿透風府穴,深入腦髓,無法通過藥物治癒。如果是晚上發病,第二天就會死亡;如果是白天發病,當天就會死亡。因為頭部是人的生命之源,氣息消失就意味著生命的終結。

4. 風痹

治驚悸瘛瘲。風痹。臂肘痛。捉物不得。穴天井

治風痹。手臂不舉。肩中熱痛。穴肩貞

治風痹肘攣。手臂不舉。穴尺澤

治寒熱風痹。項痛背肩急。頭痛。穴消濼

治風痹膝內痛。引臏不可屈伸。喉咽痛。穴膝關

治痿厥風痹。頭重䪼痛。髀樞股䯒痛。瘛瘲。風痹不仁。時有寒熱。四肢不舉。穴附陽

治風痹不仁。穴陽輔,陽關

治風痹。穴委中

治風痹。穴少海

治風濕痹。穴委中,下廉

治冷風濕痹。及治卒病肉痹。不知人。穴環跳

岐伯曰。中風大法有四。四曰風痹。巢氏曰。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風多者為風痹。風痹之狀。肌膚盡痛而復手足不隨也。醫治當以此求之。速與續命湯依俞穴灸之云。

治周身痹大風。穴膈俞二穴。各灸五壯。

白話文:

[風痹]

治療驚悸、抽搐等症狀,以及風痹引起的臂肘疼痛,無法抓握物品,取穴為天井。

針對風痹導致的手臂無法抬舉,肩膀中間熱痛,取穴為肩貞。

治療風痹導致的肘部拘縮,手臂無法抬舉,取穴為尺澤。

處理寒熱交加的風痹,包括頸部疼痛、背部及肩膀緊繃、頭痛,取穴為消濼。

治療風痹引起膝內側疼痛,牽連至脛骨,無法屈伸,同時伴有咽喉疼痛,取穴為膝關。

處理因風痹導致的四肢無力、頭部沉重、眼眶疼痛、大腿根部及腿部疼痛、抽搐、風痹麻木、時有寒熱、四肢無法舉起,取穴為附陽。

針對風痹麻木,取穴為陽輔和陽關。

治療風痹,取穴為委中。

處理風痹,取穴為少海。

治療風濕痹,取穴為委中和下廉。

處理寒冷風濕痹,以及突然發作的肉痹(肌肉失去知覺),取穴為環跳。

岐伯說,中風的大致分類有四種,其中一種是風痹。巢氏認為,風、寒、濕三種氣候因素結合會導致痹症,其中風氣較重的是風痹。風痹的表現為全身皮膚疼痛,且手腳不靈活。醫生應根據這些症狀尋找對應的治療方法,迅速使用續命湯,並依循特定的穴位進行灸療。

治療全身風痹,取穴為膈俞兩穴,每個穴位灸五次。

請注意,以上翻譯僅供參考,具體治療方式應由專業中醫師指導。

5. 風癇

治癲風不識人。羊鳴。穴神庭。

治風癇。青風心風。角弓反張。羊鳴多哭。言語不擇。發時即死。吐沫。心熱悶。頭風多睡。心煩驚悸。無心力。忘前失後。食無味。頭重。飲酒面赤。鼻塞。及療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角弓反張。羊癇吐舌。穴百會

治風癇。中風角弓反張。或多哭。言語不擇。發即無時。盛即吐沫。心煩驚悸。穴百會。

治風癇目戴上不識人。穴神庭,絲竹空

治心中煩悶。熱風風癇。浪言或作鳥聲。不能食。無心力。穴巨關。

治肌膚痛。耳聾。風癇。穴會宗

治風癇。穴脊中,湧泉

治風癇。穴前頂

治風癇熱痛。可瀉而後補。穴上脘

治風癇癲邪。穴脊俞

治風癇。穴湧泉,神聰,強間

治癇病。羊鳴吐舌。穴天井

治馬癇。張口搖頭。馬鳴欲反折。穴項風府,臍中。灸三壯。

治牛癇。目正直視。腹脹。穴鳩尾骨,大椎各灸三壯。

治羊癇。喜揚目吐舌。穴大椎。灸三壯。

治豬癇。喜吐沫。穴完骨兩旁各一寸。灸七壯。

治犬癇。手屈拳攣。穴兩手心,足太陽,肋戶各一壯。

治雞癇。搖頭反折。喜驚自搖。穴足諸陽。灸各三壯。

治風癇。穴神庭,脊俞

徐嗣曰。風眩之病。起於心氣不足。胸上蓄熱。實痰熱相感而動風。風心相亂則悶瞀。故為之風眩瞀。大人曰癲。小兒曰癇。此方為治。萬無不愈。困急時。但度灸穴。使大針針之。無不瘥者。初得針竟便灸最良。餘業之以來。三十餘年。所救活者。數千百人。病此而死不逢嗣故也(續命湯。

主眩發頓悶無知。口沫出血。體角弓目反上。口噤不得言。竹瀝一升二合。生地黃汁一升。龍齒末生薑防風麻黃去節各四兩。防己附子炮三兩。石膏十兩。桂二兩。上十味。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有氣加附子一兩。紫蘇五合。橘皮半兩)。其論風眩癲癇。甚有理。故並其方附於此(更有竟純湯詳見千金方)。

但小兒癇。非心氣不足爾。千金有風食驚癇三種。本事有陰陽癲慢脾風三證(慢脾即食癇。宜醒脾沖人參散)。古方有三癇丸治小兒百二十種驚癇(荊芥穗一兩。礬一兩半。生半枯為末。麵糊丸。黍米大。硃砂衣。薑湯下二十丸)。吾謂慢驚用來復丹。急驚三癇丸。食癇醒脾丸可也。

治癲疾馬癇。穴金門,僕參

治目五般癇。頭痛鼻塞。穴眉沖

治風癇。熱病。心風。驚悸。霍亂吐痢。伏梁。氣壯如覆杯。穴上脘(一穴),三里(二穴)

凡灸癇病。當先下使虛。乃乘虛而灸之。未嘗有實而灸者。氣逼前後不通殺人。若身體不甚熱。心腹不脹滿。便可灸之。若壯熱滿者。須先下後灸。

白話文:

[風癇]

治療癲風患者失去意識的狀況,以及類似羊叫般的聲音,主要採用神庭穴。

針對風癇、青風、心風等症狀,包括角弓反張、羊鳴頻繁哭泣、語言不清、發病時似乎死亡、吐沫、心臟熱且悶、頭風導致多眠、心煩驚悸、缺乏心力、記憶衰退、食慾不振、頭部沉重、喝酒臉紅、鼻子堵塞,以及治療登高歌唱、拋衣奔跑、角弓反張、羊癇吐舌,主要採用百會穴。

治療風癇、中風導致的角弓反張、哭泣頻繁、語言不清、發病時間不定、病情嚴重時會吐沫、心煩驚悸,主要採用百會穴。

治療風癇患者眼睛向上看失去意識,主要採用神庭穴和絲竹空穴。

治療心中煩悶、熱風風癇、胡言亂語或模仿鳥叫聲、食慾不振、缺乏心力,主要採用巨關穴。

治療肌膚疼痛、耳聾、風癇,主要採用會宗穴。

治療風癇,主要採用脊中穴和湧泉穴。

治療風癇,主要採用前頂穴。

治療風癇熱痛,先排泄再補充,主要採用上脘穴。

治療風癇癲狂,主要採用脊俞穴。

治療風癇,主要採用湧泉穴、神聰穴和強間穴。

治療癇病、羊鳴吐舌,主要採用天井穴。

治療馬癇、張口搖頭、馬鳴欲折,主要採用項風府穴和臍中穴,並灸三次。

治療牛癇、目光直視、腹部腫脹,主要採用鳩尾骨和大椎穴,每穴灸三次。

治療羊癇、喜歡瞪眼吐舌,主要採用大椎穴,灸三次。

治療豬癇、喜吐沫,主要採用完骨兩側各一寸處,每穴灸七次。

治療犬癇、手腳蜷縮,主要採用雙手心、足太陽和肋戶,每穴灸一次。

治療雞癇、搖頭反折、易驚自搖,主要採用足諸陽穴,每穴灸三次。

治療風癇,主要採用神庭穴和脊俞穴。

徐嗣說:風眩的疾病,起源於心氣不足,胸部積熱。這是因為痰熱互相感應而引發風病。風和心互相干擾會造成悶亂,因此導致風眩。成人稱為癲,兒童稱為癇。這個方法可以治療,萬無一失。在緊急情況下,只需找到灸穴,使用大針進行針刺,無不痊癒。初次治療後立即進行灸療效果最好。從事這個行業以來的三十多年裡,我已經救治了數千人。那些因這種病而去世的人,只是沒有遇到我罷了。

然而,對於兒童癇病來說,並非僅僅是心氣不足。千金方中有風食驚癇三種類型。本草綱目中有陰陽癲慢脾風三種證狀。古方中有三癇丸可以治療兒童一百二十種驚癇。我認為,對於慢性驚厥,使用來復丹;對於急性驚厥,使用三癇丸;對於食癇,使用醒脾丸即可。

治療馬癇、癲病,主要採用金門穴和僕參穴。

治療五種不同類型的目癇、頭痛和鼻塞,主要採用眉衝穴。

治療風癇、熱病、心風、驚悸、霍亂吐痢、伏梁、氣壯如覆杯,主要採用上脘穴和三里穴。

對於癇病的灸療,應首先讓身體虛弱,然後利用虛弱狀態進行灸療。一般不會在身體健康時進行灸療。如果氣息受阻,前後不通暢,可能會導致危險。如果身體不是非常熱,心腹不脹滿,就可以進行灸療。如果出現高熱和脹滿,必須先進行排泄,然後再進行灸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