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二 (13)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二 (13)

1. 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斜趣足心(足心,湧泉穴分也。《素問》曰:少陰之根,起於湧泉穴也),出然谷之下(然谷所居。《素問》云:刺足下包絡中脈血不出為腫),循內踝之後(太谿穴分也),別入根中(大鐘在此跟中,足少陰之絡,別入太陽之絡),以上踹內(復溜在內踝上,同身中之二寸,腨分中),出膕內廉(陰谷居此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足少陰,腎之經,故其脈屬於腎),絡膀胱(膀胱為腎之維,故脈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脈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足少陰自此交入手心主)。

是動則病(足少陰常少血多氣,今氣先病,是謂是動也):飢不欲食;面黑如炭色(一作地色。《素問》曰:所謂面黑如地者,和氣內奪,故變於色也);咳唾則有血(《素問》所謂咳則有血者,陽脈傷也。陽氣未盛於上而脈滿,滿則咳,故血見於鼻也);喝喝而喘(以其脈入肺中,循喉嚨,故爾);坐而欲起;目䀮䀮無所見(《素問》所謂不能久立久坐,則目䀮䀮無所見者,陰陽不定,未有主也。秋氣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殺萬物,陰陽內奪,故目䀮䀮無所見也);心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若人將捕之(《素問》:所謂善恐如人將捕之者,秋氣方盛,萬物未有畢去,陰氣少,陽氣入,陰陽相搏,故恐也)。是謂骨厥。是主腎(腎主骨,骨厥則腎氣逆也)。

所生病者(血受病於氣,是氣之所生也,故云所生病也):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人冒暑熱之毒,舍於腎。腎乃小藏也,小不勝大,則骨與髓虛,故足不載身而痿厥生焉。痿則無力,故嗜臥也);足心常熱而痛;漸至足下重,如不能舉。灸則強食生肉,緩帶被髮,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也。

足少陰之筋起於小趾之下,並太陰之筋,斜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並太陽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循脊內俠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病。在此者主癇瘛及痙;在外者不能俯;在內者不能仰。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在內者熨引飲藥發數。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無積者,刺足下中央之脈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腫不能內唾,時不能出唾者,刺然谷之前,出血,立已。左右互刺。]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腎經的脈絡起源於腳的小趾下方,斜向足底中心(即湧泉穴位置,根據《素問》所述,少陰之根源起於湧泉穴)。脈絡穿出然谷穴下,沿著內踝後方(此處為太谿穴位置),另有一支脈進入腳跟中間(大鐘穴位於此,是足少陰腎經的絡脈,連接太陽之絡脈)。此脈向上行至小腿內側(復溜穴位於內踝上方同身寸二寸處)。穿出膕內側邊緣(陰谷穴位於此膕內側邊緣)。上行大腿內後側,貫穿脊椎,連結腎臟(因為這是足少陰腎經,所以脈絡直接與腎臟相關)。並聯繫膀胱(膀胱是腎臟的維護器官,因此脈絡與膀胱相連)。其中一條直線脈絡,從腎臟向上穿過肝臟和膈肌,進入心臟的脈絡中,沿著喉嚨兩側,夾持舌根。其分支從肺部出發,絡脈連接心臟,注入胸腔中(至此,足少陰脈絡交匯到手心主)。

如果這條脈絡發生問題,就會導致疾病。例如:即便飢餓卻不想進食、面色如炭黑或土色,咳嗽時會吐血,呼吸困難,坐下後又想站起,眼睛視力模糊,看不清事物,心臟感覺懸空,如同飢餓狀態,氣血不足時容易感到恐懼,心悸,彷彿有人要來捉拿自己,這些都稱為骨厥。這主要與腎臟相關(腎臟主管骨骼,骨厥表示腎氣逆亂)。可能產生的疾病有:口乾舌燥、咽喉腫脹、上氣不接下氣、咽喉乾燥疼痛、心情煩躁、心痛、黃疸、腸炎、脊椎和大腿內後側疼痛、肌肉萎縮、嗜睡。腳心經常熱痛,逐漸加重,像是無法抬腳走路。治療方式為艾灸,同時強化食慾,食用生肉,放鬆腰帶,披散頭髮,使用厚重柺杖,穿著厚底鞋行走。病情嚴重時,寸口脈比人迎脈大兩倍;病情輕微時,寸口脈反而比人迎脈小。

足少陰腎經的分支,名為大鐘,位於腳踝後方,繞過腳跟,與太陽脈絡相通。另一部分與主脈並行,向上走至心包下,穿出腰部和脊椎。若此脈絡出現氣逆,會感到煩悶,若脈絡實則可能導致排尿困難,若脈絡虛則可能導致腰痛,治療應針對分支進行。

足少陰腎經的筋膜起始於小趾下方,與脾經的筋膜斜向內踝下方,結於腳跟,與太陽脈絡的筋膜合併,向上結於大腿內側下端,再與太陽脈絡的筋膜並行,沿著大腿內側,結於生殖器。筋膜沿著脊椎內側,夾著脊椎向上至頸部,結於枕骨,與足太陽脈絡的筋膜結合。若此筋膜受損,腳底會轉筋,筋膜經過的部位都會疼痛和轉筋。若疾病在此,主導癲癇、抽搐和痙攣。若在外,無法彎腰;若在內,無法仰頭。因此,若陽性病變,腰部會僵硬無法彎腰;若陰性病變,無法仰頭。治療方式為火針和急刺,直到病情改善,以痛點為針灸點。若在內,可使用溫熱療法、引導和藥物治療。病情嚴重者,可能無法治癒,此病稱為仲秋痹症。

當足少陰脈絡受到邪氣影響,會導致突然心痛、胸部脹滿。若無積塊,可在腳底中央脈絡各針灸三次,共計六次,立即痊癒。左側痛針灸右側,右側痛針灸左側,若咽喉腫脹無法吞嚥,可針灸然谷穴前部,出血後立即痊癒,左右互相針灸。

腎臟疾病患者,腹部膨脹、小腿腫脹、呼吸困難、身體沉重,睡覺時出汗,害怕風吹。若腎臟虛弱,會導致胸痛、腹部疼痛、四肢冰冷、情緒低落,治療應針對足少陰脈絡和少陽脈絡的血流。

腎臟熱病患者,初期會腰痛、小腿痠痛、口渴頻繁飲水、身體發熱。若病情惡化,會導致頸部疼痛、僵硬、小腿寒冷痠痛、腳底熱,不想說話。若病情逆轉,會導致頸部疼痛、精神恍惚。病情在戊己日加重,壬癸日大量出汗。若氣逆,在戊己日可能死亡。治療應針對足少陰脈絡和太陽脈絡。腎臟熱病患者,下巴先紅腫。因此,熱病初期會出現身體沉重、骨痛、耳鳴、昏睡。治療應針對足少陰脈絡。病情嚴重者,需進行59次針灸。

足少陰腎經從腳延伸至胸腔,全長6尺5寸,左右兩側共13尺。總共有54個穴位,包括湧泉、然谷、太谿、大鐘、照海、水泉、復溜、交信、築賓、陰谷、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腧、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腧府等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