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十二 (11)

1. 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內眥謂目之大角也),上額,交巔上(巔頂也;頂中央有旋毛可容豆,乃三陽五會也)。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頂為中頂,前曰囟頂,後曰腦頂,左右曰角),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腎為膀胱之維,故膀胱脈絡於腎),屬膀胱(足太陽為膀胱之經,故其脈屬膀胱)。

其支者,從腰中下貫臀,入膕中(膕謂膝後曲腳之中委中穴也)。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胛中:兩髀骨下,腎豎起肉也),挾脊內,過髀樞(環跳穴有此髀樞中;《素問》曰:「髀樞中絡正者正謂此也」),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外踝之後,崑崙所居焉),循京骨(京骨,穴名也,太陽之原,在外側大骨下),至小指外側(小指外則至陰穴分也;《素問》云:「太陽之根,起於至陰,足太陽自此交入足少陰也」)。

是動則病(足太陽常多血少氣,今氣先病,是謂是動也):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腨如裂,是謂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血受病於氣,是氣之所生,故云「所生病也」。足太陽血多氣少,乃人之常數也;亦有異於常者。《靈樞經》曰:「足太陽之上血氣盛,則美眉有毫毛;血少氣多則惡血多氣,少則腫少理;血少氣多則血多肉血;氣血氣和則美色。足太陽之下,血氣盛則跟肉滿;踵以上氣少血多則瘦跟空;血氣皆少則喜轉筋,踵下痛。」只目美眉者太陽多血,由此足太陽血氣多少,可得而知也):痔瘧、狂巔疾(《素問》云:「所謂狂巔疾者,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頭囟頂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腨腳皆痛,小指不用(足太陽行身之陽,故頭腦項背腰尻膕腨腳皆痛,小指不用也)。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

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趾,上結於踝,斜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則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其別者,結於腨外,上膕中內廉於膕中,並上結於臀;上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綱,下結於頄;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其支者,出缺盆,斜上出於頄。其病:小指及跟腫痛,膕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春痹也。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肩痛。刺足小趾爪甲(至陰穴也),與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刺右,右刺左,如食頃。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別脅而痛。刺之從項始數,脊椎挾脊疾取;按之應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的脈絡起源於眼睛的內角,也就是眼頭的位置。脈絡向上延伸至額頭,穿越頭頂,頭頂中心有一圈毛髮,能容納一顆豆子,這是三陽五會的位置。其中一分支,從頭頂延伸至耳朵上方的角落。

主脈則從頭頂進入腦部,然後回繞至頸後,沿著肩部內側,夾住脊椎,抵達腰部中間,進入腰部肌肉,絡入腎臟。因為腎臟是膀胱的維護者,所以膀胱的脈絡會連結到腎臟,並且主要屬於膀胱。

另一分支從腰部中間向下穿過臀部,進入膝後彎曲部分的中委中穴。又一分支從背部內側左右兩邊分別向下,穿過肩胛骨,夾住脊椎內側,經過髀樞,即環跳穴所在的地方。

主脈沿著大腿外側,從後側向下,匯合於膝後彎曲部分,再向下穿過小腿肌肉,從外踝後方出來,沿著京骨穴,直到小指外側。

如果足太陽膀胱經的運作失調,可能會導致頭痛、眼睛感覺像要脫落、脖子僵硬、脊椎疼痛、腰部像被折斷、大腿無法彎曲、膝後彎曲部分緊繃、小腿肌肉像被撕裂,這些症狀稱為踝厥。此經脈主導肌肉的健康,若出現上述病症,表示足太陽膀胱經的血液受到氣的影響,造成血氣失調。

足太陽膀胱經的疾病可能包括痔瘡、瘧疾、狂躁、顛狂等症狀,以及頭頂痛、眼睛黃、淚水流出、鼻塞、鼻血、頸部、背部、腰部、臀部、膝後彎曲部分、小腿、腳部疼痛,甚至小指失去功能。當足太陽膀胱經氣血旺盛時,人會有濃密的眉毛和毫毛;若血少氣多,則容易產生瘀血;若氣少血多,則會有腫脹的現象;若氣血和諧,則皮膚美麗。足太陽膀胱經下方的氣血旺盛,則腳跟肌肉飽滿;若氣少血多,則腳跟瘦弱;若氣血皆少,則容易抽筋,腳跟下會感到疼痛。

當足太陽膀胱經的氣血失調時,可以透過觀察人迎脈和寸口脈的大小來判斷。如果足太陽膀胱經的氣血旺盛,人迎脈會比寸口脈大兩倍;若氣血虛弱,人迎脈會比寸口脈小。

足太陽膀胱經的分支稱為飛陽,位於外踝上方七寸處,可以通往足少陰腎經。如果飛陽經脈氣血旺盛,可能會導致鼻塞或頭背痛;若氣血虛弱,則可能會導致鼻塞或鼻血。治療此經脈的疾病,應該在分支點進行治療。

足太陽膀胱經的筋膜起源於小指,向上結於腳踝,斜向上結於膝蓋。其下方沿著腳外側結於腳跟,向上沿著跟腱結於膝後彎曲部分。其中一分支結於小腿外側,再沿著膝後彎曲部分內側結於膝後彎曲部分。這些筋膜會向上結於臀部,夾住脊椎,向上至頸部。其中一分支進入口腔,結於舌根。另一分支結於枕骨,向上穿過頭部,向下穿過面部,結於鼻子。另外一分支作為眼睛上方的眼眶肌,向下結於頰部。又一分支從腋窩後方外側結於肩髃穴。再一分支進入腋窩下方,向上穿過缺盆穴,結於完骨穴。其中一分支從缺盆穴斜向上穿出,結於頰部。

如果足太陽膀胱經的筋膜出現問題,可能會導致小指和腳跟腫痛、膝後彎曲部分收縮、脊椎反折、頸部筋膜緊繃、肩膀無法抬起、腋窩下方和缺盆穴疼痛,且難以左右擺動。治療此經脈的疾病,應該採用熱針和快速針刺的方法,以感覺到治療效果為目標,以疼痛點為主要治療位置,這種疾病稱為仲春痹症。

當邪氣侵入足太陽膀胱經的絡脈,可能會導致頭部、頸部和肩膀疼痛。治療方法是在腳趾的小趾甲下方和肉交界處各扎一針,立即見效。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在外踝下方扎三針,左邊的病痛就扎右腳,右邊的病痛就扎左腳,等待一段時間,通常可以立即緩解。若邪氣進入足太陽膀胱經的絡脈,可能會導致身體拘攣和背部緊繃,從脅部開始疼痛。治療方法是從頸部開始,數著脊椎骨,夾住脊椎進行治療,用手按壓找到疼痛點,然後在旁邊扎三針,通常可以立即緩解。

足太陽膀胱經的經脈從頭部延伸至腳部,全長八尺,左右加起來總長一丈六尺,共有126個穴位。

以下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列表: 睛明穴兩個、攢竹穴兩個、曲差穴兩個、五處穴兩個、承光穴兩個、通天穴兩個、絡卻穴兩個、玉枕穴兩個、天柱穴兩個、大柱穴兩個、風門穴兩個、肺腧穴兩個、厥陰腧穴兩個、心俞穴兩個、膈腧穴兩個、肝俞穴兩個、膽俞穴兩個、脾腧穴兩個、胃俞穴兩個、三焦俞穴兩個、腎俞穴兩個、大腸俞穴兩個、小腸俞穴兩個、膀胱俞穴兩個、中膂俞穴兩個、白環俞穴兩個、上窌穴兩個、次窌穴兩個、中窌穴兩個、下窌穴兩個、會陽穴兩個、附分穴兩個、魄戶穴兩個、膏肓穴兩個、神堂穴兩個、譩譆穴兩個、鬲關穴兩個、魂門穴兩個、陽綱穴兩個、意舍穴兩個、胃倉穴兩個、肓門穴兩個、志室穴兩個、胞肓穴兩個、秩邊穴兩個、承扶穴兩個、殷門穴兩個、浮郄穴兩個、委陽穴兩個、委中穴兩個、合陽穴兩個、承筋穴兩個、承山穴兩個、僕參穴兩個、附陽穴兩個、崑崙穴兩個、飛揚穴兩個、申脈穴兩個、通谷穴兩個、京骨穴兩個、束骨穴兩個、金門穴兩個、至陰穴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