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二 (10)
卷四百十二 (10)
1. 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小指之端,少澤所居),循手外側(手外側本節之前,前谷穴也;本節之後,後谿穴也),上腕(腕前腕骨,腕後陽骨),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肘內兩骨間,小海穴在焉),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肘內側,向腋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心為小腸之維,故小腸脈絡於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手太陽為小腸之經,故其脈屬小腸)。
其支者:從缺盆貫頸上頰至目銳眥(針經曰:目眥外決於面者為銳眥),卻入耳中。
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手太陽自此交入足太陽),斜絡於顴(謂頰骨也)。
是動則病:(手太陽常多血少氣,今氣先病,是謂是動也),嗌痛,頷腫(頷謂頦下也),不可回顧,肩似拔,臑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血受於氣,是氣之所生,故云所生病也。手太陽常血多氣少,乃人之常數也,亦有異於常者。靈樞經曰:手太陽之上,血氣盛則多須,面多肉;以手血氣皆少,則面瘦惡色。手太陽之下,血氣盛則掌中肉盈滿;血氣皆少,則掌瘦以寒。由此則手太陽血氣多少,可得而知也):耳聾,目黃,頰頷腫,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痛。盛者人迎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髃。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疣,小者如指痂疥,皆取之所別也。
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頭出足太陽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
其病:小指支,肘內銳骨後廉痛,臂陰入腋下,腋下痛,腋後廉繞肩胛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引頷,目瞑良久,乃得視。頭筋急則為筋痿。頸腫寒熱。在頸者,治在燔針劫刺。其為腫者,腹而銳之。
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頷,結於角。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夏痹也。
小腸病者:少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耳前若寒甚,獨肩上熱,及小指次指之間熱。若脈陷者,此其候也。
邪在小腸者:連睪系屬於脊,貫肝肺,絡心系。氣盛則厥逆上衝,腸胃動,肝肺散於肓,結於臍。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與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上下廉以去之。控其所過,經以調之。
手太陽之經,從手走頭,長五尺。左右共一丈。凡三十八穴。
少澤二穴。前谷二穴。後谿二穴。腕骨二穴。陽谷二穴。養老二穴。支正二穴。小海二穴。肩貞二穴。臑腧二穴。天宗二穴。秉風二穴。曲垣二穴。肩外腧二穴。肩中腧二穴。天窗二穴。天容二穴。顴窌二穴。聽宮二穴。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小腸經的脈絡起源於小指末端,沿著手背外側向上延伸,經過手腕,穿出腕部的中間位置,然後直上沿著手臂骨的下緣行走,穿出肘內側兩塊骨頭之間,再沿著大臂外後側,穿出肩部內側,朝向腋下,繞過肩胛骨,到達肩膀上方。
進入鎖骨窩,聯繫心臟,沿著咽喉向下穿過膈肌,抵達胃部,歸屬於小腸。其中一條分支從鎖骨窩貫穿頸部,上至臉頰,達到眼角,然後回轉進入耳朵中。另一條分支則從臉頰上行,抵達鼻子,再至眼內角,斜絡於頰骨。如果這條脈絡發生問題,可能會導致咽喉疼痛、下巴腫脹、不能轉頭、肩膀像是被拉扯、手臂像是被折斷等症狀。此經絡主要管理體液的運行,如果發生問題,可能會導致耳聾、眼睛發黃、臉頰及下巴腫脹、頸部、肩部、大臂、肘部、手臂外側和後側疼痛。如果病情嚴重,會導致人迎脈搏比寸口脈搏強烈兩倍;如果病情輕微,人迎脈搏反而會比寸口脈搏弱小。
手太陽小腸經的分支,名為支正,從腕部往上五寸的位置,向內注入少陰脈絡。如果這條脈絡實證,會導致關節鬆弛,肘部無力;如果虛證,會導致皮膚長疣,小的像手指甲下的癢疹。這些問題都可以在這條脈絡的分支位置治療。
手太陽小腸經的筋膜起始於小指上方,結在腕部上方,沿著手臂內側結在肘部內側尖銳骨頭的後方。彈擊這個位置,可以感受到小指上方的反應,然後進入腋下結在該處。其中一條分支向後繞過腋後側,上繞肩胛骨,沿著頭部穿出足太陽脈絡的前方,結在耳後的完骨。另一條分支進入耳中,直出耳上方,向下結在下巴上方,連結眼球外側。如果這條筋膜發生問題,可能會導致小指、肘部內側尖銳骨頭後方、手臂內側、腋下、腋後側繞肩胛骨、引頸而痛,耳中鳴痛,眼球閉合困難,頭部筋膜緊張導致筋萎縮、脖子腫脹、寒熱交錯等症狀。治療方法包括使用燔針劫刺法、腹式呼吸法、銳針法等。
小腸疾病患者可能會感到下腹部疼痛,腰脊控制睪丸疼痛,排便困難,耳前感覺寒冷,肩膀上方特別熱,以及小指和無名指之間的熱感。如果脈象下陷,這就是診斷小腸疾病的徵兆。
邪氣在小腸的患者,可能導致睪丸、脊椎、肝臟、肺部、心臟等器官受到影響,氣血旺盛時會引起逆流,腸胃活動增加,肝肺功能分散於盲腸,結於肚臍。治療方法包括取用盲腸原穴以疏散邪氣,刺激太陰脈絡以增強免疫系統,刺激厥陰脈絡以降低體溫,刺激巨虛上下廉穴以去除邪氣,控制病變部位,調整經絡功能。
手太陽小腸經的脈絡從手掌走向頭部,全長五尺,左右兩側共計一丈,總共有三十八個穴位,包括少澤、前谷、後谿、腕骨、陽谷、養老、支正、小海、肩貞、臑腧、天宗、秉風、曲垣、肩外腧、肩中腧、天窗、天容、顴窌、聽宮等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