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ient Disease Acupuncture Treatment

中醫古典籍記載「瀉痢」的經絡穴道清單(附原文)

瀉痢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主要症狀是腹瀉,大便稀薄,色黃或帶血,伴有腹痛、腹脹、噁心、嘔吐等症狀。

瀉痢在中醫屬於「泄瀉」範疇,是由於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所致。脾胃主運化,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二者相互配合,才能正常地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如果脾胃虛弱,運化失常,就會導致水谷不化,形成大便稀薄、色黃或帶血。

此外,外感六淫、飲食不節、情志不遂等因素,也可能導致脾胃虛弱,從而引起瀉痢。

瀉痢的中醫證候主要包括:

  • 腹瀉:大便稀薄,色黃或帶血,量多,一日數次,或數日不止。
  • 腹痛:腹痛多位於左下腹,疼痛性質為隱痛、鈍痛或絞痛,可伴有腹脹。
  • 噁心、嘔吐:常見於急性瀉痢,多為清水樣或黃色液體。
  • 其他:如發熱、頭痛、全身乏力等。

瀉痢的治療,以健脾益氣、清熱利濕為主。常用中藥有白朮、茯苓、山藥、扁豆、薏苡仁、白果、陳皮、甘草等。

此外,飲食調理也非常重要,宜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麵條、白菜、菠菜、胡蘿蔔等。忌食生冷、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

瀉痢是中醫古代疾病,但在現代社會仍然很常見。如果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相關經絡穴道清單及中醫典籍原文如下:

大椎

大椎

  • 1.《針灸易學》:「,羊癇:九椎下節間,灸三壯;,又法:大椎、鳩尾各三壯。角弓反折:百會。牛癇:鳩尾、大椎各三壯。馬癇:僕參二穴各三壯。又法:風府、臍下各三壯。脫肛:百會、長強。瀉痢:神闕。犬癇:兩手心,足太陽、肋戶,各一壯。吐乳:灸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

中庭

中庭

  • 1.《針灸易學》:「,羊癇:九椎下節間,灸三壯;,又法:大椎、鳩尾各三壯。角弓反折:百會。牛癇:鳩尾、大椎各三壯。馬癇:僕參二穴各三壯。又法:風府、臍下各三壯。脫肛:百會、長強。瀉痢:神闕。犬癇:兩手心,足太陽、肋戶,各一壯。吐乳:灸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

百會

百會

  • 1.《針灸易學》:「,羊癇:九椎下節間,灸三壯;,又法:大椎、鳩尾各三壯。角弓反折:百會。牛癇:鳩尾、大椎各三壯。馬癇:僕參二穴各三壯。又法:風府、臍下各三壯。脫肛:百會、長強。瀉痢:神闕。犬癇:兩手心,足太陽、肋戶,各一壯。吐乳:灸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
  • 2.《針灸聚英》:「大小五癇水溝存。百會神門與金門。須帶崑崙及巨闕。驚風腕骨最為真。瘛瘲五指掣陽谷。兼治腕骨與崑崙。風癇目戴上百會。復兼崑崙絲竹空。脫肛百會長強穴。假如卒病治太衝。角弓反張百會穴。大凡瀉痢神闕攻。赤遊風者治百會。兼治委中誠有功。秋深冷痢灸臍穴。二寸三寸動脈中。

長強

長強

  • 1.《針灸易學》:「,羊癇:九椎下節間,灸三壯;,又法:大椎、鳩尾各三壯。角弓反折:百會。牛癇:鳩尾、大椎各三壯。馬癇:僕參二穴各三壯。又法:風府、臍下各三壯。脫肛:百會、長強。瀉痢:神闕。犬癇:兩手心,足太陽、肋戶,各一壯。吐乳:灸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
  • 2.《針灸聚英》:「大小五癇水溝存。百會神門與金門。須帶崑崙及巨闕。驚風腕骨最為真。瘛瘲五指掣陽谷。兼治腕骨與崑崙。風癇目戴上百會。復兼崑崙絲竹空。脫肛百會長強穴。假如卒病治太衝。角弓反張百會穴。大凡瀉痢神闕攻。赤遊風者治百會。兼治委中誠有功。秋深冷痢灸臍穴。二寸三寸動脈中。

風府

風府

  • 1.《針灸易學》:「,羊癇:九椎下節間,灸三壯;,又法:大椎、鳩尾各三壯。角弓反折:百會。牛癇:鳩尾、大椎各三壯。馬癇:僕參二穴各三壯。又法:風府、臍下各三壯。脫肛:百會、長強。瀉痢:神闕。犬癇:兩手心,足太陽、肋戶,各一壯。吐乳:灸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

神闕

神闕

  • 1.《針灸易學》:「,羊癇:九椎下節間,灸三壯;,又法:大椎、鳩尾各三壯。角弓反折:百會。牛癇:鳩尾、大椎各三壯。馬癇:僕參二穴各三壯。又法:風府、臍下各三壯。脫肛:百會、長強。瀉痢:神闕。犬癇:兩手心,足太陽、肋戶,各一壯。吐乳:灸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
  • 2.《針灸聚英》:「大小五癇水溝存。百會神門與金門。須帶崑崙及巨闕。驚風腕骨最為真。瘛瘲五指掣陽谷。兼治腕骨與崑崙。風癇目戴上百會。復兼崑崙絲竹空。脫肛百會長強穴。假如卒病治太衝。角弓反張百會穴。大凡瀉痢神闕攻。赤遊風者治百會。兼治委中誠有功。秋深冷痢灸臍穴。二寸三寸動脈中。
  • 3.《針灸大成》:「瀉痢:神闕。
  • 4.《針灸逢源》:「中氣虛寒腹痛瀉痢,天樞,神闕

鳩尾

鳩尾

  • 1.《針灸易學》:「,羊癇:九椎下節間,灸三壯;,又法:大椎、鳩尾各三壯。角弓反折:百會。牛癇:鳩尾、大椎各三壯。馬癇:僕參二穴各三壯。又法:風府、臍下各三壯。脫肛:百會、長強。瀉痢:神闕。犬癇:兩手心,足太陽、肋戶,各一壯。吐乳:灸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
  • 2.《普濟方·針灸》:「治小兒驚疳黃瘦。痞塊腹脹瀉痢。一切損虛。灸鳩尾下。臍上中傍中脘穴二七壯。又脊骨從上第十椎下兩傍各一寸半。脾腧穴二七壯。甚佳。

僕參

僕參

  • 1.《針灸易學》:「,羊癇:九椎下節間,灸三壯;,又法:大椎、鳩尾各三壯。角弓反折:百會。牛癇:鳩尾、大椎各三壯。馬癇:僕參二穴各三壯。又法:風府、臍下各三壯。脫肛:百會、長強。瀉痢:神闕。犬癇:兩手心,足太陽、肋戶,各一壯。吐乳:灸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

膻中

膻中

  • 1.《針灸易學》:「,羊癇:九椎下節間,灸三壯;,又法:大椎、鳩尾各三壯。角弓反折:百會。牛癇:鳩尾、大椎各三壯。馬癇:僕參二穴各三壯。又法:風府、臍下各三壯。脫肛:百會、長強。瀉痢:神闕。犬癇:兩手心,足太陽、肋戶,各一壯。吐乳:灸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

太衝

太衝

  • 1.《針灸聚英》:「大小五癇水溝存。百會神門與金門。須帶崑崙及巨闕。驚風腕骨最為真。瘛瘲五指掣陽谷。兼治腕骨與崑崙。風癇目戴上百會。復兼崑崙絲竹空。脫肛百會長強穴。假如卒病治太衝。角弓反張百會穴。大凡瀉痢神闕攻。赤遊風者治百會。兼治委中誠有功。秋深冷痢灸臍穴。二寸三寸動脈中。

水溝

水溝

  • 1.《針灸聚英》:「大小五癇水溝存。百會神門與金門。須帶崑崙及巨闕。驚風腕骨最為真。瘛瘲五指掣陽谷。兼治腕骨與崑崙。風癇目戴上百會。復兼崑崙絲竹空。脫肛百會長強穴。假如卒病治太衝。角弓反張百會穴。大凡瀉痢神闕攻。赤遊風者治百會。兼治委中誠有功。秋深冷痢灸臍穴。二寸三寸動脈中。

巨闕

巨闕

  • 1.《針灸聚英》:「大小五癇水溝存。百會神門與金門。須帶崑崙及巨闕。驚風腕骨最為真。瘛瘲五指掣陽谷。兼治腕骨與崑崙。風癇目戴上百會。復兼崑崙絲竹空。脫肛百會長強穴。假如卒病治太衝。角弓反張百會穴。大凡瀉痢神闕攻。赤遊風者治百會。兼治委中誠有功。秋深冷痢灸臍穴。二寸三寸動脈中。

委中

委中

  • 1.《針灸聚英》:「大小五癇水溝存。百會神門與金門。須帶崑崙及巨闕。驚風腕骨最為真。瘛瘲五指掣陽谷。兼治腕骨與崑崙。風癇目戴上百會。復兼崑崙絲竹空。脫肛百會長強穴。假如卒病治太衝。角弓反張百會穴。大凡瀉痢神闕攻。赤遊風者治百會。兼治委中誠有功。秋深冷痢灸臍穴。二寸三寸動脈中。

金門

金門

  • 1.《針灸聚英》:「大小五癇水溝存。百會神門與金門。須帶崑崙及巨闕。驚風腕骨最為真。瘛瘲五指掣陽谷。兼治腕骨與崑崙。風癇目戴上百會。復兼崑崙絲竹空。脫肛百會長強穴。假如卒病治太衝。角弓反張百會穴。大凡瀉痢神闕攻。赤遊風者治百會。兼治委中誠有功。秋深冷痢灸臍穴。二寸三寸動脈中。

神門

神門

  • 1.《針灸聚英》:「大小五癇水溝存。百會神門與金門。須帶崑崙及巨闕。驚風腕骨最為真。瘛瘲五指掣陽谷。兼治腕骨與崑崙。風癇目戴上百會。復兼崑崙絲竹空。脫肛百會長強穴。假如卒病治太衝。角弓反張百會穴。大凡瀉痢神闕攻。赤遊風者治百會。兼治委中誠有功。秋深冷痢灸臍穴。二寸三寸動脈中。

崑崙

崑崙

  • 1.《針灸聚英》:「大小五癇水溝存。百會神門與金門。須帶崑崙及巨闕。驚風腕骨最為真。瘛瘲五指掣陽谷。兼治腕骨與崑崙。風癇目戴上百會。復兼崑崙絲竹空。脫肛百會長強穴。假如卒病治太衝。角弓反張百會穴。大凡瀉痢神闕攻。赤遊風者治百會。兼治委中誠有功。秋深冷痢灸臍穴。二寸三寸動脈中。

絲竹空

絲竹空

  • 1.《針灸聚英》:「大小五癇水溝存。百會神門與金門。須帶崑崙及巨闕。驚風腕骨最為真。瘛瘲五指掣陽谷。兼治腕骨與崑崙。風癇目戴上百會。復兼崑崙絲竹空。脫肛百會長強穴。假如卒病治太衝。角弓反張百會穴。大凡瀉痢神闕攻。赤遊風者治百會。兼治委中誠有功。秋深冷痢灸臍穴。二寸三寸動脈中。

腕骨

腕骨

  • 1.《針灸聚英》:「大小五癇水溝存。百會神門與金門。須帶崑崙及巨闕。驚風腕骨最為真。瘛瘲五指掣陽谷。兼治腕骨與崑崙。風癇目戴上百會。復兼崑崙絲竹空。脫肛百會長強穴。假如卒病治太衝。角弓反張百會穴。大凡瀉痢神闕攻。赤遊風者治百會。兼治委中誠有功。秋深冷痢灸臍穴。二寸三寸動脈中。

陽谷

陽谷

  • 1.《針灸聚英》:「大小五癇水溝存。百會神門與金門。須帶崑崙及巨闕。驚風腕骨最為真。瘛瘲五指掣陽谷。兼治腕骨與崑崙。風癇目戴上百會。復兼崑崙絲竹空。脫肛百會長強穴。假如卒病治太衝。角弓反張百會穴。大凡瀉痢神闕攻。赤遊風者治百會。兼治委中誠有功。秋深冷痢灸臍穴。二寸三寸動脈中。

天樞

天樞

  • 1.《針灸逢源》:「中氣虛寒腹痛瀉痢,天樞,神闕
  • 2.《刺灸心法要訣》:「天樞主灸脾胃傷,脾瀉痢疾甚相當,兼灸鼓脹癥瘕病,艾火多加病必康。

脾俞

脾俞

  • 1.《針灸逢源》:「脅下滿。瀉痢。體重不收。痃癖積聚。腹痛。不嗜食痎瘧寒熱或腹脹引背。食飲多。漸漸黃瘦者。十一椎下各開一寸五分灸七壯。黃疸灸三壯(當是脾俞二穴)。

公孫

公孫

  • 1.《針灸神書》:「公孫前穴屬於脾,心腹脹滿足難醫,五隔結胸中滿病,胎衣不下血昏迷,滑腸瀉痢腹臍痛,腸風下血漏瘧疾,五膈五噎冷積病,小兒脫肛痢難醫,裡急後重但便血,痰氣中滿喘聲齊,久積更兼兒塊病,神針下處立除危。

中脘

中脘

  • 1.《普濟方·針灸》:「治小兒驚疳黃瘦。痞塊腹脹瀉痢。一切損虛。灸鳩尾下。臍上中傍中脘穴二七壯。又脊骨從上第十椎下兩傍各一寸半。脾腧穴二七壯。甚佳。

懸樞

懸樞

  • 1.《針灸問答》:「答:懸樞在十三椎下,三壯三分遵古法,主治腰脊難俯仰,腹中積痛穀不化。(注:懸樞穴,在十三椎下,伏取。三分,三壯。主治腰痛,腹中積氣疼痛,穀不化,瀉痢等症。)

列缺

列缺

  • 1.《針灸問答》:「答:痔瘧便腫瀉痢,唾紅溺血咳痰,牙疼喉腫小便難,心胸腹疼噎咽。產後發強不語,腰疼血疾臍寒,死胎不下膈中寒,列缺乳癰多散。

大橫

大橫

  • 1.《經脈圖考》:「腹結:(一名腹屈。)在大橫下一寸三分,去腹中行三寸半。(灸五壯。主治咳逆,繞臍腹痛,中寒,瀉痢,心痛。)

腹結

腹結

  • 1.《經脈圖考》:「腹結:(一名腹屈。)在大橫下一寸三分,去腹中行三寸半。(灸五壯。主治咳逆,繞臍腹痛,中寒,瀉痢,心痛。)

三陰交

三陰交

  • 1.《勉學堂針灸集成》:「_交信_,在三陰交下一寸後開些。針四分、留五呼,灸三壯。主治五淋㿉疝,陰急股腨內廉引痛,瀉痢赤白,大小便難,女子漏血不止,陰挺,月事不調,小腹痛,盜汗。兼合陽,治女子少氣漏血。(《百證賦》)

交信

交信

  • 1.《勉學堂針灸集成》:「_交信_,在三陰交下一寸後開些。針四分、留五呼,灸三壯。主治五淋㿉疝,陰急股腨內廉引痛,瀉痢赤白,大小便難,女子漏血不止,陰挺,月事不調,小腹痛,盜汗。兼合陽,治女子少氣漏血。(《百證賦》)

合陽

合陽

  • 1.《勉學堂針灸集成》:「_交信_,在三陰交下一寸後開些。針四分、留五呼,灸三壯。主治五淋㿉疝,陰急股腨內廉引痛,瀉痢赤白,大小便難,女子漏血不止,陰挺,月事不調,小腹痛,盜汗。兼合陽,治女子少氣漏血。(《百證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