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先

《針灸易學》~ 卷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下 (8)

1. 十二經圖十二經穴十二經補瀉八法圖

太衝:足大趾本節後二寸,內間動脈應手陷中,肝土穴也。三壯,三分。

中封:足內踝骨前一寸,筋里宛宛中,仰足取陷中,伸足得之,肝金穴。三壯,四分。

蠡溝:內踝上五寸。三壯,二分。

中都:內踝上七寸,胻骨中。五壯,三分。

膝關:犢鼻下二寸旁陷中。五壯。四分。

曲泉:膝股上內側,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橫紋頭取,肝水穴也。三壯、六分,補之。

陰包: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蜷足取。三壯,六分。

五里:氣衝下三寸,陰股中動脈應手。五壯,六分。

陰廉:羊矢下,去氣衝二寸,動脈中。三壯,八分。

章門:大橫外,直季脅肋端,當臍上二寸,兩旁六寸,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七壯,六分。

期門:直乳二肘端,不容旁一寸五分。五壯,四分。

足少陽膽經穴

瞳子髎:目外去眥五分。三壯,三分。

聽會:耳微前陷中,上關下一寸,動脈宛宛中,張口得之。五壯,三分。

客主人:耳前骨上,開口有空,張口取之。七壯,一分。

頷厭:曲周下顳顬上廉。三壯,七分。

懸顱:曲周下顳顬中廉。三壯,三分。

懸釐:曲周下顳顬下廉。三壯,三分。

曲鬢:在耳上髮際曲隅陷中,鼓頷有空。七壯,三分。

率谷:耳上入髮際寸半,陷者宛宛中,嚼取。三壯,三分。

天衝:耳後髮際二寸,耳上如前三分。七壯,三分。

浮白:耳後入髮際一寸。七壯,二分。

竅陰:完骨上,枕骨下,動搖有空。七壯,三分。

完骨:耳後入髮際四分。七壯,三分。

本神:曲差旁一寸五分,直耳上入髮際四分。七壯,三分。

陽白:眉上一寸,直瞳子。三壯,三分。

臨泣:目上直入髮際五分陷中,令患人直瞳取穴。三分。

目窗:臨泣後寸半。五壯,三分。

正營:目窗後寸半。五壯,三分。

承靈:正營後一寸五分。三壯,五分。

腦空:承靈後一寸五分,俠玉枕骨下陷中。三壯、五分。

風池:耳後顳顬後,腦空下,髮際陷中,按之引耳中。七壯,三分。

肩井: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當中指下陷中。五壯,五分。

淵液: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得。三分。

輒筋:腋下三寸,復前一寸,三肋端,橫直蔽骨旁七寸五分,平直兩乳,側臥屈上足取。三壯,六分。

日月:期門下五分。五壯,七分。

京門:監骨下腰中,季肋本俠脊,腎之募。三壯,三分。

帶脈:季肋下一寸八分陷中,臍上二分,兩旁各七寸半。五壯,六分。

五樞:帶脈下三寸,水道旁五寸五分。五壯,一寸。

維道:章門下五寸三分。三壯,八分。

居髎:章門下八寸三分,監骨上陷中。三壯,八分。

環跳: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右手摸穴,左搖撼取。五十壯,一寸。

白話文:

肝經穴位

  • 太衝穴: 位於腳大拇趾和第二趾骨結合處後方約兩寸的位置,在腳背上,可以摸到內側的動脈跳動,按壓有凹陷處。這個穴位是肝經的土穴。可以施針或灸三壯,深度約三分。
  • 中封穴: 位於腳內踝骨前方一寸處,在肌腱凹陷的地方。腳背向上時取穴,腳伸直時可以摸到凹陷。這個穴位是肝經的金穴。可以施針或灸三壯,深度約四分。
  • 蠡溝穴: 位於內踝骨上方五寸處。可以施針或灸三壯,深度約二分。
  • 中都穴: 位於內踝骨上方七寸處,在脛骨的中央。可以施針或灸五壯,深度約三分。
  • 膝關穴: 位於膝蓋骨(犢鼻)下方兩寸,旁邊凹陷的地方。可以施針或灸五壯,深度約四分。
  • 曲泉穴: 位於膝蓋內側,在輔助骨的下方,大肌腱和小肌腱之間,按壓有凹陷處。屈膝時在橫紋的末端取穴,這個穴位是肝經的水穴。可以施針或灸三壯,深度約六分,宜補。
  • 陰包穴: 位於膝蓋上方四寸,大腿內側兩條肌腱之間,將腳彎曲取穴。可以施針或灸三壯,深度約六分。
  • 五里穴: 位於氣衝穴下方三寸,大腿內側,可以摸到動脈跳動的地方。可以施針或灸五壯,深度約六分。
  • 陰廉穴: 位於羊矢穴下方,距離氣衝穴兩寸,在動脈搏動的地方。可以施針或灸三壯,深度約八分。
  • 章門穴: 位於身體側面的脅肋骨末端,大橫穴外側,約在肚臍上方兩寸,身體兩側各六寸的地方。側臥時,將上面那隻腳彎曲,下面那隻腳伸直,並抬起手臂取穴。可以施針或灸七壯,深度約六分。
  • 期門穴: 位於乳頭下方,在不容穴旁邊一寸五分的地方。可以施針或灸五壯,深度約四分。

膽經穴位

  • 瞳子髎穴: 位於眼角外側五分處。可以施針或灸三壯,深度約三分。
  • 聽會穴: 位於耳朵前方微凹陷處,在上關穴下方一寸,可以摸到動脈跳動的地方,張開嘴時可以取到穴位。可以施針或灸五壯,深度約三分。
  • 客主人穴: 位於耳朵前方骨頭上方,張開嘴時會有空隙的地方。可以施針或灸七壯,深度約一分。
  • 頷厭穴: 位於曲周穴下方,顳顬上方邊緣。可以施針或灸三壯,深度約七分。
  • 懸顱穴: 位於曲周穴下方,顳顬中間邊緣。可以施針或灸三壯,深度約三分。
  • 懸釐穴: 位於曲周穴下方,顳顬下方邊緣。可以施針或灸三壯,深度約三分。
  • 曲鬢穴: 位於耳朵上方髮際彎曲的角落凹陷處,鼓起腮幫子時會有空隙。可以施針或灸七壯,深度約三分。
  • 率谷穴: 位於耳朵上方進入髮際一寸半的地方,在按壓有凹陷處,咀嚼時取穴。可以施針或灸三壯,深度約三分。
  • 天衝穴: 位於耳後髮際二寸處,在耳朵上方如前方三分的地方。可以施針或灸七壯,深度約三分。
  • 浮白穴: 位於耳後進入髮際一寸處。可以施針或灸七壯,深度約二分。
  • 竅陰穴: 位於完骨穴上方,枕骨下方,按壓會有空隙的地方。可以施針或灸七壯,深度約三分。
  • 完骨穴: 位於耳後進入髮際四分處。可以施針或灸七壯,深度約三分。
  • 本神穴: 位於曲差穴旁邊一寸五分,在耳朵上方進入髮際四分的地方。可以施針或灸七壯,深度約三分。
  • 陽白穴: 位於眉毛上方一寸,眼睛直視正上方的地方。可以施針或灸三壯,深度約三分。
  • 臨泣穴: 位於眼睛正上方,進入髮際五分凹陷處,讓患者眼睛直視前方取穴。深度約三分。
  • 目窗穴: 位於臨泣穴後方一寸半處。可以施針或灸五壯,深度約三分。
  • 正營穴: 位於目窗穴後方一寸半處。可以施針或灸五壯,深度約三分。
  • 承靈穴: 位於正營穴後方一寸五分處。可以施針或灸三壯,深度約五分。
  • 腦空穴: 位於承靈穴後方一寸五分,在枕骨下方凹陷處。可以施針或灸三壯,深度約五分。
  • 風池穴: 位於耳後顳顬後方,腦空穴下方,髮際凹陷處,按壓時會牽引到耳中。可以施針或灸七壯,深度約三分。
  • 肩井穴: 位於肩膀上方凹陷處,鎖骨窩上方,大骨前方一寸半,用三根手指按壓,中指下方凹陷處即為穴位。可以施針或灸五壯,深度約五分。
  • 淵液穴: 位於腋下三寸,在凹陷處,抬起手臂時可以取穴。深度約三分。
  • 輒筋穴: 位於腋下三寸,再往前一寸,在第三肋骨的末端,平兩側乳頭,側臥並將上面那隻腳彎曲取穴。可以施針或灸三壯,深度約六分。
  • 日月穴: 位於期門穴下方五分處。可以施針或灸五壯,深度約七分。
  • 京門穴: 位於監骨下方腰部,在肋骨末端靠近脊椎處,是腎的募穴。可以施針或灸三壯,深度約三分。
  • 帶脈穴: 位於季肋骨下方一寸八分凹陷處,肚臍上方兩分,身體兩側各七寸半的地方。可以施針或灸五壯,深度約六分。
  • 五樞穴: 位於帶脈穴下方三寸,水道穴旁邊五寸五分處。可以施針或灸五壯,深度約一寸。
  • 維道穴: 位於章門穴下方五寸三分處。可以施針或灸三壯,深度約八分。
  • 居髎穴: 位於章門穴下方八寸三分,在監骨上方凹陷處。可以施針或灸三壯,深度約八分。
  • 環跳穴: 位於大腿骨轉子處,側臥時,將下面那隻腳伸直,上面那隻腳彎曲,用右手摸穴,並搖動左腿取穴。可以施針或灸五十壯,深度約一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