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九 (9)

回本書目錄

卷九 (9)

1. 治症總要(楊氏)

〔第九十五〕婦女難產:獨陰合谷三陰交。

〔第九十六〕血崩漏下:中極子宮。

〔第九十七〕產後血塊痛:氣海三陰交。

〔第九十八〕胎衣不下:中極三陰交。

〔第九十九〕心煩熱,頭目昏沉:合谷百勞中泉心俞勞宮湧泉。

問曰:『此症因何而得?』

答曰:『皆因產後勞役,邪風竄入經絡或因辛勤太過而得。』

『亦有室女得此症,何也?』

答曰:『或陰陽不和,氣血壅滿而得之者,或憂愁思慮而得之者。復刺後穴:少商、曲池、肩井、心俞。』 〔第一百〕陰門忽然紅腫疼:會陰、中極、三陰交。 〔第一百一〕婦女血崩不止:丹田、中極、腎俞、子宮。

問曰:『此症因何而得?』

答曰:『乃經行與男子交感而得,人漸羸瘦,外感寒邪,內傷於精,寒熱往來,精血相搏,內不納精,外不受血,毒氣衝動子宮,風邪竄入肺中,咳嗽痰涎,故得此症。如不明脈之虛實,作虛勞治之,非也。或有兩情交感,百脈錯亂,血不歸元,以致如斯者。再刺後穴:百勞、風池、膏肓、曲池、絕骨、三陰交。』

〔第一百二〕婦人元乳:少澤合谷膻中。

〔第一百三〕乳癰:針乳疼處膻中大陵委中少澤俞府。

〔第一百四〕月水斷絕:中極腎俞合谷三陰交。

問曰:『婦人之症,如何不具後穴?』

答曰:『婦人之症,難以再具,止用此穴,法無不效。更宜辨脈虛實,調之可也。』

〔第一百五〕渾身生瘡:曲池合谷三里行間。

〔第一百六〕發背癰疽:肩井委中天應騎竹馬。

或問:『陰症疽,滿背無頭,何法治之?』

答曰:『可用濕泥塗之,先乾處,用蒜錢貼之,如法灸,可服五香連翹散數帖發出。』

〔第一百七〕腎臟風瘡:血郄三陰交。

〔第一百八〕疔瘡(以針挑,有血可治;無血不可治):合谷曲池三里委中。

〔第一百九〕夾黃(脅退毒也):支溝委中肩井陽陵泉。

〔第一百一十〕傷寒頭痛:合谷攢竹太陽(眉後紫脈上)。

〔第一百十一〕傷寒脅痛:支溝章門陽陵泉委中(出血)。

〔第一百十二〕傷寒胸脅痛:大陵期門膻中勞宮。

〔第一百十三〕傷寒大熱不退:曲池絕骨三里大椎湧泉合谷(俱宜瀉)。

〔第一百十四〕傷寒熱退後餘熱:風門合谷行間絕骨。

〔第一百十五〕發狂,不識尊卑:曲池絕骨百勞湧泉。

〔第一百十六〕傷寒發痙,不省人事:曲池合谷人中復溜。

〔第一百十七〕傷寒無汗:內庭(瀉)合谷(補)復溜(瀉)百勞。

〔第一百十八〕傷寒汗多:內庭合谷(瀉)復溜(補)百勞。

白話文:

[治症總要(楊氏)]

  1. 婦女難產:取穴合谷、三陰交。

  2. 血崩:取穴中極、子宮。

  3. 產後血塊疼痛:取穴氣海、三陰交。

  4. 胎盤不下:取穴中極、三陰交。

  5. 心煩熱、頭昏沉:取穴合谷、百勞、中泉、心俞、勞宮、湧泉。 此症因產後勞累,邪風入侵經絡或操勞過度引起。也有未婚女子患此症,可能是因陰陽失調、氣血淤滯,或憂思過度所致。 額外可取穴:少商、曲池、肩井、心俞。

  6. 陰部突然紅腫疼痛:取穴會陰、中極、三陰交。

  7. 婦女血崩不止:取穴丹田、中極、腎俞、子宮。 此症因月經期間與男子性交,或外感寒邪,內傷精氣,寒熱交替,精血相搏,導致內不能攝精,外不能攝血,毒氣衝擊子宮,風邪入侵肺部,咳嗽痰多而引起。若不辨虛實,單純以虛勞治療是不對的。也可能是因男女情慾交感,百脈紊亂,血液不能回歸正常,導致此症。額外可取穴:百勞、風池、膏肓、曲池、絕骨、三陰交。

  8. 婦女乳房脹痛:取穴少澤、合谷、膻中。

  9. 乳癰:針刺疼痛處,並取穴膻中、大陵、委中、少澤、俞府。

  10. 月經停止:取穴中極、腎俞、合谷、三陰交。 婦科疾病一般不需額外取穴,只用這些穴位,方法有效。但需辨別脈象虛實,再作調整。

  11. 全身長瘡:取穴曲池、合谷、三里、行間。

  12. 發背癰疽:取穴肩井、委中、天應、騎竹馬。 陰疽滿背無頭者,可用濕泥塗敷,待乾燥後,再用蒜片貼敷,並灸之,可服用五香連翹散數帖以促使膿瘍排出。

  13. 腎臟風瘡:取穴血郄、三陰交。

  14. 疔瘡:用針挑破,如有血流出即可治療;無血則不可治。取穴合谷、曲池、三里、委中。

  15. 脅肋部膿腫(脅下毒):取穴支溝、委中、肩井、陽陵泉。

  16. 傷寒頭痛:取穴合谷、攢竹、太陽(眉後紫脈上)。

  17. 傷寒脅痛:取穴支溝、章門、陽陵泉、委中(需放血)。

  18. 傷寒胸脅痛:取穴大陵、期門、膻中、勞宮。

  19. 傷寒高熱不退:取穴曲池、絕骨、三里、大椎、湧泉、合谷(均應瀉法)。

  20. 傷寒退熱後餘熱未消:取穴風門、合谷、行間、絕骨。

  21. 發狂,不認識尊卑:取穴曲池、絕骨、百勞、湧泉。

  22. 傷寒抽搐,昏迷不醒:取穴曲池、合谷、人中、復溜。

  23. 傷寒無汗:取穴內庭(瀉)、合谷(補)、復溜(瀉)、百勞。

  24. 傷寒多汗:取穴內庭、合谷(瀉)、復溜(補)、百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