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醫說
《續醫說》是明代醫家俞弁所撰的一部重要醫學史著,刊刻於嘉靖元年(1522年)。此書體例上承北宋張杲的《醫說》,故名「續」,旨在補充和擴充前書的內容,為後人留下一部更為豐富的醫學掌故與醫理薈萃。全書共分十卷,按內容性質劃分為「原醫」、「醫書」、「古今名醫」等共計二十七類,每類之下又設若干小標題,廣泛輯錄了自古代至明代中葉以前,散見於經史子集、筆記小說、個人文集等各種文獻中的醫學相關記載、醫家事跡、醫理探討及藥物方劑等內容。
從本書的序言與敘言中,可見作者俞弁及其同時代人對醫學的深刻理解與著述的用心。吳恩在序中闡釋醫學的本質在於「理」與「意」,非僅技藝,而是對事物規律與內在精神的體悟。他讚揚俞弁「苦心探賾」,廣泛收集資料,將「古法今事」中「得理與意者,纂載不遺」。序中提及本書的編纂原則,如將源於經典的內容繫之以「經」(示無專),源於個人體悟或驗證的繫之以「余」(示無私),採集自他人的繫之以「某人」(示無掩),體現了一種嚴謹而開放的態度。陸師道在敘中以史記載淳于意醫案為例,強調「明效大驗,章章若是」的醫案有必要大而傳之,認為醫術的價值需憑藉文字流傳後世,並讚許俞弁的著作「拾四子之遺,探三聖之奧,析同異極變化,決嫌疑,定可治」,其價值遠超一般的醫案或脈訣。俞弁的自敘則道出編書的初衷,源於對醫學的愛好(癖於論醫),以及從師友、史書、百家中廣泛採集並親手抄錄的積累過程,雖然謙稱「不敏」,但其用心與毅力可見一斑。他認為不懂醫術便無法盡孝,並舉例說明歷史上一些名醫皆因親人患病而發憤學醫,顯示出明代理學氛圍下,醫學與倫理道德的聯繫。
《續醫說》作為一部醫史著作,其「原醫」卷開篇便探討了醫學的起源與發展。如「至人隱醫」一條,追溯醫道源於黃帝、神農、伊尹三聖,並引用賈誼之語,認為古代的「至人」即使不居朝廷,也可能隱於醫卜之中,提升了醫道的地位。而「國朝醫學」則反映了明代官方對醫學的重視,設有大醫院和府州縣醫學,試圖建立一套教學、考核、任用的體系,這為研究明代醫學教育與管理提供了資料。
書中也探討了關於醫學從業者的素質與觀念。「古之良醫」引《物理論》,羅列了良醫應具備的品質:仁愛、聰明理達、廉潔淳良,並認為其能力需通曉天地神祗之次、性命吉凶之數,能辨虛實、定節氣、量藥劑、貫微達幽,絕非俗學可及。這樹立了古代對醫家的高標準。「醫儒同道」一條引戴叔能之語,明確提出醫學以活人為務,與儒家之道最為切近,批評了當時一些儒者輕視醫術的態度,同時也指出了當時醫學界存在的弊病,如泥守一家之說、固守一方一論,缺乏變通,甚至屏棄古方、附會臆見等。這反映了明代醫學思想活躍但也存在著派別偏執的現象,以及對醫家綜合素質的要求。
「醫不三世」一條頗具見地。它辨析了禮記中「醫不三世,不服其藥」的真實含義,指出「三世」應指通曉針灸、本草、脈經這三類醫書,而非單純的父子相傳。作者引證李東垣、朱丹溪、滑伯仁等宋元名醫皆非世傳醫業卻醫術精湛、著書立說的事實,力證「醫在讀書而不在於三世」,強調了學習與鑽研對成為優秀醫家的重要性,這無疑是對當時可能存在的家學保守觀念的一種匡正。
更為重要的是,書中強調了醫學應「貴權變」與「視時盛衰」。「醫貴權變」引王忠文公之語,討論了劉守真、張子和與李東垣、張潔古等不同醫家流派的攻補之異,並強調治病應「隨症而用之」,藥物與方法應「應變」,正如孫真人所言「隨時增損,物無定方」,批評了泥守常規可能帶來的危害(如人參殺人,烏頭活命)。「視時盛衰」則更進一步,認為醫家應根據時代的總體狀況、民風、生活習慣乃至天地之氣候變化來調整治療方法,如金人強盛時用宣泄,戰亂饑饉後多補益。作者引王好古之語,以防風通聖散在承平時多效,在擾攘饑饉之世則不宜為例,力證「天地肅殺之運,豈可一例用涼藥如承平之時」。這兩條內容深刻體現了中醫「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思想,反映了俞弁對醫理的深入思考,也為研究不同歷史時期中醫治療方法的演變提供了線索。
總體而言,《續醫說》不僅是一部搜集整理醫學史料的著作,更是明代醫家對醫學理論、醫家素養、治病原則等問題的思考與總結。它通過廣徵博引,將散落的醫學信息系統化,不僅記錄了豐富的醫學掌故,反映了不同時期醫學的發展狀況,也為研究明代醫學思想、醫學教育、醫家流派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資料。書中強調醫道與儒道的契合、醫家應具備的品德與能力、學習的重要性以及治病應注重權變與因時制宜等觀點,對後世醫家產生了積極影響。儘管現存抄本較少,內容較為分散,為研究帶來一定挑戰,但其作為《醫說》的續集,在醫學史研究上的價值不容忽視。對其進行深入的校勘、整理與研究,將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認識中國醫學的歷史發展及其豐富的思想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