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醫說》~ 卷五 (1)
卷五 (1)
1. 不處大室
室大則多陰,臺高則多陽。多陰則蹷,多陽則痿。此陰陽不適之患也。是故先王不處大室,不為高臺,味不眾珍,衣不燀熱。燀熱則脈塞,脈塞則氣不達。味眾珍則胃克,胃克則中大鞔。大鞔則氣不達。以此求長生,其可得乎?(呂氏春秋)
白話文:
房子太大就會陰氣過重,平台太高就會陽氣過盛。陰氣過重就會使人身體沉重,陽氣過盛就會使人肌肉萎縮。這些都是陰陽失衡所導致的疾病。所以古代明君不居住在過大的房子裡,也不建造高聳的平台,飲食不過於精緻,衣物不過於溫暖。因為過於溫暖的衣物會阻塞經脈,經脈阻塞就會使氣血不通暢。飲食過於精緻會損傷脾胃,脾胃受損就會導致消化不良,消化不良也會使氣血不通暢。如果想要長壽,這些道理都要牢記在心。
2. 七十懸車
禮:年七十懸車。懸車者,以年薄虞淵,如日之仄,體氣就損,神候方落,不可復勞形,驅於風塵,役方寸於外物矣。(陶隱居真誥)
白話文:
當人到達七十年齡時,應該開始過著安靜的生活,因為這個時候身體和精神狀態都已經逐漸衰退,不能再讓自己的身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和疲憊了。
3. 形神福全
導筋骨則形全,剪情欲則神全,靖言語則福全。(亢倉子)
4. 養蔬養果
灌園所以養蔬也,驅禽所以養果也。養生之士,豈不如養蔬養果之人乎?較其理之輕重,何如哉?(耄智余書)
白話文:
灌溉花園是為了種植蔬菜,驅趕鳥類是為了保護水果。追求健康的人,難道不應該像那些照顧蔬菜和水果的人一樣嗎?比較一下這兩件事的重要性,你認為哪個更重要呢? (《耄智餘書》)
5. 保養為本
天地以生成為德,有生所甚重者身也。身以安樂所可致者,以保養為本。世之人必本其本,則本必固。本既固,疾病何由而生?夭橫何由而至?此攝生之道無逮於此。(養生雜抄)
白話文:
天地創造萬物是它的恩惠,生命中最重要的是身體。身體要得到平安和快樂,必須以保護和調理為根本。世人一定要把握住這個根本,那麼根本就會牢固。如果根本已經牢固,疾病從哪裏產生呢?短命禍患又會從哪裡來到呢?這就是保持健康的道理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了(養生雜抄)。
6. 四養
養耳力者常飽,養目力者常瞑,養臂指者常屈伸,養股趾者常步履。(褚氏遺書)
白話文:
要培養耳朵聽力的人常常保持飽足狀態,要培養眼睛視力的人常常閉眼休息,要培養手臂和手指力量的人常常做彎曲和伸展運動,要培養大腿和腳部力量的人常常走路或散步。
7. 修崑崙
發宜多梳,齒宜數叩,液宜常嚥氣,宜精煉手,宜在面。此五者,所謂子欲不死,修崑崙耳。(《黃庭內經》)
白話文:
「想要長生不老,就要經常梳理頭髮、輕拍牙齦、吞嚥唾液、練習深呼吸和按摩臉部。這五個方法就是延年益壽的方法之一。」(出自《黃庭內經》)。
8. 五難
養生有五難:名利不滅,此一難也;喜怒不除,此二難也;聲色不去,此三難也;滋味不絕,此四難也;神慮精散,此五難也。五者必存,雖心希難老。口誦至言,咀嚼英華,呼吸太陽,不能不夭其年也。五者無干胸中,則信順日深,玄德日全。不祈喜而自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大理之所歸也。(嵇康《養生論》)
白話文:
想要長壽,有五個難關要克服:放不下名利,這是第一個難關;無法控制喜怒哀樂,這是第二個難關;無法戒除聲色享樂,這是第三個難關;無法克制口腹之慾,這是第四個難關;無法集中精神,心神散亂,這是第五個難關。如果這五個難關都無法克服,即使你再怎麼想要長壽,也很難得償所願。就算你讀過很多養生書籍,精華都已熟記於心,每天都努力呼吸新鮮空氣,也無法避免早夭的命運。只有徹底擺脫這五個難關,才能心平氣和,道心日漸堅固,自然而然地獲得福氣和長壽。這就是養生之道的大原則。
9. 明目化痰
食後以小紙捻打噴嚏數次,氣通則目自明,痰自化(《瑣碎錄》)。
10. 存泥丸
早起東向坐,以兩手相摩,令熱,以手摩額上至頂上,滿二九止,名曰存泥丸(《太平御覽》)。
白話文:
早上起牀後朝東方坐下,用手掌相互摩擦直到產生熱度,接著用手掌從額頭開始按摩至頭頂,此動作重複二十九次為止,這種方法被稱為「保存腦髓」(出自《太平御覽》)。
11. 菊花枕
菊花枕久之令人腦冷,以決明子置之,枕中最能明目(《瑣碎錄》)
白話文:
使用菊花做的枕頭長時間使用可以讓人的大腦降溫,如果在其中加入決明子,對於改善視力有很好的效果。 (出處:《瑣碎錄》)
12. 叩齒得壽
夜行常琢齒,琢齒亦無正限數也。煞鬼邪鬼常畏琢齒聲,是故不得犯人也。若兼之嗽液祝說亦善。昔鮑助者,都不學道亦不知法術,年四十餘忽得面風氣,口目不正,氣入口而兩齒上下恆相切叩甚有聲響,如此晝夜不止,得壽年一百十七歲。(真誥)
白話文:
夜裡行走時經常咬著牙齒,咬牙也沒有固定的次數限制。煞鬼、邪鬼常常害怕咬牙的聲音,因此不能傷害人。如果再加上唾液祝禱,效果更好。過去,鮑助此人,完全沒有學習道術,也不懂得法術,四十多歲時突然患上面風病,嘴巴和眼睛歪斜,氣息進入嘴巴後,上下兩排牙齒就一直相互碰撞,發出很大的聲響,日夜不停,最後活到了一百一十七歲。(出自《真誥》)
13. 陰陽失和
凡人飲食恣意,膏粱陰陽失和,最為百病之本;致使七情內損,六氣外侵,所以共成其害。如此,惟當勤於藥術療理,豈得倚仗於神明乎?所謂鬼道顯,醫道微,可慨也夫。(真誥)
白話文:
如果人們隨心所欲地吃喝,過度食用肥膩的食物,就會使身體中的陰陽失去平衡,這是最容易引發各種疾病的根源之一。這樣的情況下,會導致情緒受到影響,外部環境也會對健康造成威脅,因此疾病纏身。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和研究治療方法,而不是依賴神靈的力量。這是因為迷信的方式比較明顯,而真正的醫學知識卻很難被人們理解,真是令人感慨啊!(《真誥》)
14. 公度知道
柳公度年八十餘,步履輕健。或求其術,曰:「吾無他術,但未嘗以元氣佐喜怒,氣海常溫耳。」蓋知道之士,怒不見於色;而暴悍之夫,動輒忿戾,其所傷多矣。攝生者宜以此為戒。
白話文:
柳公度已經八十多歲了,但是他的步伐仍然很輕快健康。有人向他請教長壽的方法,他表示自己沒有特別的方法,只是從來不會因為情緒起伏而耗損自己的元氣,而且保持丹田部位經常暖和。那些懂道的人即使發怒也看不出表情變化,而脾氣火爆的人一有什麼事情就容易惱火,這樣對身體造成的傷害是很大的。想要保養身體的人應該把這當作一個警惕。
15. 奉養倒置
進士劉遁遇異人曰:「世人奉養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將臥而漱,去齒間所積,牙亦堅固。」(《雲笈七籤》)
白話文:
進士劉遁遇到一位奇人說:「人們在奉養身體時往往顛倒次序。早晚刷牙並非最佳選擇,應該在睡前刷牙,這樣可以清除牙齒間的積垢,使牙齒更加堅固。」(《雲笈七籤》)
16. 移心法
張畋苦痁疾,既瘳,謁九河公。公曰:「子於病中曾會移心法否?」畋對曰:「未也。」公曰:「人能於病中移其心如對君父,慎之靜之,不藥而愈。」(張畋語錄)
白話文:
張畋得了重病後康復了,去拜訪一位名叫九河公的人。九河公問他:“你在生病期間學過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的方法嗎?”張畋回答說:“沒有。”九河公說:“如果人在生病時能夠像面對君王或父親那樣謹慎、平靜地處理自己的心情,即使不吃藥也能痊癒。”(出自張畋的話)
17. 生子不備
雷電交合之子必病癲狂,故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備也(《玄女中房經》)。
白話文:
當雷電交加時,孩子可能會生病變得癲狂。所以說如果沒有謹慎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和外貌,所生育的孩子可能會有所缺陷。(出自《玄女中房經》)
18. 腸胃虛薄
尊年之人不可頓飽,但頻頻與食,使脾胃易化,穀氣長存。若頓令飽食,則多傷滿。老人腸胃虛薄,不能消納,故成疾患。為人子者,深宜體悉此養老之大要也。(《奉親養老書》)
白話文:
老年人不可以一次吃太飽,但是可以多次進食,讓脾胃容易消化,保持良好的營養狀態。如果一下子吃得太多,會對身體造成很大的負擔。老年人的腸胃比較脆弱,無法很好地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因此很容易生病。作為子女的人應該深刻理解這些關乎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原則。
19. 思邈論養性
凡人飽暖安樂,縱情恣意,以致夭折者多矣。使辛苦憂畏拂亂心志,能謹畏無意外事,可以永年。孫思邈論養性,以憂畏為本,其言反復切甚,正此謂也。(倚覺粗雜記)
白話文:
當人們過著舒適、放任自流的生活時,往往會因此而短命的人很多。如果能夠在辛勞和恐懼的情況下保持警惕,避免出現意外的事情,就可以延長壽命。孫思邈談到修身養性的時候,把恐懼作為基礎,他多次強調這個觀點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倚覺粗雜記》中的意思。
20. 養生小勞
善養生者,形要小勞,無至大疲。故水流則清,滯則濁矣。養生之人,欲其血脈運動,如水之流。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勞,頻行不已,然宜稍緩,即是小勞之術也。嵇康有云:「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謂其運動而然耳。養生者識之。
白話文:
善於養生的人,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身體要適度勞動,不要過度疲勞。 就像水流動就會保持清澈,停滯就會變得渾濁一樣。養生的人,要讓血液循環像水流一樣流暢。
坐著時不要太過疲倦,走路時也不要過度勞累。 即使要經常運動,也要保持緩慢的速度,這就是「小勞」的養生之道。
晉朝的嵇康曾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意思就是因為它們一直運動,所以不會腐爛。 養生的人要明白這個道理。
21. 越脾湯
金匱要略水氣門越婢一湯成無己注云脾治水穀為卑臟,其職若婢,故名越婢。楊善注云脾裨,也在胃之下,裨助胃氣,生化水穀。二說皆非。余閱趙良仁金匱衍義方論云:越婢之一湯,婢當作脾。然甘者是土之本味,所以脾氣不和,和以甘熱。胃氣不清,清以甘寒。故以石膏、麻黃、甘草,行其津液,所以發越脾氣,以散皮膚間風水。越脾之名,蓋有自云。
白話文:
**《金匱要略‧水氣篇‧越婢湯》成無己注云:**脾臟負責消化水谷,地位卑微,猶如婢女,故名越婢。
**楊善注云:**脾臟輔助胃臟,位於胃之下,協助胃氣消化水谷。
以上兩種說法皆不正確。
**我閱讀趙良仁的《金匱衍義方論》中記載:**越婢湯中的「婢」應當作「脾」。因為甘味是土的本味,而脾臟屬土,所以當脾氣不和時,需用甘味溫熱之品來調和;當胃氣不清時,需用甘味寒涼之品來清熱。故越婢湯以石膏、麻黃、甘草等藥,疏通津液,發越脾氣,散除皮膚間的風水。
越婢之名,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