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弁

《續醫說》~ 卷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六 (3)

1. 冷酒致痢

參政陸公(容)嘗於客座聞一醫者云酒不宜冷飲,陸頗訝之,謂其未知丹溪之論而云然耳。二三年後,秋間陸公偶得痢疾,延此醫治之,云公得非多飲涼酒乎?陸以實告,遵信丹溪之言,暑天常飲冷醇酒。醫云丹溪但知熱酒之為害,而不知冷酒之害尤甚也。服藥數帖而止。余閱儒門事親云:張戴人治一人病危熱,戴人往視之,其人曰:我別無病。

三年前當隆暑時,出村野,有以煮酒饋余者,適村落無湯器,冷飲數升,便覺左脅下悶,漸作痛,結硬如石,至今不化,針灸磨藥殊無寸效。戴人診其兩手脈俱沉實而有力,先以獨聖散吐之一湧二三升,氣味如酒,其痛即止,後服和脾安胃之劑而愈。始知冷酒之致病也如此。

白話文:

參政陸公(容)曾經在客座上聽到一位醫生說,酒不宜冷飲。陸公很驚訝,認為這位醫生並不知道丹溪先生的論述,才會說出這種話。過了兩三年,秋天時,陸公偶然患上了痢疾,便請這位醫生來治療。醫生問陸公是不是喝了很多涼酒,陸公如實告知,自己確實遵照丹溪先生的說法,夏天經常喝冷酒。醫生說丹溪先生只知道熱酒的危害,卻不知道冷酒的危害更大。陸公服用了幾帖藥之後,病就好了。

我讀過儒門的《事親》這本書,裡面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張戴人曾經治療一位病危發熱的病人。戴人去看望他時,病人說自己並沒有病。

三年前,在盛夏時節,我外出到鄉村,有人用煮好的酒招待我。恰好村裡沒有湯器,我便喝了幾升冷酒。喝完之後,就覺得左肋下悶悶的,逐漸疼痛起來,並且結成了硬塊,像石頭一樣,一直到現在也沒有消散,針灸和藥物都毫無效果。戴人診脈發現病人的兩手脈象都沉實有力,就先用獨聖散讓他吐出二三升的酒,吐出來的氣味也像酒一樣,疼痛立刻就消失了。之後,病人又服用了和脾安胃的藥,病就痊癒了。這才明白冷酒也能造成如此嚴重的疾病。

2. 血痢治驗

王一山年六十餘,因多食蟹,蓄毒在臟,秋患大便膿血,日夜三四十度。醫率用止血之劑,不效,延至半載,氣血漸弱,飲食漸減,肌肉漸瘦。服熱藥則腹愈痛,血愈下;服涼藥則瀉注。諸醫技窮,束手待盡而已。所親邀余治之,遂用人參一兩,椿白皮五錢,甘草一錢五分,一服減半,二服漸可,三服膿血頓止,大便見糞矣。後加調理半月,顏貌腴澤,精神倍強,飲食如故,脈息平和矣。

白話文:

王一山先生年紀六十多歲,因為常吃螃蟹,積聚毒素在內臟。到了秋天,他患上大便帶膿血的病症,一天夜裡要上三四十次廁所。醫生們紛紛用止血藥物,卻沒有效果。拖延了半年,他的氣血越來越虛弱,飲食也越來越少,肌肉也逐漸消瘦。服用溫熱的藥物,腹部疼痛加劇,血便也更加嚴重;服用寒涼的藥物,就會腹瀉不止。各路醫生都束手無策,只能眼看著病人走向死亡。

王一山的親友邀請我前去治療,我便用人參一兩,椿白皮五錢,甘草一錢五分,第一次用藥量減半,第二次用藥量逐漸增加,第三次用藥後,膿血就完全止住了,大便也恢復正常。之後,我持續調養了半個月,王一山的臉色紅潤有光澤,精神也比以前更加強健,飲食如常,脈象也恢復平穩。

3. 瘧禁劫藥

瘧之為疾,寒熱並作謂之瘧,二日一發謂之痁,經年累月謂之痎。內經問答詳盡,今人未嘗深究,但持無痰不成瘧之說,傳習砒黃豆粉為丸,衣以硃砂謂之瘧丹,或以常山一味為君,名為瘧藥,不問虛實概行施治,或偶與痰瘧相投,暫得取效。若脾虛氣弱之人,瘧不因痰而或七情所致者,投之大作嘔吐,精源髓海倒流逆動,病勢轉增為禍不淺。婦人所畏者吐耳尤難遽投,當詳其病源,有暑風濕痰食老瘧之不同。

若貧賤之人,其身雖苦其志則安,雖用砒石硃砂有毒之藥以熱攻熱亦能取效。至於富貴之人,往往役心大甚,加之奉養過厚,內火與外火俱動,以熱攻熱變為吐血瀉血瘡瘍嘔吐之症,豈可以概而治之哉?

白話文:

瘧疾的中醫辨證論治

瘧疾是一種寒熱交替發作的疾病。若每隔兩天發作一次,稱為「痁」;若長期反覆發作,則稱為「痎」。《內經》中對於瘧疾的論述非常詳盡,但如今很多人並沒有深入研究,只執著於「無痰不成瘧」的說法,便隨意用砒霜配成丸藥,外裹以硃砂,稱為「瘧丹」。或者只用常山單味藥,稱為瘧藥,不分虛實,一概而治。雖然偶爾能治癒痰濕引起的瘧疾,但若患者脾虛氣弱,或因七情所致的瘧疾,服用此藥就會引起嘔吐,甚至損傷精髓,加重病情。

對於婦女來說,更要格外謹慎,因為她們容易出現嘔吐,不能隨便服用藥物。必須仔細辨明病因,例如暑熱、風寒、濕邪、痰濕、飲食不節等,以及久病成疾的「老瘧」等,才能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貧窮的人雖然生活困苦,但心志堅定,即使服用砒石、硃砂等毒性藥物,以熱攻熱也能取得療效。但富貴之人往往心志不堅,加上飲食過於豐盛,導致內火外火交熾,用熱攻熱的方法反而會引起吐血、瀉血、瘡瘍、嘔吐等症狀,絕不能一概而論。

4. 附子愈瘧

嶺南一大商病瘧,胸中痞悶,煩躁昏不知人,願得涼藥清利上膈。其症上熱下寒,脈沉而微,以生薑附子作湯浸冷,俾服。逾時甦醒,自言胸膈疏爽。然不知實用附子也。若庸工見其胸中痞悶,投以涼藥下之,十無一生。然此法惟山嵐瘴氣所致,下體虛冷之人宜施。若暑瘧、痰瘧則別處治可也。

白話文:

嶺南地區有一位大商人患了瘧疾,胸中鬱悶不適,煩躁昏迷,不省人事,希望能得到涼性的藥物來清利上焦。他的病症表現為上焦熱,下焦寒,脈象沉細微弱。醫師用生薑和附子熬湯,浸泡冷卻後給他服用。過了一段時間,病人醒來,自己說胸膈舒暢,感覺良好。然而,他並不知道實際上用的是附子。如果是一些庸醫,看到病人胸中鬱悶,就會投以涼性藥物來瀉下,十個病人中恐怕沒有一個能活下來。然而,這種方法只適用於山嵐瘴氣所導致,下體虛寒的人。如果是暑熱瘧疾或痰濕瘧疾,則需要用其他方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