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弁

《續醫說》~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褚氏轉語

褚氏遺書,其論男女之脈與叔和大異,不知有所據否?如本氣篇中有一轉語,云心以役氣,肺以通氣,脾以養氣,腎以泄氣,惟肝不用。愚謂肝非無用也。素問云: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四臟皆與氣相關,不以肝而節度謀用焉,則必至於太過不及之患矣。黃庭內經云:肝臟膽腑最為緊切,如變化設施,斷謀遠慮,其功有過於四臟者。

但以心主血,肝藏血者,收藏之義。大抵血隨氣行,不以氣而制馭之,則血妄行。若言肝與氣不相關,則不可也。

白話文:

褚氏遺書關於男女脈象的論述,與叔大所言差異甚大,不知是否有依據?

褚氏遺書中提到,男女的脈象與叔大所言大有不同,但不知褚氏是否有根據。如同《本氣篇》中所述,心以役使氣,肺以通暢氣,脾以養護氣,腎以排泄氣,唯獨肝不用氣。

然而,我認為肝并非没有作用。

《素問》中記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四臟皆與氣息相關,若不以肝來調節謀略與運用,必然會導致過度或不足的病患。

《黃庭內經》也說:“肝臟膽腑最為緊切,如變化設施,斷謀遠慮,其功有過於四臟者。”

雖然心主血,肝藏血,這說明了肝具有收藏之義。但總的來說,血隨氣運行,若不以氣來制約血,則血就會妄行。

因此,說肝與氣息無關,這是不合理的。

2. 肝常有餘

近時醫者多執前人「肝常有餘,腎常不足」之說,往往舉手便用平肝之劑。按聖濟經云:「原四時之所化始於木,究十二之所養始於肝。女子受娠一月是厥陰肝經養之。肝者乃春陽發動之始,萬物生長之源。故戒怒養陽,使先天之氣相生於無窮。所以肝主色,氣和則體澤,氣傷則枯槁。故養肝戒忿是攝生之切要也,不可專泥前說。」

白話文:

近來許多醫生都遵循前人「肝常有餘,腎常不足」的說法,往往一出手就使用平肝的藥物。但根據《聖濟經》記載:「原本四季的變化,都始於木,追溯十二經的滋養,都始於肝。女子懷孕一個月時,正是厥陰肝經滋養胎兒。肝臟是春季陽氣發動的開始,萬物生長的源頭。因此,要戒怒養陽,讓先天之氣生生不息。肝臟主管人的面色,氣血平和則面色紅潤有光澤,氣血受損則面色枯槁。所以養肝戒怒是養生的關鍵,不可一味執著於前人的說法。」

3. 飲食入肝

症治要訣傷食門有云:人之飲食下咽而入肝,由肝而入脾,由脾而入胃,因食所傷,肝食不理,故痰涎壅塞,如中風狀,有半身不遂者,肝主筋故也,治以風藥則誤矣。余謂此論甚正,但云食下咽而先入肝,次入脾,再次入胃之語,未免有疑。按存中筆談云:凡人之有咽有喉二者而已,咽則納飲食,喉則通氣。

咽則下入胃脘,次入胃,又次入腸,又次入大小腸。喉則下通五臟,出入息。五臟之氣呼吸,正如冶家之鼓鞴,人之飲食藥餌,但自咽入腸胃,何嘗能至五臟。凡人之肌骨,五臟,腸胃,雖各別,其入腸之物,英精之氣味,皆能洞達,但滓穢即入大小腸矣。凡所謂某物入肝,某物入腎之類,以氣味到彼爾,物質豈能至彼哉?余因未諳前說,而書此以證之。或原禮別有一說也。

白話文:

古籍《傷食門》提到,食物下咽後先進入肝臟,再到脾臟,最後才到胃。因為飲食不當,肝臟無法正常消化食物,導致痰涎阻塞,出現類似中風的症狀,甚至半身不遂,這是因為肝臟主導筋脈的緣故。用治療風寒的藥物來治,就會錯了。我認為這個說法很正確,但食物先入肝、再入脾、最後入胃的說法,就有些疑問了。

根據《存中筆談》,人體只有咽喉兩個器官,咽喉負責吞咽食物,喉嚨則負責呼吸。食物從咽喉進入胃脘,再到胃,接著進入腸道,最後到達大小腸。喉嚨則與五臟相連,出入呼吸。五臟的氣息呼吸,就像冶煉時用的鼓風機一樣,人體所吃下的食物藥物,只會從咽喉進入腸胃,怎麼可能到達五臟呢?

人體的肌骨、五臟、腸胃雖然各自獨立,但食物進入腸道後,精華之氣和味道可以通達全身,只不過渣滓就會進入大小腸。那些說某種食物進入肝臟,某種食物進入腎臟的說法,只是指其氣味到達那裡而已,物質並不可能到達。因為以前不太了解,所以寫下這些文字來佐證,或許還有其他古籍有不同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