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弁

《續醫說》~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異法方宜

近時醫者偏執己見,或好用熱藥,或好用涼藥。然素問有異法方宜論,抑何嘗偏執邪?古之良醫,必量人之虛實,察病之陰陽,而後投以湯劑,或補或瀉,各隨其症。若是陽虛失血,治以乾薑附子;諸虛百損,補以人參黃耆;痰熱壅嗽,清以芩連;大便結熱,利以硝黃。其法豈盡廢乎?許叔微有云:「形有寒邪,雖嬰孩亦可服金液;臟有熱毒,雖老羸亦可服大黃。」至哉通變之說也!

白話文:

近來醫者過於執著己見,有的偏愛使用溫熱藥物,有的則偏愛使用寒涼藥物。然而,《素問》中早已有「異法方宜論」,何嘗鼓勵偏執呢?古時候的好醫生,必定會先衡量病人的虛實,觀察疾病的陰陽屬性,然後才根據情況開出藥方,或是補益,或是瀉泄,各隨病症而定。

例如:陽氣虛弱失血者,就用乾薑和附子來治療;各種虛弱導致百般損傷者,就用人參和黃芪來補益;痰熱阻塞咳嗽者,就用黃芩和黃連來清熱解毒;大便燥結積熱者,就用硝石和黃連來通利。這些方法難道都該被廢棄嗎?許叔微曾說:「身體寒邪入侵,即使是嬰孩也可以服用金液;臟腑有熱毒,即使是年老體弱者也可以服用大黃。」這真是通變之說的精髓啊!

2. 正治反治

病有正治有反治,然正治之法人皆知之,反治者從順病氣之法也。假如治熱症,不可純用寒涼,佐以辛溫之藥為之嚮導;治寒症,不可純用溫熱,佐以辛涼之藥為之嚮導。否則病拒藥而扞格不入,其病反縱,反縱則痛發尤甚。丹溪治疝用山梔除濕熱,佐以烏頭散寒鬱;古方以蜜煎附子蔥白散加大黃之屬,即經所謂「用寒遠寒,用熱遠熱」之意云。

白話文:

治疗疾病有正治和反治,正治的方法大家都知道,而反治则是顺应病气的方法。例如治疗热症,不能只用寒凉药物,需要佐以辛温药物来引导;治疗寒症,也不能只用温热药物,需要佐以辛凉药物来引导。否则,病体会抵抗药物,无法吸收,病症反而加重,疼痛会更加严重。丹溪先生治疗疝气,用山栀子去除湿热,再佐以乌头散来寒郁;古代方剂中,用蜜煎附子葱白散加到大黄里,都是遵循“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的道理。

3. 權變處治

昔聞老醫云:治北方之疾,宜以攻伐外邪為先;治南方之疾,宜以保養內氣為本。蓋北方風氣渾厚,稟賦雄壯,兼之飲食倍常,居室儉素,殊少戕賊元氣之患。一有疾病,輒以苦寒疏利之,其病如脫,而快意通神矣。若夫東南之人,體質柔脆,腠理不密,而飲食色欲之過侈,與西北之人迥異。

概以苦寒之劑攻之,不幾於操刃而殺人乎?余因其言而推廣之曰:北人稟氣固厚,安能人人皆實?南人稟氣雖薄,安能人人皆虛?學者當以權變處治,因其虛實而藥之,斯無一偏之弊矣。

白話文:

昔日聽聞老醫生說:治療北方人的疾病,應以攻伐外邪為首要;治療南方人的疾病,則應以保養內氣為根本。

這是因為北方地區風氣渾厚,人民稟賦雄壯,加上飲食豐盛,居住簡樸,很少有損害元氣的毛病。一旦生病,便以苦寒疏利的方法治療,病症很快消失,人也感到精神舒暢。

然而東南地區的人民,體質柔弱,肌膚腠理不密,而飲食和慾望過於奢侈,與西北地區的人截然不同。

若用苦寒的藥物來攻伐他們,不就如同拿刀殺人嗎?

我根據他的話,推廣到更廣泛的範圍,說:北方人雖然稟賦較厚,但也不能說人人都是實證;南方人雖然稟賦較薄,但也不能說人人都是虛證。學習醫術的人應該隨機應變,根據病人的虛實證來用藥,這樣才不會有偏頗的弊端。

4. 治病六難

嘉禾周伯器(鼎)云:惟貴勢人之病難治者,有三:群醫爭欲售所能,攻補雜施,一難也;遇下不以禮自重者,不苟往,所往者非所重,二難也;唯唯取悅,孰得盡禁其欲,三難也。余亦有三難以補周之未備:朝病暮藥,速欲求效,四難也;獵涉方書,有病自治,五難也;也不信服藥,惟仗鬼神,六難也。

白話文:

嘉禾周伯器(鼎)說:貴為勢力之人,其病難治者,有三個原因:

一、群醫爭著賣弄自己的醫術,攻伐補益藥物混雜使用,很難奏效。 二、遇到病人不以禮相待,不重視醫者,醫者就懶得去,就算去了,也不用心診治。 三、病人一味討好醫生,醫生怎麼說就怎麼做,無法真正禁止病人自己的不良嗜好。

我認為,除了周伯器先生所說的這三點外,還有三個困難:

四、早上得病,晚上就想要藥效顯著,急於求成。 五、只是翻閱醫書,自己胡亂診治,不依賴專業醫者。 六、不相信藥物,只依靠鬼神,缺乏理性。

5. 元氣為本

脾土上應於天,亦屬濕化,所以水穀津液不行,即停聚而為痰飲也。夫人之病痰火者十之八九,老人不宜速降其火,虛人不宜盡去其痰,攻之大甚則病轉劇而致危殆,須以固元氣為本。凡病推類而治之,亦思過半矣。(空同子)

白話文:

當脾土在天上對應的時候,也是溼化的時候,因此水分和食物中的汁液如果不能流動,就會停留成為痰和飲物。人們得痰火疾病的有十分之七八,老年人不應該快速降低他們的熱量,虛弱的人不應該完全去除他們的痰,攻擊得太厲害會使病情加重並導致危險,必須把鞏固元氣作為根本。所有疾病都可以按照這種方式進行治療,這樣思考已經超過一半了。(空同子)

6. 處方貴簡

醫者識脈方能識病,病與藥對。古人惟用一藥治之,氣純而功愈速。今之人不識病源,不辯脈理,品數多,每至十五六味,攻補雜施,弗能專力,故治病難為功也。韓天爵《醫通》云:「處方正不必多品,但看仲景方何等簡任。」丹溪謂東垣用藥如韓信用兵「多多益善」,者蓋諱之也。

白話文:

醫生要先了解脈象才能診斷病情,疾病和藥物要互相配合。古代醫生只用一種藥來治療,藥效純粹,療效迅速。現在的人不懂得病因,也分辨不清脈象,用藥種類繁多,一劑藥常常有十五六種藥材,攻補兼施,無法專注於主要藥效,所以治病很難見效。韓天爵在《醫通》中說:「開藥方不需要很多藥材,看看仲景的方子就知道,簡單卻有效。」丹溪說張元素用藥如同韓信用兵「多多益善」,其實是在諱言。

7. 心腹內虛

夏文靖公云:夫人之癰疽伏於身,未潰則憂不測;已潰則可緩治,宜進和平之劑,加之資補,俟血氣調和而自愈。若不小忍而惟毒之,是攻侵淫不已,心腹內虛,恐患復生於他處,不可不慮。此雖文靖借喻國政之言,深得病情故表出之。

白話文:

夏文靖公說:女人身上如果有癰疽隱藏著,沒有潰爛時就讓人憂心忡忡,不知後果;一旦潰爛了,就可以慢慢治療,應該給她服用平和的藥物,再加上補益身體的藥材,待血氣調和後就會自然痊癒。如果不能稍加忍耐,反而一味地去攻毒,就會導致毒素不斷侵襲蔓延,心腹內虛,恐怕會在其他地方再次發病,這一點不可不注意。

雖然這是文靖公以國政比喻病情說的話,但卻深刻地體現了病情的本質。

8. 形症脈病

醫乃人之司命,不可妄意為之。須心中曉然,指下明白。以形症脈,以脈究病。按指當有法,而指無大遽。病必有源,而病必詳推。然後察人之虛實,視時之寒燠,體之肥瘠,以至風土異宜。如西北之地,山廣土厚,其俗所食黍麥粱肉,故其稟差壯而多風痹之疾。東南之地,土薄水深,其俗所食粳稻魚蝦,故其稟受差弱而多脾胃之疾。

苟能察此用藥,則庶乎可以言醫矣。

白話文:

醫乃人之司命,不可妄意為之。須心中曉然,指下明白。

醫生掌管著人的性命,不可隨意亂來。必須心中清楚明白,手指操作也要精準。

以形症脈,以脈究病。按指當有法,而指無大遽。

要根據外觀、症狀和脈象來判斷病情,藉由脈象深入探究病因。按脈要有方法,不可急躁。

病必有源,而病必詳推。然後察人之虛實,視時之寒燠,體之肥瘠,以至風土異宜。

病一定有根源,必須仔細推敲。之後還要觀察病人的虛實、季節的寒暖、身體的肥瘦,以及風土的不同適宜性。

如西北之地,山廣土厚,其俗所食黍麥粱肉,故其稟差壯而多風痹之疾。東南之地,土薄水深,其俗所食粳稻魚蝦,故其稟受差弱而多脾胃之疾。

像西北地區,山高地厚,當地人常吃黍麥、粱肉,所以體格較為健壯,但容易患風痹之疾。東南地區,土地貧瘠,水深,當地人常吃粳稻、魚蝦,所以體格較為虛弱,容易患脾胃之疾。

苟能察此用藥,則庶乎可以言醫矣。

如果能夠根據這些因素來用藥,才能稱得上是醫生。

9. 附子單服有毒

吳球諸證辯云:處州地阜嵐氣濕熱,每行辛涼之藥多效。金華連境相隔百餘里,民俗有病動輒便施附子薑桂,以為常事。地之相近尚且不同,況南北之地相去千里者乎?余嘗聞台州村落愚民有病單服附子,是以患喉症死者多矣。陳無擇《三因論》有云:附子不宜單服,須佐以人參甘草生薑方可以制其毒。

經云:「六分分來一分寒」,故熱病多而寒病少也。醫者用薑桂烏附僣燥之藥,不審寒熱虛實,歲運遷移,猶如抱薪救火,為害滋甚,可不慎乎?

白話文:

吳球在《諸證辯》中說,處州地勢高聳,山嵐霧氣濃厚,濕熱氣候盛行,因此使用辛涼藥物治療的效果往往很好。金華與處州相隔百餘里,當地民眾生病時,動輒就使用附子、薑、桂等藥物,視為常事。即使地理位置相近,藥物使用也有如此大的差異,更何況南北相隔千里之地?我曾經聽說台州鄉村有愚昧的百姓,生病時只單獨服用附子,因此導致喉嚨疾病致死的人很多。陳無擇在《三因論》中也提到,附子不宜單獨服用,必須佐以人參、甘草、生薑等藥物來制其毒性。

古籍記載:「六分分來一分寒」,因此南方地區熱病多,而寒病少。有些醫生不辨寒熱虛實,也不顧及季節氣候的變化,就濫用薑、桂、烏頭、附子等燥熱藥物,如同抱著柴火去救火,反而更加有害,實在不可不慎!

10. 學貴知要

世醫治病不先理脾胃及養血安神,是不明標本之理也。凡人病脾虛發熱,痰氣壅塞,不審虛實寒熱,動輒牛黃清心丸一概施治,殊不知藥性稍涼,胃氣受傷,失其本矣。惟宜溫養其胃,使其飲食少進,而後攻其他疾,是之謂標本之理也。前輩有云:「學貴知要,不在貪多;用貴適時,不專泥古。」正此謂歟?

白話文:

古代醫學認為,治療疾病時,應該先調理脾胃、養血安神,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是因為脾胃是後天之本,血氣是生命之源,安神才能使人恢復正常生理機能。如果忽略了這些基礎,就如同沒有打好地基就蓋房子一樣,治病的效果必然不佳。

古人常說,治病不分虛實寒熱,一概用涼性的藥物,例如牛黃清心丸,雖然一時見效,但容易傷胃氣,反而損害了根本。正確的治療方法應該是溫養脾胃,讓病人飲食少進,以恢復胃氣,然後再針對其他疾病進行治療,這就是所謂的「標本之理」。

古人還說,「學習要注重精要,不要貪多;用藥要適時,不要死板地遵循古法。」這句話也說明了治病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才能達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