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醫說》~ 卷二 (1)
卷二 (1)
1. 盛啟東
盛御醫啟東:永樂中,東宮妃張氏十月經不通,眾醫以為胎而脹。一日,上謂曰:「東妃有病,往視之。」東宮以上命醫也,導之惟謹。既診出復曰:「使上病狀早若何,晚若何?」一如見妃。聞之曰:「朝廷有此醫者,不早令視我何也?」出而疏方,皆破血之劑。東宮視之大怒曰:「好御醫!早晚當誕皇孫,乃為此方何也?」遂不用。
數日,病益急。乃復診之曰:「再後三日,臣不敢用藥矣。」仍疏前方。乃鎖之禁中。家人惶怖,或曰死矣,或曰將籍沒家矣。既三日,紅棍前呼,賞賜盛甚。蓋妃服藥下血數斗,疾遂平矣。既而,上亦賜之曰:「非謝醫,乃壓驚也。」(王文恪公筆記)
白話文:
盛御醫治東宮妃張氏病
永樂年間,東宮妃張氏懷孕十月,卻遲遲不見經期,眾多醫生都認為是胎兒造成的腹脹。有一天,皇帝對人說:「東妃身體不適,去看看她。」東宮奉旨派人去請盛御醫,對他非常尊敬。盛御醫診斷完畢後,又問:「如果陛下早些讓臣診治,會如何?晚些診治,又會如何?」他就像是在詢問妃子的病況一樣。妃子聽了,便說:「朝廷有這樣的醫生,為何不早點讓我看看?」
盛御醫走出宮門後,開了藥方,裡面都是破血的藥劑。東宮看到藥方後大怒,說:「好御醫!我馬上就要誕下皇孫了,你開這種藥方是何道理?」就沒有服用。
過了幾天,妃子的病情越來越嚴重。盛御醫再次診斷,說:「再過三天,臣就不敢再用藥了。」並再次開了藥方。之後,東宮便將盛御醫鎖在禁中。家人非常害怕,有的說他死了,有的說他將要被抄家。
三天後,紅棍前來通報,賞賜盛御醫非常豐厚。原來妃子服用藥物後,流了幾斗的血,病症就消失了。之後,皇帝也賞賜了盛御醫,說:「這不是感謝醫術,而是壓驚。」(王文恪公筆記)
2. 孫景祥
長沙李文正公(東陽)自言三十九歲時患脾病,其症能食而不能化,因節不多食,漸節漸寡,幾至廢食,氣漸薾,形日就憊,醫咸謂瘵也,以藥補之,病愈劇,歲將暮,醫曰:「吾伎且窮矣!若春木旺則脾土必傷重。」吾父聞之甚憂,會有老醫孫景祥來視,曰:「及春而解。
」因怪問之。孫曰:「病在心火故得木而解,彼謂脾病者不揣其本故也。子得非有憂鬱之患乎?」曰:「嘻,是也!」蓋是時有喪妻亡弟,悲愴交集,積久成病,非惟醫不能識而自亦忘之矣!於是盡去舊藥,悉聽孫說,三日而一藥,藥不過四五劑,及春來瘥,因自嘆曰:「醫不能識病而欲拯人之危難矣哉!」又嘆曰:「世之徇名遺實,以軀命托之庸人之手,亦豈少矣哉!向不此醫之值而徒托諸所謂名醫,不當補而補,至於羸憊而莫知悟也。」因錄以自戒。
(麓堂文集)
白話文:
長沙李文正公(東陽)親口說,他三十九歲時患了脾病,症狀是能吃卻不能消化。於是他就節制飲食,逐漸減少食量,幾乎到了不食的地步。他的氣色越來越差,身體也日漸虛弱,醫生們都認為他是患了瘵病,便用藥物補益他,結果病情卻更加嚴重。到了年底,醫生說:「我的醫術已經窮盡了!如果春天木氣旺盛,脾土就會受到更大的損傷。」李公的父親聽到後非常憂心。這時,有一位老醫生孫景祥來為李公診治,說:「等到春天就會痊癒。」
李公感到奇怪,便問孫景祥原因。孫景祥說:「你的病是心火過旺,所以要用木氣來緩解。那些說你脾病的醫生,沒有真正了解病根。」孫景祥接著問:「你是不是有憂鬱煩悶的困擾?」李公驚訝地說:「正是如此!」原來當時李公喪妻亡弟,悲傷至極,積鬱日久,導致了疾病。不只是醫生沒有識破,連他自己都忘了這件事。於是李公就停止服用舊藥,完全按照孫景祥的指示,每三日服用一次藥,藥物也不過四五劑。等到春天到來,李公的病就好了。
李公不禁感慨:「醫生不能識別病因,卻想要救治人的危難,真是難啊!」他又嘆道:「世人追求名聲,卻忽略了實質,把性命交託給庸醫的手中,這樣的人還少嗎?如果當時沒有遇到這位醫生,而只是依靠那些所謂的名醫,他們不應該補卻補,結果讓我變得虛弱不堪,卻無人知曉。」李公將此事記載下來,以此自勉。
3. 盛文紀
盛文紀以醫名,吳中有謝訓導病頭疼發熱惡寒,初作外感治,或以風治,見熱則退熱,痛則止疼,或又以氣虛治,由是病轉劇,人事不省,飲食已絕,家人意其必死。謝曰:「吾病惟盛文紀不曾視脈。」命其子延至盛,乃診視曰:「君幾誤死,法當先去其滯。」遂用二陳湯加大黃六七錢,令守者曰:「急煎俾服,至夜分左眼若動,肝氣乃舒,大泄則有可生之機矣。
」至夜半時,覺腹中有聲,左眼果開,遺穢物鬥許,中有堅硬如卵之狀,以竹刀剖視之,即痰裹麵食也。既而氣舒結散,津液流通,即索食矣。眾醫問故,盛曰:「謝君北人也,久居於吳,飲酒食麵皆能助濕,濕能傷脾,脾土一虧,百病交作。有是病服是藥,更何疑焉。」眾醫咸服。
白話文:
盛文紀以精湛的醫術聞名,吳郡中有一位名叫謝先生的教導員,患了頭痛發熱惡寒的病症。起初,醫生們診斷為外感,或以風寒治療,見病人發熱則退熱,頭痛則止痛,有的醫生又診斷為氣虛,用補氣之藥治療。結果病症反而加劇,謝先生昏迷不醒,不思飲食,家人以為他必死無疑。
謝先生卻說:「我的病只有盛文紀大夫還沒看過。」於是命兒子去請盛文紀前來診治。盛文紀診視後說:「您差點就沒救了,應該先去除體內的積滯。」於是開了二陳湯加重劑大黃六七錢的藥方,並交代家人:「趕緊煎好藥讓病人服用,到夜裡如果左眼能動,就說明肝氣開始舒展,如果能大泄,那就還有生還的希望。」
到了夜半時分,謝先生腹部有響聲,左眼果然睜開,並排出大量穢物,其中還夾雜著堅硬如卵的東西,用竹刀剖開一看,原來是痰裹著麵食。之後,謝先生氣順結散,津液流通,便要求吃東西了。
其他醫生紛紛詢問病因,盛文紀解釋說:「謝先生是北方人,長久居住在吳郡,飲食習慣偏向於酒肉麵食,這些食物容易助濕,濕氣傷脾,脾土一虛,百病就會接踵而至。謝先生患有此病,服用此藥方,有什麼好懷疑的呢?」其他醫生都佩服盛文紀的精湛醫術。
4. 劉宗序
葑門仰同知(璇)喜看方書,凡遇家人有病,輒自料理。其姊六月間勞倦中暑,自用六和湯、香薷飲之類,反加虛火上升,面赤身熱。後邀劉宗序診視,六脈疾數,三部豁大而無力。劉曰:此病先因中氣不足,內傷瓜果生物,致內虛發熱,非六和香薷所能治療。況夏月伏陰在內,重寒相合,此為陰盛隔陽之症。
急用補中益氣湯,加附子三錢,煨乾姜一錢,同煎,置冰中浸冷服之。其夜得熟寐,至天明微汗而愈。仰拜謝曰:伏陰之說已領教矣,但不解以藥冰之何也?劉曰:此即內經「熱因寒用寒,因熱用之」之義,何難之有?仰大嘆服。
白話文:
葑門仰同知(璇)是個喜歡看醫書的人,每當家中有人生病,他便自告奮勇地親自照料。六月間,他姐姐因勞累過度中暑,仰同知便自行使用六和湯、香薷飲等方劑治療,結果反倒導致虛火上升,面紅身熱。後來他邀請劉宗序前來診視,劉宗序把脈後發現脈象急數,三部豁大無力。劉宗序說:「此病起因是中氣不足,加上食用瓜果生冷之物,導致內虛發熱,六和湯和香薷飲並不能治療。而且夏月伏陰在內,再加上寒涼之氣,這是陰盛隔陽的症狀。」
劉宗序開了補中益氣湯,並加附子三錢、煨乾姜一錢,一同煎煮,再放入冰水中浸泡冷卻後服用。當晚,仰同知的姐姐便睡得很沉,到了第二天早上,微微出汗後病就好了。仰同知感激地向劉宗序拜謝說:「伏陰的說法我已經明白了,但我還是不明白為何要用冰水浸泡藥物?」劉宗序回答道:「這就是《內經》中所說的『熱因寒用寒,因熱用之』的道理,有什麼難以理解的呢?」仰同知聽後深感佩服,並對劉宗序的醫術大為嘆服。
5. 史載之
宋蔡元長苦大便秘,國醫用藥俱不能通利,蓋元長不肯服大黃故也。時史載之,未知名,往謁之,閽者齟齬,久之乃得見。既而診脈,史欲出奇,曰:「請求二十文錢。」元長問何為?曰:「欲市紫菀耳。」史遂以紫菀末之而進,須臾大便遂通。元長驚異,詢其故曰:「大腸肺之傳送,今之秘結無他,以肺氣濁耳。
紫菀能清肺氣,是以通也。」自此醫名大著,元長深敬服之。(施彥執比窗灸輠)
白話文:
宋朝的蔡元長,長期飽受便秘之苦,許多名醫都用藥治療,但始終無法通便。原因是蔡元長不願意服用大黃。當時史載著此事,卻不知道這位名醫是誰,因此前去拜訪他。守門人態度不佳,等了好久才得以見面。這位名醫診脈之後,想出奇招,說道:「請給我二十文錢。」蔡元長問他為何要錢,名醫回答:「我要去買紫菀。」於是,名醫就用紫菀研磨成粉末,讓蔡元長服用。不久之後,蔡元長就順利排便了。蔡元長感到驚訝,詢問原因。名醫說:「大腸和肺是相互傳送的,現在便秘的原因,並非其他,而是肺氣濁滯。紫菀能清肺氣,所以就能通便。」從此,這位名醫的名聲大噪,蔡元長也對他敬佩不已。
6. 王時勉
常熟徐氏病中氣不足,延王時勉治。脈曰:此症宜補劑,當用參耆,譬如築基造基,不可以時日計其成緒,須服藥百裹乃可望愈。一至於十,病不少減,更謀一醫,病勢增劇,復請於王。王脈之曰:爾信道不焉?又更別藥,以致增劇。徐莫諱,乃曰:曾服利氣之劑。王曰:必如吾言則生,否則非吾所能也。
從之,果及期而愈。余嘗見格致餘論,載浦江鄭君仲夏患痢,丹溪煎人參膏與服,至五斤而痢止,十斤而病安。今人輕身重財,不顧體之強弱,病之淺深,亟於求效。況謀利嗜賄之徒,動輒便施剛峻劫劑,至於輕病變重,重病至危,往往有之。古人有言曰:不死於病而死於醫,可不慎歟?
白話文:
常熟徐氏在病中氣虛體弱,延王當時勉勵他治療。王診脈後說:「此病症需要補氣,應當服用人參和黃芪,就像建造房屋打地基一樣,不能急於求成,需要服用藥物百劑才能期待痊癒。服用了一至十劑,病情並沒有明顯改善,徐氏又去尋找另一位醫生,結果病情反而加重,於是再次請教延王。王診脈後問他:「你是否相信我的醫術?你又去服用其他藥物,反而導致病情加重。徐氏不得不坦誠地說:「我曾經服用過一些利氣的藥物。」王說:「你必須按照我的方法治療才能活命,否則我無能為力。」
徐氏聽從了延王的建議,果然在預期時間內痊癒。我曾經看到格致餘論這本書,其中記載浦江鄭君在仲夏患痢疾,丹溪先生給他煎服人參膏,服用五斤後痢疾停止,十斤後身體恢復健康。如今人們輕視身體健康而重視金錢,不顧自身的體質強弱和病情的輕重,急於求效。更何況那些謀利貪財的醫生,往往輕易就使用猛烈、強烈的藥物,導致輕病變重,重病危殆,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古人有句話說:「不死於病而死於醫」,我們真的應該謹慎啊!
7. 張養正
元杜清碧學道武夷,至婺源病腦疽,自治不愈,朱丹溪往視之曰:「何不服防風通聖散?」清碧曰:「已服數四矣。」丹溪曰:「蓋以酒製之。」清碧乃悟,服不盡劑而愈。自此心服丹溪。弘治乙丑歲,吾蘇儒學聞教諭恭遘羸疾,吳醫治之,率用三白湯,無奇效。一日謁張養正求治,亦用三白湯。
家人曰:「前醫用之多矣。」養正正色曰:「子勿嘵嘵,吾用湯使不同。」遂投熟附二三片,煎俾服之,即瘥。
白話文:
元朝時期,杜清碧在武夷山學習道術,後來到了婺源,卻患上了腦疽,自己治療卻不見效。朱丹溪前去探望,問道:「為何不服用防風通聖散?」清碧回答:「已經服用過好幾次了。」丹溪說:「你應該用酒來調製它。」清碧這才恍然大悟,服用未滿一劑就痊癒了。從此對丹溪心服口服。
弘治乙丑年,蘇州儒學的教諭恭先生染上重病,吳姓醫生治療他,一直使用三白湯,卻不見奇效。有一天,恭先生去拜訪張養正求醫,張養正也開了三白湯。
恭先生的家人說:「前一位醫生已經用過很多次了。」張養正正色道:「你不要這樣說,我用這個湯藥的方法不一樣。」於是他在藥方中加了熟附片兩三片,煎好讓恭先生服下,就立刻病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