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醫說》~ 卷二 (2)
卷二 (2)
1. 黃師文
宋人施彥執北窗灸輠載黃師文治一婦人,臥病垂三年,狀若勞瘵,名醫皆以虛損治不瘥。師文往視之曰:「此病食陰物時或遭大驚也。」問之,其婦方自省悟曰:「曩者食水團時,忽人報其夫墜水,由此一驚,病延至今不能愈。」師文以青木香丸兼以利藥一帖與之,須臾下一塊,抉之乃痰包一水團耳。
蓋當時被驚,怏怏在下而不覺也。其後安康無恙。近時小兒醫陳日新,形體尫羸,常日病熱,至暮尤甚。醫以陰虛治,或以勞瘵治,荏苒半載,病勢轉危。日新謂其父曰:「欲得大黃通利大腸,為之一快,雖死無憾。」其父齟齬久之,姑從其請,遂以導痰湯入硝黃劑煎服。自辰至申下結糞一塊,如核桃許。
抉開視之,乃上元看燈時所食粉餌也。因痰裹在外,不能消化,由是致熱日漸銷鑠。耳向使日新不自知,藥性則久為泉下人矣。誰謂劉張之法無補於世哉?
白話文:
宋朝人施彥執在北窗用艾灸治療病人,載著黃師文的治療記錄,記載著黃師文治好一位婦人的故事。這位婦人臥病三年,病狀像勞瘵,許多名醫都認為她是虛損,用藥治療卻沒有好轉。黃師文去看診後說:「這個病是因為病人吃了一些陰寒的食物,又碰巧受到驚嚇。」詢問後,婦人自己也恍然大悟:「以前我吃水團的時候,突然有人來報信說我丈夫掉到水裡,我受到驚嚇,從那以後就一直生病,現在都還沒好。」黃師文用青木香丸和利尿藥給婦人服用,不久後,婦人排出一塊東西,打開一看,原來是一團被痰包著的水團。
原來婦人當時被嚇到,痰氣停留在體內,她自己卻沒有察覺。後來婦人恢復健康,沒有再發病。最近有個小兒科醫生陳日新,身體虛弱,每天都發燒,到晚上病情更加嚴重。醫生認為他是陰虛,或認為是勞瘵,治療了半年,病情反而更加危險。陳日新對他父親說:「我想吃大黃通通大腸,即使死了也無憾。」他父親猶豫很久,最後還是答應了他的請求,用導痰湯加入硝黃劑煎給他喝。從早上辰時到下午申時,陳日新排出一塊結糞,大小像核桃一樣。
打開糞便一看,原來是他在上元節看燈時吃下的粉餌,因為被痰包裹在外面,無法消化,所以導致他發燒,病情越來越嚴重。如果陳日新自己不知道原因,繼續吃藥,恐怕早就變成泉下之人了。難道劉張兩位醫生的治療方法對世人毫無用處嗎?
2. 蔣仲賓
蔣仲賓,江陰人,精於醫。後來吳中人未知其奇。有老兵行泣道上,問之曰:「吾子為鬼魅所憑,醫莫能治,今垂絕矣。」仲賓往視之,其子方裸體,瞠目大詬,且歐人人,不可近。仲賓即令其家取大蚯蚓數十條,搗爛投水中,去泥以水遙示病者。病者見水遽起,持飲未盡,帖然安臥,更與藥瀉之而愈。由是名著吳下。(王止仲《半軒文集》)
白話文:
蔣仲賓,江陰人,醫術精湛。後來吳地的人並不知道他的奇才。有一位老兵在路上哭泣,問蔣仲賓說:「我的兒子被鬼魅附身,醫生都無法醫治,現在快要死了。」仲賓前去查看,他兒子正赤身裸體,瞪大眼睛狂罵,並且毆打任何人,無法靠近。仲賓便叫他家人取來數十條大蚯蚓,搗爛扔進水裡,把泥土去除後,用這水遠遠地展示給病人看。病人看到水,立刻起身,喝了還沒喝完,就安然躺下,仲賓再給他服藥瀉去病氣,病就好了。從此蔣仲賓的名聲在吳地傳播開來。(王止仲《半軒文集》)
3. 王光庵
金華戴原禮學於朱彥修,既盡其術,來吳中為木客。吳人以病謁者,每制一方,率銀若干耳。仲光時為儒,未知醫也,慕而謁焉,因咨學醫之道。原禮曰:「熟讀素問耳。」仲光歸而習之三年。原禮復來見仲光,談論大駭,以為不如,恐壞其技。於是登堂拜母,以定交。時仲光雖得紙上語,未能用藥。
原禮有彥修醫案十卷,秘不肯授仲光。仲光私窺之,知其藏處,俟其出也,徑取之歸。原禮還而失醫案,悔甚,嘆曰:「惜哉吾不能終為此惠也。」於是仲光之醫名吳下。(楊南峰、蘇談)
白話文:
金華的戴原禮向朱彥修學習醫術,精通醫術後,來到吳地做起了醫生。吳地的人們生病了,都來找他看病。戴原禮每次開藥方,只收取少量的銀子。當時的仲光是一位儒生,並不懂醫術,但他非常仰慕戴原禮的醫術,便前去拜訪,向戴原禮請教學醫之道。戴原禮說:「多讀《素問》就行了。」仲光回家後,花了三年時間研讀《素問》。
戴原禮再次來到吳地,與仲光談論醫學,發現仲光雖然讀了《素問》,卻沒有真正掌握醫術,擔心會影響他的醫術水平,因此感到非常擔憂。於是,仲光登堂拜見戴原禮的母親,以表示對戴原禮的尊重和認可,兩人正式結為朋友。當時,仲光雖然已經讀透了醫書,但還不會用藥。
戴原禮收藏著朱彥修的醫案十卷,一直秘而不宣,不願意傳授給仲光。仲光暗中觀察,知道了醫案的藏處,趁戴原禮外出時,偷偷取走了醫案。戴原禮回來後,發現醫案不見了,非常後悔,嘆息道:「可惜我不能完全幫助他啊!」於是,仲光憑藉著醫術,在吳地聲名大噪。
(楊南峰、蘇談)
4. 蔣用文
淮南蔣用文,儒而醫,老益精練,由戴原禮薦入為御醫,永樂中升院判,極蒙寵異,仁宗特加院使,賜諡恭毅;國朝太醫院官賜諡,唯公一人而已。吾鄉沈以潛,宣德間徵人為醫士,未甚知名,會院判蔣用文病,上遣中使問之曰:「卿既死,誰可代者?」用文書以潛名進,即擢為御醫,進對稱旨;上謂用文能知人,以潛為不負所舉矣。觀此則知前輩忠厚之風,互相推薦,有如是夫。
白話文:
淮南的蔣用文,是一位儒雅的醫生,年紀越大醫術越精湛。他受到戴原禮的推薦,被任命為御醫。永樂年間,他升任太醫院院判,深受皇帝寵愛。仁宗皇帝更特地加封他為院使,並賜諡號「恭毅」。在明朝太醫院中,只有蔣用文一人獲得皇帝賜諡。
我們的鄉人沈以潛,宣德年間被徵召入太醫院擔任醫士,當時還沒有什麼名氣。恰逢院判蔣用文生病,皇帝派中使前去詢問:「蔣院判如果去世了,誰可以代替他?」蔣用文便將沈以潛的名字推薦給皇帝。皇帝馬上任命沈以潛為御醫,沈以潛在與皇帝的對話中也表現得十分得體,皇帝非常滿意。皇帝稱讚蔣用文能識別人才,沈以潛也沒有辜負蔣用文的推薦。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前輩們忠厚仁義的風範,互相推薦人才,實在令人敬佩。
5. 張彥明
曾德顯云:人有恆心,踐履端謹,始可與言醫道矣。凡有請召,不以晝夜、寒暑、遠近、親疏、富貴、貧賤,聞命即赴,視彼之疾,舉切吾身,藥必用真財,無過望,推誠拯救,勿憚其勞,冥冥之中,自有神佑。如臨安張彥明為醫,未嘗計利,應有求藥,期於必效,一日城中火災,周圍爇盡,煙焰中獨存其居,厥後子孫榮顯,以此見天道好還信不誣矣。(《活幼心書》)
白話文:
曾德顯說:人要具有恆心,行為端正謹慎,才能開始談論醫道。凡是有病人求診,不論是白天黑夜、寒暑、遠近、親疏、富貴貧賤,只要接到請求就立刻前往,視病如己,認真診斷。用藥務必真材實料,不貪圖利益,真心誠意地救治病人,不畏勞苦。冥冥之中,自有神明保佑。
就如同臨安的張彥明,他從不計較利潤,只要有人求醫,他必定竭盡全力,誓要醫治好病人。有一天城中發生火災,周圍都被燒毀,只有他的住處獨存,毫髮無損。後來他的子孫都十分顯貴。由此可見,天道酬勤,誠信不欺,是永遠不會錯的。
6. 錢朱謙德
昔錢乙在宋神宗時,治皇子儀國公病瘛瘲,國醫莫能治,乙進黃土湯,遂愈。神宗問曰:「黃土湯何以愈斯疾?」乙對曰:「以土勝水木,得其平則風自止。且諸醫所治垂愈已,小臣適當其愈耳。」神宗悅其對,嘗賚甚厚。余近見丹溪先生誨子十說,其一云:「同道中切宜謙和,不可傲慢於人。
年尊者恭敬之,有學者師事之。倘有醫類,但當義讓,不可攘奪,致怨招謗。經云:『禮之用和為貴。』噫!觀二公之謙德,足以為後學之楷範。」
白話文:
昔日,錢乙在宋神宗時期,替皇子儀國公治療瘛瘲之症,當時的國醫都束手無策。錢乙使用了黃土湯,皇子便痊癒了。宋神宗問道:「黃土湯為何能治好這種病?」錢乙回答:「以土勝水木,取得平衡,風邪自然消止。而且諸位醫生都已將病情治療到快要痊癒的地步,我剛好適時幫助他痊癒而已。」宋神宗對他的回答感到滿意,多次賞賜厚禮。
我最近讀到丹溪先生的「誨子十說」,其中一條說道:「同道中人要互相謙虛和睦,不可驕傲自大。對年長者要恭敬,對有學問者要虛心求教。如果碰到同行的醫生,應該禮讓,不可搶奪病人,以免招致怨恨和誹謗。經書上說:『禮之用和為貴。』」啊!看看這兩位前輩的謙虛美德,足以成為後輩學習的典範。
7. 王李義讓
李某文,江人,醫名甚著,家業饒裕。崇仁縣有富民病篤,邀李醫治之,約病愈當以錢五百千為謝。李療拯旬日不瘥,李告歸病家,以其不效,聊贈二百千酬之而去。復延臨川王醫。李詢王所之,以富民之疾委曲相告。王曰:「君既不能治,吾亦徒往耳。」李曰:「不然,吾得其脈甚精,處藥甚當。
奈何主人病不愈者,蓋吾之運蹇,不勝享其錢物耳。餘藥尚在,吾往視之,其疾必愈。」王素敬李,診脈用藥一如其說,惟易湯使而已。越三日,富人病痊,閤家大喜,酬以五千緡。王歸郡,即往詣李,以所得分贈其半。李堅辭不受,乃曰:「愈病得酬物,君之功也,於吾何有?」二人相讓逾時,人咸歎服。
籲與世之毀謗同道,妒賢嫉能者有間矣。(擇從錄)
白話文:
江蘇人李某文,醫術精湛,名聲遠播,家境殷實。崇仁縣一位富人病重,邀請李醫生前去治療,並承諾病癒後以五百千錢作為酬謝。李醫生治療十天,病情卻不見好轉,便告別富人家,因為無功而只收了二百千錢便離開。富人又請來了臨川王的醫生。李醫生向臨川王醫生詢問情況,詳細說明了富人的病情。王醫生說:「既然你治不好,我去了也是白費工夫。」李醫生說:「不,我已經精準地把脈,用藥也非常恰當。病人病情沒有好轉,是因為我的運氣不佳,不能享用這筆財物。剩下的藥還在,我去看看,病一定會好。」王醫生素來敬佩李醫生,按照李醫生的說法診脈用藥,只改了一下煎藥方法。三天後,富人病癒,全家歡喜,酬謝了王醫生五千錢。王醫生回到郡城,便去拜訪李醫生,將所得的酬金分給李醫生一半。李醫生堅決推辭,說:「治好病得到酬金,這是你的功勞,跟我有什麼關係?」兩人互相推讓良久,眾人都對他們佩服不已。唉!與世俗中誹謗同道,嫉妒賢能的人相比,真是相去甚遠啊!
8. 張陳二醫
吾鄉張御醫致和,為人治疾,有召即往,往往則必為之盡力。一日,有老媼拜於途泣而告曰:「妾有子病,瀕於死,貧無藥,資公能恤之乎?」致和忻然往視其脈,授以藥,又封裹數服,囑之曰:「旬日後啟之。」及愈後啟其封,乃楮帛也。媼往問之,致和曰:「若子之疾,積憂所致耳。
今雖愈,安知不以貧苦而復作也?吾為此計,欲慰爾子之心,俾爾衰年有所倚賴耳。」母子感泣拜謝而去。近時陳聘夫徵先君至友也,博通諸家醫書,融會精徹,處方製劑,率與眾異。每應人之求,不擇貧富。嘗有一婦人產後得奇疾,邀陳療治,願以首飾三十金致謝。陳許諾。
及病瘥,其夫置酒攜所約之物至陳曰:「前所以相諾者,欲取信於君之夫婦也。首飾乃婦人所愛,吾安忍取之邪?」固隙之而去。噫!世之乘危射利之徒,聞二公之行,其顙得無有泚乎?
白話文:
我的鄉里張御醫,名叫致和,醫術精湛,有人生病請他,他一定馬上前往,而且總是盡心竭力地醫治。有一天,一位老婦人跪在路上哭泣著向他訴說:「我兒子病得很重,快要死了,我們家很窮,沒有錢買藥,請問您能救救他嗎?」致和非常樂意地去查看老婦人的兒子,把脈後開了藥方,還包好幾副藥,囑咐老婦人說:「十天后才能打開藥包。」
兒子病好後,老婦人打開藥包,發現裡面裝的都是紙。老婦人跑去詢問致和,致和說:「你兒子的病,是積鬱太久造成的。現在雖然好了,但是誰知道他會不會因為貧窮而再次病倒?我這麼做,是想安慰你兒子的心,讓你在晚年有所依靠。」母子倆感動地哭著感謝致和,然後離開了。
近來,陳聘夫,是我父親生前的至交,他博覽群書,精通各家醫術,對藥方和藥物的配製,都有獨特的見解。每當有人求醫,他從不挑選貧富。曾經有位婦人在生產後得了怪病,邀請陳聘夫前來醫治,並願意用三十金的首飾表示感謝。陳聘夫答應了。
病人病好後,她的丈夫備好酒席,帶著當初約好的首飾來感謝陳聘夫,說:「我當時答應用首飾感謝您,是希望您能對我們夫婦有信心。首飾是婦人的最愛,我怎麼忍心拿走呢?」堅決地拒絕了首飾,離開了。唉!世上有許多趁火打劫、見利忘義的人,聽到張御醫和陳聘夫的善行,他們的良心難道不會不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