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醫說》~ 敘
敘
1. 敘
齊梁之人有言曰:不明醫術者,不得稱為孝子。此過論也。宋儒謂治病委之庸醫,比之不慈不孝。事親者,不可不知醫。斯言旨哉!昔之名醫若甄權、許智藏、李明之、朱彥修,咸以母病習醫,研精覃思,遂究奧妙。蓋君子之存心,無所不用其至也。弁雖不敏,癖於論醫。或聞師友講談之餘,或披閱諸史百家之文,凡有會於心者,輒手抄以備遺忘。
積久成䘌劙為十卷,名曰續醫說。云:匪敢與古人頡頑,將來好事者共之。
壬午七月望日敘
白話文:
古時候有人說,不懂醫術的人,就不能算孝子,這種說法太過分了。宋朝的儒學家認為,把病人交給庸醫,就像不慈不孝一樣。孝敬父母的人,應該懂得一些醫術。這句話真是很有道理!過去的名醫像甄權、許智藏、李明之、朱彥修,都是因為母親生病才開始學習醫術,他們勤奮鑽研,最終掌握了醫術的精髓。這是因為君子做事,總是竭盡全力。我雖然才疏學淺,卻對醫術情有獨鍾。我常聽師友講醫術,也讀遍了各種醫學典籍,凡是理解到的醫學知識,都會馬上抄下來,以免忘記。
我整理了多年,寫成十卷醫學著作,取名為《續醫說》。我不敢跟古人爭高下,只希望能幫助後世有心人。
壬午年七月十五日
太史公作史記傳淳于公,備書其所奏治病死生驗者,主名病狀診候方藥具悉不遺。夫史必關天下之故,而書紀傳所略者亦眾矣。而何獨詳於一藝焉?嗟乎!人之所病病疾多,醫之所病病道少。苟有明效大驗,章章若是,而可不大而傳之乎?蓋將以析同異極變化,決嫌疑,定可治,求合先聖之道,以立度量於萬世。軒岐尹鵲之空言,由是不誣。
其所開豈小小哉?余友俞子容氏,好數,喜書其身所取效者,無慮數十。既皆表而籍之,乃益取近世名人文集雜紀,有裨於醫者,及耳目所睹,記得失論而附焉,名曰《續醫說》,來求余為序。余以自漢以遠,良工數人,代有作者。論針砭則祖素難言,本草則宗湯液,說脈法則推叔和,述方論則稱仲景。
塗轍雖殊要,皆有利於物。然學者視為術數小道,致遠恐泥縉紳先生不道焉。而倉公獨賴史遷之文,至今交於學士大夫之口。是知為術雖精,取效雖多,診籍雖詳,非文無以傳也。今子容所纂,其大者既有以拾四子之遺,探三聖之奧,析同異極變化,決嫌疑,定可治,而尤不專專於一方一論之微,每於先正鉅偽之言有取焉。可以知其志之所尚矣。
視夫醫案脈旨歌括圖說之流,果何如哉?其傳蓋可必矣。
嘉靖丁酉春三月既望
賜進士出身承德即禮部儀制清臾司主事管理制敕長洌陸師道書
白話文:
太史公在《史記》中記載淳于公的事蹟,詳細記錄了他所奏報的治病、生死驗證等事,包括主治醫師姓名、病狀、診斷、處方、藥物等,無一遺漏。
史書應該記載天下大事,而《史記》紀傳中記載的內容也很多,為什麼偏偏對醫術這麼詳盡呢?這是因為人們生病的病症很多,而醫學的病理卻很少。如果能找到有效的大驗證,並且像這樣詳細記錄下來,難道不應該廣泛傳播嗎?目的就是要分析相同與不同的病症,探究病理的極限與變化,解決疑難雜症,確定治療方法,並且符合先聖的醫學之道,為後世建立準則。軒轅、岐伯、尹氏、扁鵲的醫學理論,就不會被誤解了。
俞子容先生喜愛研究醫術,喜歡記錄自己診治有效的病例,大約有幾十個。他把這些病例整理成冊,並且收集近世名人的醫學著作、雜記,以及自己親眼所見、耳聞的醫學知識,總結經驗教训,並附在書中,取名為《續醫說》,請我為他寫序。
從漢朝至今,醫術高超的醫生不少,每個時代都有醫學著作問世。論針灸,以祖師黃帝和素問為尊;論本草,以湯液為宗;論脈象,以王叔和為推崇;論方劑,以張仲景為稱道。
雖然各自的學說不同,但都對醫術有所貢獻。然而,學者們卻把醫術看成是小道,認為太過於實際,恐懼被文人學士看不起。而倉公(淳于公)卻依靠史遷的文筆,他的醫學思想至今還被士大夫們津津樂道。由此可知,醫術雖然精妙,治療效果再好,醫案記錄再詳細,沒有文字也無法流傳。
子容所撰寫的《續醫說》,不僅繼承了前四位醫學家的遺產,探究了三位聖人的醫學奧秘,分析了相同與不同的病症,探究了病理的極限與變化,解決疑難雜症,確定治療方法,而且不局限於某一方藥或某一種醫學理論,在先賢的真偽之言中都有所借鑑。可以看出他的志向所在。
與那些醫案、脈象、醫學精要、歌訣、圖說相比,這本書的價值實在不可同日而語。其傳承價值無疑是確定的。
嘉靖丁酉年春季,三月十六日
賜進士出身,承德即禮部儀制清臾司主事,管理制敕長洌陸師道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