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醫說》~ 卷八 (1)
卷八 (1)
1. 濁本脾胃
小便白濁方雖多而效者甚少,由治之不得其本也。夫小便水類也,靜則清,撓則濁。今之醫防其撓者,必養其心,求其靜者,必安其腎。殊不知五行之常,水無土則不制不蓄,其本在脾胃,其標在膀胱。脾胃土也,撓之必動,烏得不濁?今夫撓脾胃者,莫不因飲食生冷肥甜油膩所傷。
理脾胃者,莫不先去傷滯,後調其飢飽,是固然也。孩提之童僧尼之輩,治各不同,未可以是專其說。蓋撓其動者,乃所以撓其神也。五臟有七神,惟脾以意以智為神。事之不如意者,撓其意;謀慮之關乎智者,撓其智。意智俱傷,水源之撓其源,不清其流必不清矣。故經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
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稟化乃為溲矣。」則知小便白濁,其源在脾胃,其標在膀胱。若濁而沉腐者,為精敗;而浮脂為腎虛。法宜補腎。昔有人患白濁,服玄兔丹不愈,後服附子八味丸即瘳。醫者不可不知。
白話文:
治療小便白濁的方法很多,但真正有效的卻很少,原因在於治療沒有抓住根本。小便就像水一樣,靜止時就清澈,攪動時就混濁。現在的醫生為了防止小便混濁,就一定要養心,讓心靜下來;為了讓小便清澈,就一定要安腎。但他們不知道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水沒有土來克制和收藏,根本就在脾胃,表現在膀胱。脾胃屬土,攪動它必然會產生濁物,怎麼可能不混濁呢?現在那些攪動脾胃的人,大多都是因為飲食生冷肥甘油膩而受傷。
調理脾胃,當然要先去除積滯,然後再調和飢飽,這是沒錯的。但小孩子、和尚和尼姑的治療方法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論。攪動脾胃,其實就是攪動人的精神。五臟各有七神,而脾以意和智為神。事情不如意,就會攪動意;思考問題需要智慧,就會攪動智。意和智受損,水源受到影響,水流自然不會清澈。所以經書上說:「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於膀胱,稟化乃為溲矣。」由此可見,小便白濁的根源在脾胃,表現在膀胱。如果混濁且沉澱腐敗,說明精氣敗壞;如果浮有油脂,說明腎虛。治療方法應該補腎。以前有個人患了白濁,服用玄兔丹不見效,後來服用附子八味丸就痊癒了。醫生們不可不知。
2. 酒蒸黃連丸
南安太守松江張汝弼,曾患滑疾,白濁,久服補腎藥皆弗克效。一日遇一道人,俾服酒蒸黃連丸,其疾頓瘳。其法以宣黃連一斤,去須,煮酒浸一宿,置甑上累蒸至黑,取出曝乾為細末,蜜丸桐子大,日午臨臥酒吞三十丸。臟毒下血者亦治。
白話文:
南安太守松江的張汝弼,曾經患上滑疾,伴隨白濁症狀,長期服用補腎藥物都無效。有一天,他遇到一位道士,道士給他服用了酒蒸黃連丸,他的病症立刻痊癒了。
這個方法是將一斤黃連去除鬚根,用酒浸泡一夜,然後放到蒸籠裡反覆蒸煮直到變黑,取出曬乾研磨成細末,再用蜂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天中午和睡前各服用三十粒,用酒送服。這個方法也能治療臟腑積毒導致出血的症狀。
3. 冬瓜治淋
遊宦紀聞云:程沙隨苦血淋之疾,百藥無效。偶閱本草,因見白冬瓜治五淋,於是日煮食之,至七日而愈。按日用本草云:冬瓜性走而急,久病及陰虛之人忌食之。霜降後方可食,不然令人成番胃病。肥人食之令人瘦,今人往往指以為補,非也。瓜子曝乾為末,治白濁、白帶,單用多服酒下為良。
白話文:
古書記載,名叫程沙的人患了血尿症,各種藥物都無效。他偶然翻閱藥典,看到白冬瓜可以治療五淋,便每天煮食冬瓜,七天後病就好了。但根據藥典記載,冬瓜性寒,久病傷陰的人不宜食用。霜降後才適合食用,否則容易引起胃病。冬瓜能減肥,現代人常誤以為是補品,其實不然。冬瓜子曬乾磨成粉,可以治療白濁、白帶,單獨服用,多喝點酒送服效果最佳。
4. 精滑引氣
木瀆吳姓者病精滑百藥勿療,或授以一術,但以脅腹縮,尾閭閉,光瞑目,頭若石壓之狀,即引氣自背後直入泥丸,而後咽歸丹田,不計遍數,行住坐臥皆為之,仍教服保真丸,行之半年,顏色悅澤,病不復作。此術亦可療頭風。(席上輔談)
白話文:
在木瀆住著一位姓吳的人,他患有精滑的病症,各種藥物都無法治癒。後來有人教他一個方法,只要按照以下步驟進行,就能改善病情:
- 收縮脅腹,閉合尾閭,雙眼微閉,頭部感覺像被石頭壓住一樣。
- 從背後引導氣息直達泥丸宮,然後再將氣息咽入丹田。
- 無論行走、站立、坐臥,都要持續進行上述步驟,不需計算次數。
- 同時服用保真丸。
堅持這樣做半年後,患者的面色紅潤光澤,病症也不再復發。這個方法也同樣可以治療頭痛。
(此方法來自席間的閒談)
5. 早枯零
牛順頭草,一名早枯零,生西山黃堰嶺諸處,收之作䩾,可治夢遣之症,屢試神效。(《東原畊余錄》)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藥的文字是說:「牛順頭草」又名「早枯零」,主要生長在西部山區的黃堰嶺等地。如果收集這種植物並製成藥丸,可以治療夢遺等病症。多次實踐後發現有神奇的效果。這個方法記載於《東原畝餘錄》一書中。
6. 脫陽遺精
永樂戊子夏,郁文質遘遺精之疾,形體羸弱,兼以痰喘交作,日夕不能休息,遍召他醫治之,轉劇。後迎盛啟東視之曰:「此陽脫也,急治則生,緩之則死,非大料重劑則不能瘳。」於是用附子、天雄佐以參苓、白朮,日加數服,夜則減半。自秋及冬所服附子約百餘隻,余藥不計,厥疾乃瘥。(盛氏家乘)
白話文:
永樂年間戊子年夏天,郁文質罹患遺精之疾,身體虛弱,並伴隨痰喘交作,日夜不得安寧。他遍訪其他醫生治療,病情卻更加嚴重。後來請來了盛啟東診治,盛啟東說:「這是陽氣虛脫之症,急需治療才能保命,延誤治療就會危及生命。必須用猛烈藥力重劑才能治癒。」於是便用附子、天雄佐以人參、茯苓、白朮,每天服用數次,晚上則減半。從秋天到冬天,郁文質大約服用了一百多隻附子,其他藥物更是不計其數,最終才得以痊癒。(出自《盛氏家乘》)
7. 血症分寒熱
諸血之症,醫者便認為熱而以苦寒攻之,至死不悟,殊不知苦瀉土,土脾胃也,脾胃一身之本。今火既為病而瀉其土,火固未嘗除而土先巳病矣。土病則胃虛,胃虛則營氣不能滋榮,百脈元氣不循天度,氣隨陰化而無聲,肌寒至此則難治矣。按褚氏遺書云:諸血服寒涼者百無一生,飲溲溺者十無一死。
楊仁齋直指方云:吐血須煎乾姜甘草作湯與服,或四物理中湯亦可如此,無不愈者。若服此生地犀角藕節之類則難救矣。如遇相火用事之時,血多妄行,切禁止澀,宜清表攻裡,其血自止。若先用止澀之劑,去生便遠。凡男子婦人血症散者,或色鮮紅者屬熱,或成塊者,或色瘀者屬寒,不可拘於血得熱而淖溢之說。古云:水寒成冰,血寒成塊。
玄珠經十劑條內有云: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凝。雖然亦有中寒氣虛陰陽不相守者,血乃妄行經,所謂陽虛陰必走者是也。法當用辛溫之藥,加官桂乾薑,中溫則血自歸經矣。吐衄瀉皆有此症,當切脈以明之,慎不可例用涼藥,夭折人命。
白話文:
許多血症,醫生都認為是熱症,就用苦寒的藥物來治療,直到病人去世都還不醒悟。殊不知苦味會瀉掉脾土,脾土就是脾胃,而脾胃是人體的根本。現在火已經成為了疾病,而你卻瀉掉脾土,火氣並沒有去除,脾土卻先生病了。脾土生病,胃就虛弱,胃虛弱,營氣就無法滋養生長,全身的元氣就無法循行正常軌道,氣隨陰氣消散,沒有聲音,身體冰冷到這種程度就難以治療了。
褚氏遺書中記載:「所有血症服用寒涼藥物的,一百人沒有活下來的,喝尿的十人中沒有死掉一個。」
楊仁齋在直指方中說:「吐血應該煎乾薑和甘草做成湯喝,或者四物湯也可以,沒有不痊癒的。如果服用生地、犀角、藕節等寒涼藥物,就難以救治了。如果遇到相火旺盛、血液大量妄行的時候,要絕對禁止收澀,應該清解表邪,攻伐裡邪,血液就會自然停止。如果先用止澀的藥物,就會離治癒更遠。凡是男人女人血液病,如果血散開了,或者顏色鮮紅的,屬於熱症;如果血成塊,或者顏色瘀黑的,屬於寒症,不能拘泥於血熱而溢出的說法。古人說:「水寒則成冰,血寒則成塊。」
玄珠經十劑條中記載:「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凝。」雖然也有中寒氣虛、陰陽不能相守的,血液就妄行經絡,這就是所謂的「陽虛陰必走」的道理。方法應該是使用辛溫的藥物,加入官桂、乾薑,中溫了血液就會自然歸於經絡。吐血、鼻衄、腹瀉都有這種情況,要仔細診脈才能明白,千萬不要一概而論地使用涼藥,會導致人死亡。
8. 援古證今
林回甫病小便下血,醫人用八正散與服,服後不勝其苦,小腹前陰痛益甚。一醫俾服四君子湯,遂稍瘥,後服菟絲子山藥丸,氣血漸充實,其病始愈。吾鄉張太守綱病臟毒下血十餘載,久服涼劑無寸效,後服小菟絲子丸,藥盡而痊,亦一驗也。故錄前說為症。
白話文:
林回甫生病,小便帶血,醫生給他用八正散,服下後難以忍受其苦,小腹和陰部疼痛加重。一位醫生讓他服用四君子湯,病情才稍微好轉。之後,他又服用菟絲子山藥丸,氣血逐漸充盈,病症才痊癒。
我鄉張太守綱,患有臟腑毒素導致的便血,已經十多年了,長期服用涼性藥物卻不見效。後來服用小菟絲子丸,藥用完後便痊癒,也是一個驗證。
因此將以上所述記錄下來,作為參考案例。
9. 平胃散治便血
用輝患大便下血,百藥俱嘗,暫止而復作,因循十五年不愈。或教以服人參平胃散,逐日進一服,至月餘而十五年之病瘳矣。噫!廣求博訪,徒費前勞。道在邇而求諸遠,其斯之謂歟?(《清波雜誌》)
白話文:
一位病人患有大便帶血的疾病,已經吃了很多藥,雖然症狀暫時止住,但不久又復發,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十五年,始終不見好轉。後來有人建議他服用人參平胃散,每天服用一帖,服用一個多月後,十五年的病症竟然痊癒了。
唉!以前他四处求医,广为咨询,白白浪费了許多心力。原來治病的方法就在身邊,卻偏要到遠處去尋求,這不正應了“道在邇而求諸遠”這句話嗎?(出自《清波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