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醫說》~ 卷八 (2)
卷八 (2)
1. 輪迴酒
輪迴酒(人尿)也有火病者時飲一甌,以酒滌口,久服有效。跌撲傷損、胸次脹悶者尤宜用之。婦人分娩後,即以和酒煎服,無產後諸病。南京吏侍張公綸,嘗在錦衣獄六七年,不通藥餌,胸膈不利,眼痛頭疼發熱,輒飲此物,無不見效。又沈王府長史王庭,任國子學正時,病大便下血,勢頗危殆。
一日昏憒中,聞有人云服藥誤矣,吃小水好。庭信之,飲小水一碗,頓蘇。逐日飲之,病勢漸愈。(菽園雜記)
白話文:
古代人認為用尿液泡酒喝能治病,特別是遇到上火、跌打損傷、胸悶等症状時,甚至婦女產後也能用來預防疾病。一位名叫張公綸的官員曾在獄中服刑多年,因不通藥物,身體不適,便用此方法治療,效果顯著。另一位官員王庭因病危,昏迷中聽人建議喝尿液,結果病症很快得到缓解,並逐漸痊癒。
2. 盛暑鼻衄
李嗣立癰疽方載趙季修赴龍泉知縣,單騎速行,時值盛暑,未幾患鼻衄,日出血升。許嗣立教服藕汁地黃膏方。趙雲某往年因赴銓曹聽選,省前急走數迴,心緒不寧,感熱驟得鼻衄之症,尋叩臨安一名醫服藥遂痊,謝以五萬錢。臨別時醫再三囑云:恐後時疾作,萬勿輕信醫者,服生地黃藕汁之藥,冰冷脾胃無復可生者。半月易醫無效。
李乃就此方隱其藥味俾趙服之,三日疾愈。趙問曰:藥如是靈驗,得非與臨安醫者之藥相同乎?李笑曰:即前所獻之方也。趙嘆曰:前醫設為譎謀,幾誤性命,微君調治,吾其鬼矣!余謂古之至人惟以濟人利物,今之醫人往往妒賢嫉能,率用詭道以要厚賄,毀訾名方,自壞心術,此皆含靈之巨賊,名教之罪人也!
白話文:
李嗣立是一位精通醫術的人,他有一套治療癰疽的藥方,曾經幫助趙季修治好了鼻衄的病。
當時趙季修被任命為龍泉知縣,他騎著馬快速趕路。正值盛夏,天氣炎熱,不久他就患上了鼻衄,每天都流鼻血。李嗣立給他開了用藕汁和地黃膏調製的藥方。
趙季修回憶起往年他去銓曹聽選時,為了趕路急急忙忙地走了好幾次,心裡很緊張,結果因為天氣炎熱突然得了鼻衄。他當時去臨安找了一位名醫看病,服了藥後病就好了,他給那位名醫付了五萬錢表示感謝。臨走時,那位名醫再三叮囑他,怕他日後病復發,不要輕易相信其他醫生,並且說服用生地黃和藕汁製成的藥方會損傷脾胃,日後難以恢復。
趙季修服用了半個月的藥,病情依然不見好轉。
李嗣立知道趙季修的情況,就把藥方的藥味隱藏起來,讓趙季修服用。服藥三天後,趙季修的病就痊癒了。他問李嗣立:“你的藥方如此靈驗,是不是跟臨安那位名醫的藥方一樣?”李嗣立笑着说:“就是你之前服用的那个方子。”
赵季修感叹道:“之前的医生设下骗局,差点害我丧命。要不是你医治,我就命不久矣了!我以为古代的医者都是以救人治病为己任,现在却有许多医生嫉妒贤能,用欺骗的手段谋取暴利,诋毁名方,败坏医德,这些人都是害人的巨賊,败坏道德的罪人!”
3. 水腫治驗
象山縣村民,有患水腫者,咸以為鬼祟,訊之卜者,卜者授以此方,良效。用田螺、大蒜、車前草,和研為膏,作大餅覆於臍上,水從便旋而出,數日頓愈。(仇遠《稗史》)
白話文:
象山縣的村民中,有人患了水腫病,大家都認為是鬼怪作祟,便去請教卜卦的人。卜卦的人給了他們這個方法,效果很好。
用田螺、大蒜、車前草,一起研磨成膏狀,做成大餅,敷在肚臍上,水腫的病症就從排泄物中逐漸消退,幾天後便痊癒了。
4. 澤醫識鑑
休寧汪某客遊維陽,嘉靖年間患腹脹,百藥無效,反加胃嘔,食減尫羸,所親以名醫薦汪延,視脈毀訾前醫用藥之誤,因舉諸腹脹大皆屬於熱之說,按脈而治,數日腹愈脹,食愈減,名醫慚恧辭去。汪之子即揭手榜於市,云能治此疾者,願以百金謝。頃有一澤醫詣汪寓,自言能治,躬煎藥餌以進。
汪服之,便覺爽快,熟寐逾時,溲溺滿器,腫脹漸消,食知其味矣。眾皆喜訊,何藥神驗如此?澤醫曰:吾不識脈理,但以詳問病源,以意臆度之耳。汪富商也,酒色過度,夏天多食冰浸瓜果取涼,太過脾氣受寒,故以此症,他醫復用寒涼,重傷胃氣,是失其本矣,安能去病?吾以丁香、木香、官桂健脾和胃,肺氣下行,由是病除,無他術也。汪遂如約酬之而去。
澤醫識鑑亦過人遠矣。
白話文:
休寧的汪某人外出遊覽到維陽,在嘉靖年間患上了腹脹的毛病。他服用過各種藥物,卻毫無效果,反而更加嘔吐,食慾減退,身體日益消瘦。他的親朋好友便推薦他去看一位有名的醫生汪延。汪延診脈之後,批評了之前醫生用藥的錯誤,指出腹脹大多屬於熱症,根據脈象進行治療。僅僅過了幾天,汪某的腹脹就消失了,食慾也恢復了。那位有名的醫生感到羞愧,便辭去。
汪某的兒子便在市集上張貼告示,宣稱能夠治好此病者,願以百金酬謝。不久,有一位鄉村醫生來到汪某家中,自稱可以治療此病,親自煎藥給汪某服用。
汪某服下藥後,頓時感到舒服多了,睡了很長時間,排尿量也增加了,腫脹逐漸消退,也能感受到食物的味道了。大家都很高興,紛紛詢問神效藥方。這位鄉村醫生說道:“我並不懂脈理,只是詳細詢問了病源,根據我的推測來治病。汪先生是富商,平時酒色過度,夏天又經常吃冰鎮瓜果來解暑,脾氣太過受寒,所以才得了這種病。其他醫生又用寒涼藥物,更加損傷了胃氣,治病之道失於根本,怎麼可能治好呢?我用丁香、木香、官桂來健脾和胃,讓肺氣下降,因此病就治好了,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秘訣。”汪某便按照約定酬謝了他,並放他離開。
這位鄉村醫生的見識和判斷力,遠遠超過了其他醫生。
5. 蜘蛛治蠱
一人病氣蠱,四肢不浮,惟腹脹。大戴原禮所謂蜘蛛病是也。俗醫進以泄水之劑,病轉劇。時值炎暑,或以清暑益氣湯治之。當煎藥時,偶墮蜘蛛一枚,腐熟其中。童子懼責,潛去蜘蛛,尋以藥進。病人鼻聞藥香,一啜而盡。須臾腹中作聲,反覆不能安枕。家人疑藥之誤用而然也。
既而溲溺鬥許,腹脹如削,康健復平日矣。按本草云:蜘蛛氣寒有毒,主治小兒丁奚腹大,燒熟啖之。未聞其功能治氣蠱也。
白話文:
一個人得了氣蠱之症,四肢不腫,只肚子脹。這正是《大戴禮》中所說的「蜘蛛病」。庸醫給他開了瀉水藥,反而加重病情。當時正值炎炎夏日,有人用清暑益氣湯來治療。煎藥的時候,不小心掉進去一隻蜘蛛,在藥湯裡煮熟了。小孩害怕被責罵,偷偷把蜘蛛拿出來,又把藥端給病人。病人聞到藥香,一口氣喝下。過了一會兒,肚子裡發出聲音,翻來覆去睡不安穩。家人都懷疑是藥用錯了才導致如此。
沒想到,病人接著就排了許多尿,肚子也消腫如常,恢復了往日的健康。查閱《本草綱目》得知:蜘蛛性寒有毒,可以治療小兒腹脹,把蜘蛛燒熟吃下去。但從未聽說過蜘蛛能治療氣蠱。
6. 濕熱生蟲
陽夏戚宗陽家素業醫,任江陰訓科。有儒生之父患腹脹,求其診視,乃曰:「脈洪而大,濕熱生蟲之象,況飲食如常,非水腫蠱脹之症。」以石榴皮、椿樹各東行根,加檳榔三味各五錢,用長流水煎,空心頓服之。少頃腹作大痛,瀉下長蟲一丈許,遂愈。(客座新聞)
白話文:
陽夏戚宗陽家世代行醫,擔任江陰的訓導官。有一位儒生的父親患了腹脹,前來求他診治。戚宗陽診脈後說道:「脈象洪大,這是濕熱生蟲的徵兆,而且病人飲食如常,不是水腫或蠱脹的病症。」於是,他用石榴皮、椿樹的東行根,再加上檳榔,各五錢,用長流水煎煮,讓病人空腹一次喝下。過了一會兒,病人肚子劇烈疼痛,瀉下了一條長約一丈的蟲子,病就好了。
7. 獺爪治肺蟲
本事方云肺蟲如蠶能殺人,居肺葉之內,蝕人肺系,故成瘵疾。由是咳嗽、咯血、聲嘶,藥所不到,治之為難。道藏經中載諸蟲頭皆向下,唯自初一至初五以前,蟲頭向上,故用藥多取效者此也。又姚寬《西溪叢話》云:五臟蟲皆上行,唯有肺蟲下行,最難治。用獺爪為末,調藥於初四、初六日治之。此日肺蟲上行也。二說小異,姑兩存之,以備參考。
白話文:
這段古籍記載,講述了肺蟲的危害及治療方法。
古方記載,肺蟲形似蠶,能致人於死,牠們寄居於肺葉之中,啃蝕肺部組織,導致肺癆病。患者會出現咳嗽、咳血、聲音嘶啞等症狀,藥物難以到達病灶,治療十分困難。
道藏經中記載,所有的蟲子頭部都朝下,唯獨在農曆初一至初五之前,蟲頭會向上,因此這段時間用藥較易見效。
此外,姚寬的《西溪叢話》也提到,五臟中的蟲子大多向上爬行,唯獨肺蟲向下爬行,最難治療。書中記載,用獺爪研磨成粉,於農曆初四或初六服用,可治療肺蟲。因為這兩天是肺蟲向上爬行的時機。
這兩種說法略有不同,這裡都保留下來,供後人參考。
8. 蚰蜒入耳
北方有蟲,名蚰蜒,狀類蜈蚣而細,甚好入人耳,往往食人腦髓,髓盡人死。一人書臥,蚰蜒忽入其耳,初無所苦,久之覺腦痛,疑其食腦,甚苦之,莫能為計也。一日將午飯就案而睡,適有雞肉一盤在傍,夢中忽噴嚏,覺有物出鼻中,視之,乃蚰蜒在雞肉上。自此腦痛不復作。(《菽園雜記》)
白話文:
北方有一種蟲子,叫做蚰蜒,外形像蜈蚣但比較細小。它非常容易鑽進人的耳朵,並且會吃掉人的腦髓,吃光後人就會死亡。
曾經有一個人在書桌旁睡覺,一隻蚰蜒突然鑽進了他的耳朵。起初他並沒有感到痛苦,但過了一段時間後,就開始頭痛,懷疑蚰蜒在吃他的腦髓,非常痛苦,卻無計可施。
有一天,他正準備在書桌旁吃午飯,卻在睡著了。剛好旁邊有一盤雞肉,他在夢中突然打了一個噴嚏,感覺有東西從鼻子裡出來,仔細一看,竟然是那隻蚰蜒,正在雞肉上爬動。
從此以後,他的頭痛就不再犯了。
9. 又
蚰蜒入耳,用貓兒屎灌在耳中,立出。取貓屎,用生薑擦貓牙,即得之。(張子和《十形三療方》)
白話文:
當蚰蜒進入耳朵時,可以使用貓糞塞進耳朵裡,蚰蜒就會立刻出來。要取得貓糞,可以用生薑擦拭貓的牙齒,就可以得到它了。(出自張子和的《十形三療方》) 簡而言之:把貓糞塞到耳朵裡就能讓蚰蜒跑出去;如果想要獲得貓糞,就拿生薑去摩擦貓咪的嘴巴即可。
蟲之類能入耳者,不獨蚰蜒,凡蟲皆然。有人患腦痛,為蟲所食,或教以桃葉枕,一夕蟲自鼻出,形如鷹嘴,人莫能識其名。(陳正敏《遁齋閒覽》)
白話文:
有時候耳朵裡會進去一些小昆蟲,不只是蚰蜒這種昆蟲,其他種類的小昆蟲也有可能進入耳朵。曾經有一個人因為頭痛而被發現是因為有昆蟲在吃他的大腦,於是有人建議他使用桃樹枝條做成的枕頭來治療這個問題。經過一個晚上之後,這隻昆蟲從鼻子爬出來了,它的外形像是一隻老鷹的嘴巴,但是人們都無法辨認出它到底叫什麼名字。
(出自明朝時期的一本書籍《遁齋閒覽》,作者是陳正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