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醫說》~ 卷九 (1)
卷九 (1)
1. 卯酉相剋
凡人損目者命多是卯酉相剋。蓋卯酉者日月之門戶,所為光明也。卯為子所刑擊,酉乃自刑,必有目疾驗之多應。(周密《癸辛雜誌》)
白話文:
凡是人的視力受損的人,其生命大多受到卯和酉兩種因素影響而產生疾病。因為卯和酉代表著太陽和月亮的大門,也就是說它們代表著光亮。卯被子所傷害攻擊,酉則自己會互相傷害,因此眼睛疾病的症狀在這些情況下很容易出現並得到印證。(出自周密的《癸辛雜誌》)
2. 燒酒療目腫
眼暴痛熱腫,飲涼劑而疼,飲燒酒而愈者,何也?且人病淺質厚,內經治法亦許用劫以熱攻熱,氣行熱散,正合此義。若久病涉虛,體弱之人,法當正治,如用劫法,愈劫愈劇,則不可也。
白話文:
眼睛突然疼痛、發熱和腫脅,喝冷藥水仍然疼痛,但喝了燒酒後症狀就減輕了,這是為什麼呢?而且如果人的病情較輕,身體素質好,在《黃帝內經》裡也有治療方法可以允許使用強烈的方法來對抗疾病,讓氣血流動,使熱邪消散,這正是符合這個道理。但是如果長期患病涉及虛弱的人,應該按照正常的方法進行治療,如果不這樣做而是採用了強烈的方法,那麼就會越加嚴重,所以是不可以這樣的。
3. 叩齒三百下
顏氏家訓曰:吾嘗患齒搖動欲落,飲食熱冷皆苦疼痛。一日偶閱《抱朴子》,見篇中有牢齒之法,早朝叩齒三百下,甚佳。行之數日即平復。
白話文:
顏氏家族訓誡說:“我曾經牙齒搖動想要掉落,飲食時熱的食物和冷的食物都感到痛苦疼痛。”有一天偶然閱讀了《抱樸子》這本書,在其中看到一種堅固牙齒的方法,早上起牀後敲打牙齒300次,效果非常好。實行了幾日後就恢復了正常。”
4. 耳痛傷腎
昔王萬里時患耳痛,魏文靖公勸以服青鹽鹿茸煎雄附為劑,且言此藥非謂君虛損服之,曷不觀易之?坎為耳痛,坎水藏在腎,開竅於耳,而水在志為恐,恐則傷腎,故為耳痛。氣陽運動常顯,血陰流行常幽,血在形如水在天地間,故坎為血卦,是經中已著病症矣。竟餌之而良愈。(楊升庵《丹鉛續錄》)
白話文:
從前,一位王公在萬里之外患了耳痛。魏文靖公勸他服用青鹽鹿茸煎雄附製成的藥方,並說道:「這個藥方不是針對您身體虛損的情況而開的,您應該看看易經的道理。坎卦代表耳痛,坎為水,藏於腎臟,開竅於耳,而水在志氣中代表恐懼,恐懼就會傷腎,所以才會耳痛。陽氣運動常顯,陰血流動常隱,血液在形體中如同水在天地間,因此坎卦也代表血卦,經書中早已記載了這種病症。」這位王公最終服用此藥,果然病癒。 (楊升庵《丹鉛續錄》)
5. 鼻淵分寒熱
古方鼻淵,即今之腦漏是也。當分明寒熱一症。若涕臭者,屬熱,宜用辛涼之藥散之。若涕清不臭,覺腥氣者,屬虛寒,用溫和之藥補之。二者不可不詳審也。昔一士人患此症,脈疾而數余,知其有內熱,遂以黃魚腦(即石首魚頭中二塊是也),取二三十枚,煅過存性為末,先以一二分吹入鼻中,以五分酒下,不數服全愈,更不復發。
白話文:
古時候的鼻淵,就是現在說的腦漏。要仔細分辨是寒症還是熱症。
如果鼻涕臭,就是熱症,應該用辛涼的藥物來散熱。
如果鼻涕清澈不臭,但聞起來有腥味,就是虛寒,應該用溫和的藥物來補虛。
這兩種情況一定要仔細辨別。
以前有個讀書人患了這種病,脈象又快又數,知道他有內熱,於是就用黃魚腦(就是石首魚頭裏面的兩塊肉),取二三十枚,煅燒到藥性不失,磨成粉末。先用一兩分吹進鼻孔,再用五分酒送服,服用幾次就完全好了,而且再也沒有復發。
6. 巧術治鯁
一富家子弟被雞骨鯁所苦,百方不能治,家人驚惶。忽有一叟至,自云我有巧術,但行手法取之,不勞藥餌也。富翁許厚謝,遂出千緡。叟謂之曰:速取新綿、白糖二物,將綿裹糖如梅大,令其子嚥下,入喉間,留綿一半千外,時時以手牽掣,俾喉中作癢。忽然痰涎壅出,其骨黏於綿上矣。富翁大喜,如約酬之而去。
白話文:
從前,有個富家子弟被雞骨卡在喉嚨,痛得死去活來,試過各種方法都無法治癒,家人都非常著急。突然,一位老先生走過來,自稱有妙計,不用藥就能取出骨頭。富翁十分感激,答應給他豐厚的報酬。於是,老先生叫富翁快去準備新棉花和白糖,用棉花包住白糖,做成梅子大小的丸子,讓富家子弟吞下去。丸子進入喉嚨後,要留一半棉花在外面,並時不時用手拉扯棉花,讓喉嚨發癢。很快,富家子弟就咳出痰,雞骨就粘在棉花上了。富翁非常高興,依照約定付了報酬,老先生便離開了。
7. 萼根殺人
近見常熟瞿御史祥,其弟可,十七八歲,讀書能文,偶為魚骨鯁其喉,一人授以白萼花根搗汁,令服,約進一盞許,明日咽喉腐爛,不食而死。噫!孔子不嘗未達之藥,今瞿生付性命於庸夫之手,悲矣!
白話文:
最近看到常熟的瞿御史祥,他的弟弟叫做可,年齡在十七八歲左右,能夠閱讀和寫文章。偶然因為被魚刺卡住喉嚨,有個人教他用白色的花瓣根部搗碎後榨出汁液喝下去,大約喝了像一杯酒那麼多,第二天發現喉嚨開始腐爛,無法吃東西最後死亡了。唉!孔老先生不是曾經說過不要去試那些自己不瞭解的藥物嗎?現在這個姓瞿的人把自己的生命交到了一個平庸無知的人手中,真是悲哀啊!
8. 癰疽治驗
吾鄉周評事觀患背癰,瘡口久不合,召瘍醫徐廷禮療治,恆以托裡十宣二散與服,不效。徐謂周曰:「更請盛用美來共事料理,則可,否則吾技窮矣。」既而盛至,按脈,用藥率與徐類,但多加人參五錢,附子稍行功耳。服後兩足俱暖,自下而上,謂其子曰:「今日之藥何神哉!」頓覺精神爽快,服之旬日而瘡口平復。
國初吾吳中老醫多見其用附子,往往治病如庖丁解牛,恆中肯綮。近之醫者擯棄而不用,吾不知是否何如耶?
白話文:
我的家乡周评事患了背痈,疮口久久不愈合,就请了外科医生徐廷礼医治。徐廷礼一直用托里十宣二散给周评事服用,但不见效。徐廷礼对周评事说:“再请盛医生来共同医治,或许可以,否则我就无能为力了。”后来盛医生来了,诊脉后,用的药物跟徐廷礼差不多,只是多加了人参五钱,附子稍稍加量而已。服药后,周评事两脚都感到温暖,温暖的感觉从下往上蔓延,他对自己儿子说:“今天的药真是神奇!”顿时觉得精神爽快,服药十天后,疮口就痊愈了。
明朝初年,我们吴地的老医生很多都用附子,他们治病就像庖丁解牛一样,总是能抓住关键所在。现在很多医生却排斥不用附子,我不知道这究竟怎么样?
9. 苦處療痔
內經曰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皆為脾胃濕熱之氣,下迫大腸,遂致此疾。有經年累月不痊者。索矩新書云:醉飽行房太勞則為痔漏,尤難治療。其方固多而效者鮮。吾鄉陸大參文量,在宣府時患痔疾甚為所苦,久不能愈。太監弓勝秘傳此方:用苦蕡菜,或鮮或干,煮湯沸熟爛為度。
和湯置新桶中,坐熏之。湯溫即操苦㕮頻洗,湯冷即止。日洗數次,至明日果效。他方不及也。遽一作苣,一名苦遮菜。徽人以此當蔬。性苦寒無毒。其色赤如蕎麥,冬不凋。月令所謂苦菜秀者是也。北方甚,南方亦有之。
白話文:
《內經》說:“如果吃得過飽,就會導致肌肉鬆弛、橫裂,從而引發腸病和痔瘡。”這是因爲脾臟和胃部溼熱的氣息向下壓迫到腸道,引發了這種疾病。有些人會多年無法治癒。 《索矩新書》寫道:“酒後過度勞累會導致痔瘡的發生,並且難以治療。”雖然有很多治療方法,但很少有效。我的家鄉有一位名叫陸大參的人在宣府時患有嚴重的痔瘡,長期未能治好。一位叫做弓勝的大監祕密傳授了這個方法: 使用苦味蔬菜(無論是新鮮還是乾燥),將其放入熱水中煮爛,然後將湯倒入新的木桶裏,坐在上面進行蒸氣浴。當水溫適當時可以多次清洗,等到水變涼就停止。每天要重複幾次,第二天就能看到效果。其他的方法都不及這種方法的效果好。這種植物又被稱爲“苣”,是一種無毒性的苦味蔬菜,顏色像蕎麥一樣紅褐色,冬天也不會枯萎。這就是所謂的“苦菜”。北方地區比較常見,南方也有分佈。
10. 痔漏下血
春秋傳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言其高燥也。予往年守郡,江表地氣卑濕,得痔漏下血之疾,垂二十年不愈,未嘗有經日不發。景德中,從駕幸洛陽,前年從祀汾陰,往還皆無恙。今年退臥潁陰,濱嵩之麓,井深數丈而絕甘美,此疾遂已。(楊文公談苑)
白話文:
《春秋》傳說:「土地肥沃、水流深厚,居住於此的人就不會生病。」這句話是說這樣的環境高燥乾燥。我過去在郡守任上,江邊的氣候低濕,得了痔瘡和漏血的疾病,將近二十年都未痊癒,幾乎每天都發作。景德年間,我隨皇帝到洛陽,前年又去汾陰祭祀,往返途中都安然無恙。今年退休後住在潁陰,靠近嵩山山麓,井水深達數丈卻甘甜可口,我的疾病就痊癒了。(出自楊文公《談苑》)
11. 臟腑秘滯
山谷與曹使君書云:賢郎,癰腫亦是天氣亢沴,故有熱者先得之。若臟腑秘滯,可用犀角丸服之,得大便流利,則癰自衰殺。若頭痛焮熱,宜消風散,蓋膿結不潰耳。如此治無不瘥。犀角丸方:用甘草炙一兩,生大黃一兩,朴硝一兩。先制甘草、大黃為細末,研朴硝相和,煉蜜丸如梧桐子大。初可二十丸,漸加三十丸,溫熟水空心服。(刀筆)
白話文:
山谷先生寫信給曹使君說:賢明的曹使君,癰腫也是由於天氣過於炎熱所致,所以體熱的人更容易得此病。如果內臟腑臟有積滯,可以用犀角丸服用,使大便通暢,癰腫就會自然消退。如果頭痛發熱,則應服用消風散,因為膿腫不破裂所致。如此治療,必能痊癒。
犀角丸方:用甘草炙烤一兩,生大黃一兩,朴硝一兩。先將甘草和大黃研磨成細粉,再將朴硝研磨與之混合,用煉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藥。初次服用可服用二十丸,逐漸增加至三十丸,溫熱水空腹服用。(刀筆)
12. 楸葉膏
一人患發背,腸胃可窺,百藥不瘥。一醫者教用楸葉膏敷其外,又用雲母膏作小丸子,服盡四兩,不累日。雲母透出膚外,與楸葉膏相黏,看瘡口遂平。功亦奇矣。其方:立秋日太陽未升之時,採取楸葉熬為膏,敷瘡瘍一切惡瘡腫毒,立愈。謂之楸葉膏云。(葛常之韻語陽秋)
白話文:
有一個人患了背部的瘡瘍,腸胃都能看見,各種藥物都無法治癒。一位醫生教他用楸葉膏敷在患處外面,又用雲母膏做成小丸子,服用四兩,不需連續服用。雲母透過皮膚滲出,與楸葉膏黏在一起,瘡口就平復了。功效真是奇特!這個方法是:在立秋日太陽未升的時候,採集楸葉熬製成膏,敷在各種瘡瘍、惡瘡、腫毒上,就能立即痊癒。這就是楸葉膏。(出自葛常之韻語陽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