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醫說》~ 卷九 (3)
卷九 (3)
1. 乳哺得法
初生嬰兒乳哺得法。乳者奶也,哺者食也。乳後不得與食,哺後不得與乳。小兒脾胃怯弱,乳食相併,難以克化。幼則成嘔,周歲以上而成乳癖,結於腹中作疼故也。大則成癖,小則成積疳,氣自此始也。(《隱微方》)
白話文:
新生嬰兒餵養要講究方法。「乳」是指母乳或奶粉,「哺」是指食物。「乳」和「哺」不能同時進行,即餵完母乳或奶粉之後不能再餵其他的食物;餵完食物之後也不能再餵母乳或奶粉。因為小孩的脾胃比較脆弱,如果把母乳、奶粉和食物混在一起吃,會很難消化。這樣做在孩子年紀小時可能會導致嘔吐,一週歲以上的孩子可能會形成積滯(也就是所謂的“乳癖”),導致腹部疼痛。如果不加以控制,長期下來就會形成病態,甚至可能發展成為癥瘕、痞塊等疾病,從而影響到孩子的健康。因此,在餵養嬰兒時要注意飲食搭配,並且不要過度餵食。
2. 指甲破疱
嬰兒每日頻就無風處看上齶並兩頰內有白疱婦膜起者,速以指甲刮破。若更生,再去之。更看舌下,恐生重舌。皆由兒生胎中母吃炙爆、肥膩、飲酒、服熱藥所致。(《產乳慶育集》)
白話文:
如果發現新生兒每天在沒有風的地方看到口腔上顎和兩側面頰內部出現白色泡疹或黏膜隆起的情況,要立即用指甲刮破它們。如果再次發生這種情況,也要去除掉。同時還要看一下舌頭下面,以防長出複合舌(即舌頭粘連)。這些都是由於母親懷孕時吃了烤炸、肥肉等食物,喝酒或者服用溫熱性藥物所導致的。(出自《產乳慶育集》)
3. 小兒臍風
小兒初生不啼不乳,蓋因剪臍帶之時為風所入,自臍以上循咽喉,攻至下胲,牙齦當中有小水泡,如黃粟一粒,疼不可忍,故不啼不乳。但以指甲破之,出黃膿一點而愈。後以此法教人活數兒矣。(席上輔談)
白話文:
【小孩剛出生時不哭不吃,可能是在剪臍帶的時候風氣侵入,從臍帶部位沿著咽喉,影響到下頜,牙齦中出現一個小水泡,像一顆黃粟米那麼大,疼痛難忍,因此不哭不吃。只需用指甲戳破它,排出一點黃色的膿液,即可痊癒。後來,我使用這種方法救活了好幾個嬰兒。】
4. 掬水殺火邪
宣德間院使錢公瑛,一日治寧陽侯孫,始生九月,患驚悸,數啼哭而汗,百方莫效。瑛最後視疾,乃命坐兒於地,使掬水為戲,驚啼頓止。人問之曰:時當季春,兒豐衣重帷,不離懷抱,其熱鬱在內,安能發泄耶?使之近水則火邪殺,得土氣則臟氣平矣。故不藥而愈。
白話文:
宣德年間,太醫院的院長錢公瑛,有一天治療寧陽侯的孫子。這孩子剛出生九個月,患了驚悸症,常常啼哭流汗,各種藥物都無效。錢公瑛最後親自診治,便叫人把孩子放在地上,讓孩子用手玩水當作遊戲。孩子驚啼頓時止住。有人問他:「現在是春季,孩子穿著厚重的衣物,不離懷抱,體內的熱氣怎麼能夠排泄呢?讓他靠近水,就能消散火邪,得到土氣就能使臟氣平和。所以不需用藥,自然痊癒。」
5. 開元錢治驚
周必大《二老堂雜誌》云:「開元錢最治小兒急驚,以水磨服少許,神效。」余意小兒心受熱而發驚,肝生風而發搐,蓋木邪侮土,用金制木之義耳,似亦有理。
白話文:
周必大的《二老堂雜誌》說:“開元錢(一種古錢幣)對於治療小兒急性驚厥非常有效,只要用水研磨後服用一些,效果神奇。”我認爲小孩的心臟受到熱氣影響導致驚厥,肝臟產生風症引起抽搐,這是因爲五行相剋的關係,需要用金屬剋制木材的力量來調理身體,這個說法似乎也有道理。
6. 誤吞線錘
近有稚子戲以線錘置口中,誤吞之。有胡僧啖以餳糖半斤,即於穀道中隨穢而下。僧云:凡誤吞五金者皆可啖也。(近峰聞略)
白話文:
最近有一個小孩子在玩耍時把一根繩索放入嘴裡,不小心把它吞了下去。有一位和尚讓他吃了一塊半磅重的麥芽糖,然後它就隨著糞便從肛門排出。和尚說:「如果意外地吞下了任何金屬物都可以這樣做。」(近峯聽後簡述了一下)
7. 韭可墜金
鄰人馮湘生兒數月,偶遺金網巾圈於案上。兒誤吞之,哀泣不已。湘求救於醫,醫適出,湘伺於門,坐立不定,或詢其子何疾,驚徨如是。湘以前事告,或教以急買韭數莖,熟而不斷,與蠶豆同咽之,不過二次,其圈從大便出矣。此法方書所不載,故表之。(劉浣北壕紀言)
白話文:
鄰居馮湘的兒子出生幾個月了,有一天不小心把金網巾圈掉在桌上。孩子誤吞了金網巾圈,痛得哇哇大哭。馮湘急忙找醫生,醫生正好出門,馮湘就在門口焦急地來回踱步,坐立不安,一邊詢問孩子的病情,一邊神情慌張。馮湘把事情告訴醫生,醫生教他趕快去買幾根韭菜,煮熟但不要切斷,和蠶豆一起吞下去,最多吃兩次,金網巾圈就會隨著大便排出。這種方法以前從來沒有在醫書上記載過,所以特意把它記錄下來。
8. 用藥差少
孫真人云:小兒不涉霜雪乃不病傷寒,大人往往有之。然天行時疾之氣,小兒其亦得之,故多患斑疹者是也。治其時行節氣,即與大人同法,惟用藥劑差少,藥性差涼耳。丹溪亦云:大抵治小兒藥與大人同,但劑料少耳。近時吳中名醫某治大人用小劑,某治小兒用大劑,皆不得其中,均有太過不及之病。
何也?假如病大而湯劑小,則邪氣未盡而藥力已乏矣,猶一杯之水救一輿薪之火,竟不能滅,是謂不及。病小而湯劑大,則邪氣已盡而藥力有餘,反傷正氣,猶火炎昆崗,玉石俱焚,莫之能止,是謂太過。二者皆粗工所為,後學不可以為法。
白話文:
孫真人說:小孩子不接觸霜雪就不會得傷寒,大人卻經常得病。但流行的時行疾病,小孩子也會染上,因此很多孩子患上斑疹。治療時行疾病時,小孩子和大人用同樣的治療方法,只是用藥劑量要少一些,藥性要涼一些。
丹溪也說:總的來說,治療小孩子的藥物和大人一樣,只是劑量要少一些。近來吳中有名的醫生某某,治療大人用小劑量,治療小孩用大劑量,都不得要領,都有過度和不及的毛病。
這是為什麼呢?假如病重而藥劑量小,那麼病邪沒有完全清除,而藥力已經不足了,就像用一杯水去救一車柴火的火,根本不能滅火,這就是不及。病輕而藥劑量大,那麼病邪已經清除,而藥力還有餘,反而會傷到正氣,就像火燒昆侖山,玉石俱焚,無法阻止,這就是過度。這兩種都是粗心大意的做法,後學者不能效法。
9. 痘瘡虛實
痘瘡屬虛寒者,直可延至十數日後方死;屬毒氣盛,轉紫色者,不過七八日。蓋痘是胎毒自內出外,一二三日方出齊,毒氣尚在內,至六日則當盡發於表,七八九日成膿而結痂矣。若毒氣盛,不能盡出,過六日,毒反內入臟腑,必須在六日以前,毒氣該出之時,急服涼血解毒之藥,以祛出之。六日以後,醫雖妙手亦無及矣,故其死最速。
若虛弱毒氣少者,只是氣血不足,不能貫膿成就,故綿延日久而後死。此虛實輕重之分也。又云:痘瘡多者是毒氣多,當先解毒。然多則恐氣血周貫不足,故隨後亦宜兼補藥以助成膿血。(薛立齋家居醫錄)
白話文:
痘瘡虛實之辨:
痘瘡屬於虛寒體質者,病程較長,可能要延至十幾天後才會死亡。而屬於毒氣旺盛,痘疹轉為紫色的,則可能在七八天內就會結束。
痘瘡是胎毒從內部發散出來,一、二、三天便會全部長出,毒氣仍在體內,到第六天就會完全發散到表面。第七、八、九天則會形成膿液,然後結痂。
如果毒氣過盛,無法完全排出,過了第六天,毒氣就會反流入內臟,必須在第六天之前,毒氣該發散的時候,立即服用涼血解毒的藥物,以將毒氣排出。過了第六天,即使是醫術高明的醫生也無能為力,所以患者往往會很快死亡。
如果體質虛弱,毒氣較少者,只是氣血不足,無法使膿液完全形成,所以病情會拖延很久才會死亡。這就是虛實輕重的分別。
另外,痘瘡數量多,代表毒氣多,應該先解毒。然而,數量多也可能造成氣血不足,無法充分供應膿液形成,所以之後也應該配合補藥,幫助膿液形成。 (薛立齋《家居醫錄》)
10. 摩脊法
小兒初見發熱痘瘡未出之時,預先用芝麻油蘸手研熟,按兒背摩數遍,能令輕者不出,重者雖出稀少。此亦古人按摩之法,蓋所以散寒水逆流之毒。背為太陽膀胱經也,正與東垣論相合。須令謹慎,婦人按之,恐手重則傷小兒肌膚也。又一小兒驚風發搐,兩眼反視,藥至口即吐出。
余遂用竹茹燈芯銼碎,磨成粗末,入生薑自然汁少許,和以芝麻油調勻,按摩小兒自額上起,直至背心兩手足心數十遍,仍以薄荷煎湯漸漸與之飲。逾時驚搐遂平,熱退而愈。
白話文:
小孩剛開始發燒,痘疹還沒長出來的時候,就先用芝麻油塗抹在手上,搓揉至溫熱,然後輕輕地按摩小孩的背部幾遍,可以讓病情輕微的孩童不長痘,病情嚴重的孩童即使長痘,也會減少痘疹數量。這也是古人按摩的方法,目的是散寒水逆流的毒氣。背部是太陽膀胱經所在,這點正好符合東垣的醫理。需要注意的是,婦女按摩的時候,手勁要輕,否則會傷到小孩的皮膚。
還有一種情況是小孩驚風抽搐,兩眼向上翻,藥物一到嘴邊就吐出來。我便用竹茹和燈芯切碎,磨成粗粉,加入生薑汁少許,用芝麻油調勻,從小孩的額頭開始按摩,一直到背部、兩手和腳底,反覆按摩數十遍,再用薄荷煎湯慢慢地給他喝。過了一段時間,驚風抽搐就平息了,發燒退去,病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