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須知
《飲食須知》作為元代醫家賈銘所撰寫的一部食療著作,簡潔卻富含彼時對於飲食與健康的深刻洞察。全書雖僅一卷,其核心內容卻圍繞著三百六十餘種食物的「相反相忌」,旨在指導人們如何在日常飲食中避免因不當搭配而引發的病患甚至禍患。書中的分類系統地將食物歸為水火、穀、菜、果、味、魚、禽、獸八類,體現了一種系統性的整理思維。從提供的序言及卷一至卷三的內容,我們得以一窺這部著作的精髓與特色。
首先,從「序」中可見,《飲食須知》的撰寫動機極為明確且實用。華山老人(疑為賈銘的稱號或與之相關的人物)在序中開宗明義地指出,飲食是養生的基礎,然而人們往往不了解食物的性質有「相反相忌」之處,若將這些不相容的食物雜亂進食,輕則導致身體內部不協調(五內不和),重則可能立刻引發嚴重後果(立興禍患)。這強調了「知所避忌」在養生中的關鍵作用。與其他本草著作往往詳述每種食物的損益(好處與壞處)不同,《飲食須知》「專選其反忌,匯成一編」,這種取向使得此書更像是一本快速查閱的手冊,方便「尊生者」(重視養生之人)在日常飲食中隨時檢點,避免誤區。這一點體現了其高度的實用性和針對性。
卷一深入探討了「水火」類,儘管名為水火,但提供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各種形態的水及其性質。這部分內容豐富且帶有濃厚的古代哲學及生活經驗色彩。書中描述了不同來源和狀態的水,如天雨水(暴雨、淫雨、立春雨、梅雨、液雨)、臘雪水、冰、露水、半天河水、屋漏水、冬霜、冰雹水、方諸水、千里水(東流水、順流水、急流水、逆流水、勞水)、井水(井華水、阿井水)等。對於每種水,都詳細記錄其味、性,以及宜忌。例如,梅雨水雖性平味甘,但指出其有毒性,須經火炭淬解,且忌用於造酒醋,說明當時已認識到梅雨季節水的易腐敗性。冰則被描述為性大寒,暑月食用雖暫時爽快,但入腹易與熱相激而致病,且明確指出服用黃連、胡黃連、大黃、巴豆等藥物者忌食,這就是一種典型的「相忌」觀念的應用,將飲食與藥物治療結合考慮。
更具特色的是書中對「節氣水」的描述。古人觀察到不同節氣的水具有不同的氣候感應和性質,甚至可用於預測天氣(如正月初一至十二日取水秤重)。立春、清明的水被稱為「神水」,適合製藥久藏不壞;端午日午時水被認為有特殊藥效;而小滿、芒種、白露三節內的水則被明確指出「有毒」,容易導致食物敗壞及人生病。立秋日的井華水則被賦予卻瘧痢百病之功。這種將水與時間、節氣、特定活動結合的觀點,反映了古代醫學和養生觀念中天人相應、時令養生的思想。屋漏水被認為有劇毒,誤飲或滴入食物中可能引發惡瘡或腹中結塊(瘕),這可能與古代房屋構造及漏水帶來的污染物有關,是基於生活觀察的經驗總結。
卷二聚焦於「穀類」,這部分內容極為詳盡地描述了當時常見的各種米類,如粳米、秈米、糯米、稷米、黍米、蜀黍、粟米、秫米、稗子米等,甚至包括一些在歉收年份作為補充的野菜籽(芮米、狼尾草米、蒯草米、東牆子米、蓬草子米、篩草子米、菰米)。對於每一種穀物,書中不僅記錄了其性味(如粳米分南北、顏色、新陳,各有溫涼熱寒之異;糯米性溫、黏滯難化;粟米性微寒、易生蟲等),更大量列舉了其食後影響及詳細的「相反相忌」組合。
穀物類的相忌內容是本書核心思想的集中體現。例如,粳米不可與馬肉、蒼耳同食,否則可能引發舊疾(痼疾)或劇烈心痛;糯米多食則可能導致身體軟弱、筋骨鬆弛、心悸、生瘡甚至寸白蟲,與雞肉、雞子同食會生蛔蟲,孕婦多食對胎兒不利;稷米忌與瓠子、附子、烏頭、天雄等同服,也忌與馬肉同食;黍米多食閉氣、發熱、發痼疾、令人昏睡,忌與葵菜、牛肉、白酒同食,否則生寸白蟲。這些記載不僅指出了特定穀物與其他食物的禁忌組合,還詳細描述了可能引發的具體病症。更值得注意的是,書中還記錄了這些穀物對動物(馬、小貓犬、雁、鵝鴨)的影響,例如糯米、黍米會讓貓犬腳屈,粟米讓雁足重,這反映了當時對食物性質觀察的廣泛性,以及將觀察延伸到與人類生活相關的其他生物。對生米和隔夜飯的警示(成米瘕、生蟲)也顯示了其對食物衛生和形態變化的關注。
卷三進入「菜類」的討論,重點描述了韭菜、薤、蔥、小蒜、大蒜等具有辛溫發散性質的蔬菜。這部分同樣詳細記錄了這些蔬菜的性味、不同季節食用的差異(如春韭香、夏韭臭、冬韭動宿飲;正月食生蔥引遊風;四八月食蒜傷神等),以及大量基於經驗的食用宜忌。
與穀類一樣,菜類的相忌內容同樣豐富。韭菜忌與蜂蜜、牛肉同食,否則成癥瘕;薤忌與牛肉、蜂蜜同食;蔥忌與蜂蜜、棗、雉肉、雞肉、犬肉、雞子、楊梅同食,也忌與服用地黃、何首烏等藥物者同食,特別提到生蔥同蜜會導致下利,燒蔥同蜜會壅氣殺人,顯示了某些組合的嚴重後果。胡蔥(疑為一種野蔥或另一品種)被認為久食傷神、損目、絕血脈、發痼疾、加重口臭,且忌與青魚同食,會生蟲蛆。大小蒜都被描述為辛溫有小毒,多食傷肝、損目光、傷肺脾、生痰助火,忌與魚類(青魚鮓、鯽魚)、雞子、蜂蜜同食,會導致腹內生瘡、腸中腫、成疝瘕、發黃疾,甚至殺人和損肝失色。書中還指出,小蒜、大蒜生食增恚、熟食發淫,這一類描述不僅關注生理健康,還觸及了精神和情志層面,反映了古代養生觀念中身心並重的特點。對腳氣風病人、時病後、服用補藥者忌食蔥蒜的提示,則再次體現了飲食應結合個體狀況和治療階段的理念。
綜合來看,《飲食須知》雖然被評價「不免於蕪雜」,但從提供的內容來看,其豐富的細節和條目式的記錄,正體現了賈銘試圖將當時積累的、關於食物「相反相忌」的經驗知識進行系統化整理的努力。這種經驗可能來源於長期的觀察、民間傳說、以及前人的本草記錄。書中對食物性味的描述,對食後可能引發的生理甚至心理反應的記錄,以及最核心的、大量的食物搭配禁忌,都為後世研究古代飲食文化、食療思想以及中醫藥理論提供了寶貴的素材。
書中所列舉的許多「相反相忌」雖然部分可能基於當時的觀察誤讀或學說假設,與現代營養學或醫學不完全吻合(例如某些組合的「中毒」說法需要現代科學驗證),但其背後的理念——即不同食物之間存在相互影響,不當組合可能對身體造成負面作用——與現代強調食物搭配合理性的思想是相通的。書中提到的「羊肉不可與醋同食,否則會中毒」這一例子,在後世食療著作中也常被引用,現代醫學解釋可能涉及消化不良或某些成分的相互作用,儘管不一定如古人描述般劇毒,但也提示了搭配的注意事項。
《飲食須知》這種將飲食宜忌獨立出來、專章闡述的著作形式,極大地便利了讀者的查閱和應用,使其成為彼時乃至後世重要的食療參考書。它不僅是一份食療知識的彙集,更是古代醫家觀察自然、總結經驗、指導民眾日常生活的智慧結晶。通過對水、穀、菜等基本食材的詳細分析和宜忌列舉,本書為讀者提供了一份元代時期對飲食養生、趨利避害的具體指南,即使在今天,其謹慎對待飲食、強調辨識食物性質的態度,仍有值得借鑑之處。當然,閱讀此類古籍時,也應結合現代科學知識,批判性地吸收其精華,並根據個人體質和實際情況,理性地安排飲食,方能真正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這也呼應了書中隱含的為「尊生者」提供檢點依據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