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世青編

《壽世青編》一書,由清代醫家尤乘輯錄而成,成書於西元1667年,又稱《壽世編》。此書作為一部重要的養生保健著作,承襲並集結了歷代前賢關於頤養生命、預防疾病的智慧精華。全書結構清晰,共分為上下兩卷,並附有《病後調理服食法》一卷,體現了從日常保健到病後康復的全面關懷。其核心價值在於對「養生」二字的深刻闡釋與方法指導,尤其強調了精神情志在健康長壽中的關鍵作用。

從書名「壽世」二字,便可見其宗旨在於幫助世人追求長壽,而「青編」或指其內容如同年輕生命般充滿活力,或意在將養生之術編纂成冊,流傳後世。尤乘作為輯錄者,其貢獻在於系統性地整理了前人的寶貴經驗,使之集成於一書,便於讀者學習與實踐。

本書上卷主要聚焦於「養生保健」,涵蓋了日常生活的諸多層面,包括飲食、起居、情志、房事等。這些皆是構成人體生命活動與維持健康的基礎要素。《壽世青編》在此部分所輯錄的方法,無不緊扣「順應自然,調和陰陽」的傳統中醫養生觀念。例如,在飲食方面,強調「清淡,不宜過於油膩、辛辣」,「定時定量,不宜暴飲暴食」,「多樣化,不宜偏食」,以及「注意季節變化」等原則。這些看似簡單的原則,實則蘊含著豐富的醫學道理,旨在減輕脾胃負擔,確保營養均衡,並使身體狀態與四時氣候相協調,以達到「內外合一」的養生境界。

起居養生部分,則關注生活規律對健康的影響,提出「睡眠要充足,不宜熬夜」,「起床要早」,「作息要規律,不宜過於勞累」,並鼓勵「適當參加體育鍛煉」。規律的作息有助於維持人體生物鐘的穩定,使臟腑功能得以正常運轉;充足的睡眠是身體修復和能量儲存的必需;適度的運動則能疏通氣血,增強體質。這些建議直觀且實用,是傳統養生學對現代人生活方式的寶貴啟示。

情志養生在《壽世青編》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這從書中輯錄的內容片段可見一斑。書中開篇的《勿藥須知》、《療心法言》以及《養心說》等篇章,反覆強調「病由心生」、「一切唯心造」的觀點。醫聖孫思邈有言:「大醫治未病」,而《壽世青編》更進一步指出,「治有病不若治於無病,療身不若療心」。這種「療心」的理念,將養生的根源歸結於精神與心態的調適。

《勿藥須知》中引述「臞仙」的說法,認為古代的神聖之醫,能治療人心,使人不生疾病,而今之醫者僅知治病,卻不知治心,是捨本逐末。疾病的產生,往往源於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的失調,導致「正性顛倒」。藥物固然能治療形體疾病,但對於無形的七情及其引起的氣血變幻,藥力難及。書中明確指出「凡思慮傷心,憂悲傷肺,忿怒傷肝,飲食傷脾,淫欲傷腎」,將不良情緒與臟腑功能失調緊密聯繫起來,這與中醫理論「七情內傷」的觀點高度一致。因此,書中強調「心藥」的重要性,以「自家心病自家知,起念還當把念醫」來闡釋其內涵。

《療心法言》則集結了從《黃帝內經》、《老子》、劉河間、達摩,到《莊子》等歷代聖賢、醫家、道家、佛家關於安心養神的論述。這些論述的核心思想在於「恬淡虛無」、「精神內守」、「清其心源,靜其氣海」、「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遊心於虛靜,結志於微妙」等。這些都是指導人們如何通過減少外在干擾、控制內在慾望、保持心靈的寧靜與清澈來達到養生目的的方法。書中還引用了「精氣神為內三寶,耳目口為外三寶」的觀點,強調守護這「三寶」,不為外物所牽引,不為內慾所擾亂,方能延年益壽。保持心如「泰山,不搖不動」,「謹守四門(眼耳鼻口)」,更是具體的實踐要求。

《養心說》進一步闡述了心作為「萬法之宗,一身之主」的地位,認為心念的萌動是健康與疾病的分水嶺。強調「寡欲」是養心的根本,而「妄想」被視為神仙也無法治療的病。書中詳細列舉了具體的養心行為準則,如「目無妄視,耳無妄聽,口無妄言,心無妄動」,以及放下「貪嗔癡愛,是非人我」等執著。對於應對外在事物,提出「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宜過擾,既事不可留住,聽其自來,應以自然,信其自去」的態度,這是一種極富智慧的處世哲學,旨在減少不必要的精神內耗。

《養肝說》則提供了一個具體的臟腑養生範例,闡釋了肝與魂、目、春氣、風以及藏血的關係。尤其詳細分析了「怒」這種強烈情緒對肝臟的損害,導致氣機上逆、血液鬱滯,引發「煎厥」、「薄厥」等病症。因此,《養肝說》的核心建議是「戒念」,即控制思慮與情緒,這再次呼應了書中將「療心」置於首位的理念。雖然提供的內容片段中《養脾說》僅有標題,但可以推測,此篇也將遵循類似的模式,探討脾臟的功能、其與特定情志或飲食的關係,並提出相應的養生方法。這顯示了《壽世青編》在強調整體「療心」的同時,也關心臟腑層面的具體調養。

除了上述內容片段中重點展示的「療心」與部分臟腑養生,《壽世青編》根據其介紹,還涵蓋了房事養生及其他多種養生方法。房事養生提醒人們注意節制與適度,避免在疲勞或生病時進行,並注意衛生,這些都是維護生殖健康和整體元氣的基礎。而按摩、針灸、拔罐、刮痧等方法,則代表了傳統中醫在外治法方面的應用,這些方法可以輔助調理氣血、疏通經絡、增強身體的自癒能力。這些內容共同構成了《壽世青編》全面的養生體系,從內在的心性修養到外在的生活行為與物理治療,提供了一套多層次的健康指導。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書末附錄的《病後調理服食法》。這部分內容雖然是關於「病後」的調理,看似與書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有所區別,但實則相輔相成。養生不僅是預防疾病,也包括病後的康復。病後身體虛弱,正氣不足,更容易受到外邪侵襲或發生復發。因此,科學合理的調理服食至關重要。這部分內容的加入,使得《壽世青編》的實用性更加完整,它不僅教導人們如何保持健康,也指導如何在疾病來襲後,通過飲食等方式幫助身體恢復,避免後患。

總體而言,《壽世青編》是一部集大成的傳統養生著作,其最突出的特點在於對心性、情志在養生中的決定性作用給予了前所未有的強調。它將「療心」視為養生之本,認為只有心境平和、思慮清淨,才能從根本上杜絕疾病的產生。這與《黃帝內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思想一脈相承,並在尤乘的輯錄中得到了系統性的闡發和多角度的論證,融匯了儒釋道的養生智慧。

同時,《壽世青編》也沒有忽略傳統養生中其他重要的方面,如飲食、起居、房事以及物理療法。它提供了一套從精神到物質、從預防到康復的全面養生指南。書中所輯錄的方法,雖然源於古代,但其核心理念和許多具體建議,如清淡飲食、規律作息、情緒管理等,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面對現代生活壓力大、飲食不規律、情緒易波動的現狀,《壽世青編》所倡導的「療心」養生法,更是對現代人健康生活方式的有力呼籲。

作為一部輯錄之作,《壽世青編》的價值在於其廣博的徵引和系統的整理。尤乘將散見於各種經典、醫書、道藏乃至詩文中的養生精髓匯聚一堂,使讀者能夠在一部書中領略到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的豐富內涵。現存的多種清刻本以及被收錄於《珍本醫書集成》,都證明了此書在歷史上的流傳廣泛及其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

總結來說,《壽世青編》不僅是一部關於如何延長壽命的技術手冊,更是一部引導人們如何安頓心靈、順應自然、和諧生活的哲學著作。它深刻揭示了身心一體的養生觀念,提醒世人關注內在的精神修養,認為這才是通往健康長壽的根本之道。尤乘的輯錄工作,使得這份珍貴的養生遺產得以保存和傳承,至今仍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借鑒與啟示。讀者研習此書,不僅能學到具體的養生方法,更能體會到一種深邃的生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