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世青編》~ 卷上 (2)
卷上 (2)
1. 林鑑堂安心詩
我有靈丹一小錠,能醫四海群迷病。些兒吞下體安然,管取延年兼接命。安心心法有誰知?卻把無形妙藥醫。醫得此心能不病,翻身跳入太虛時。念雜由來業障多,憧憧擾擾竟如何?驅魔自存玄微訣,引入堯天安樂窩。人有二心方顯念,念無二心始為人。人心無二渾無念,念絕悠然見太清。
這也了時那也了,紛紛攘攘皆分曉。云開萬里見清光,明月一輪圓皎皎。四海遨遊養浩然。心連碧水水連天。津頭自存漁郎問,洞里桃花日日鮮。
《性理》曰:夫人之心,皆明鏡也。聖人特不塵之耳。夫人之心,皆止水也,聖人特不波之耳。又朱晦菴曰:學者常要提醒此心,惺惺不昧,如日中天,群邪自息,同一旨也。
白話文:
我有一顆靈丹妙藥,能治癒天下眾生百病。只需服用一小片,便能身心安泰,延年益壽,甚至起死回生。
然而,真正的妙藥,並非有形的藥物,而是能治癒心病的「安心心法」。這心法究竟為何?卻無人知曉。
治癒了內心,便能無病無痛,最終得道成仙,跳脫輪迴,進入太虛之境。
然而,凡人常被雜念困擾,業障纏身,心神不寧,如何才能擺脫呢?
這時就需要「驅魔自存玄微訣」來引導,帶領我們進入如堯帝般安樂的境界。
當一個人有雜念時,就顯示出「二心」,而「無二心」才是真正的「人」。
當心無二念,則能達到「念絕」的境界,見到無極之境「太清」。
到那時,一切煩惱都將消散,紛紛擾擾的俗世也變得清晰明朗,就像雲開霧散,萬里晴空,一輪明月高掛天空,散發著皎潔的光芒。
我們可以自由自在地遊歷天下,心胸開闊,心如碧水,與天相連。
就像一位漁夫,在河邊自得其樂,洞中桃花日日盛開,充滿生機。
《性理》中說:「人的心就像明鏡一樣,聖人只是不讓它蒙上塵埃罷了。」「人的心就像止水一樣,聖人只是不讓它泛起波瀾罷了。」
朱熹也說:「學者要時刻提醒自己,保持內心的清醒,如太陽般明亮,就能驅散一切邪念,達到至善境界。」
2. 養心說
夫心者,萬法之宗,一身之主,生死之本,善惡之源,與天地而可通,為神明之主宰,而病否之所由系也。蓋一念萌動於中,六識流轉於外,不趨乎善,則五內顛倒,大疾纏身。若夫達士則不然,一真澄湛,萬禍消除。老子曰:夫人神好清而人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盂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
所以妄想一病,神仙莫醫。正心之人,鬼神亦憚,養與不養故也。目無妄視,耳無妄聽,口無妄言,心無妄動。貪嗔癡愛,是非人我,一切放下。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宜過擾。既事不可留住,聽其自來,應以自然,信其自去,忿懥恐懼,好樂憂患,皆得其正,此養之法也。
白話文:
心之重要性與養心之道
夫心者,萬法之宗,一身之主,生死之本,善惡之源,與天地而可通,為神明之主宰,而病否之所由系也。
心,是萬事萬物的根本,是人體的主宰,是生死的根源,是善惡的源頭,可以與天地相通,是神明的統治者,疾病的根源也繫於心。
蓋一念萌動於中,六識流轉於外,不趨乎善,則五內顛倒,大疾纏身。
因為一個念頭在心中萌生,六識便隨之流轉於外,若不趨向善,則五臟六腑會顛倒,大病纏身。
若夫達士則不然,一真澄湛,萬禍消除。
達人則不然,一心清淨,真性顯現,萬般禍患自然消除。
老子曰:夫人神好清而人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老子說:人的神性喜歡清淨,卻被外物擾亂,人心喜歡安靜,卻被慾望牽引。常能遣除慾望,心自然安靜,澄淨心靈,神性自然清澈,六慾自然不會產生,三毒自然消滅。
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
孟子說:養心最好的方法就是減少慾望。
所以妄想一病,神仙莫醫。正心之人,鬼神亦憚,養與不養故也。
所以妄想病,神仙也無法醫治。正心之人,鬼神也害怕,因為有修養與沒有修養的差別。
目無妄視,耳無妄聽,口無妄言,心無妄動。貪嗔癡愛,是非人我,一切放下。
眼不隨意亂看,耳不隨意亂聽,口不隨意亂說,心不隨意亂動。貪嗔癡愛,是非人我,一切放下。
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宜過擾。既事不可留住,聽其自來,應以自然,信其自去,忿懥恐懼,好樂憂患,皆得其正,此養之法也。
未來的事件不必先去迎接,遇到事情也不要過度煩惱。已發生的事情不可留戀,順其自然,相信它會自行過去。憤怒、躁急、恐懼、喜悅、憂愁、患得患失,都能保持正念,這就是養心的方法。
3. 養肝說
夫肝者,魂之處也,其竅在目,其位在震,通於春氣,主春升發動之令也。然木能動風,故《經》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又曰: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設氣方升,而煩勞太過,則氣張於外,精絕於內。春而邪辟之氣積久不散,至夏未痊,則火旺而真陰如煎,火炎而虛氣逆上,故曰煎厥。
按《脈解論》曰:肝氣失治,善怒者名日煎厥。戒怒養陽,使生生之氣相生於無窮。又曰: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菀,結也。怒氣傷肝,肝為血海,怒則氣上,氣厥則絕,所以血菀上焦,相迫曰薄,氣逆曰厥,氣血懼亂,故曰薄厥。積於上者,勢必厥而吐也。
白話文:
肝臟是魂魄所在,與眼睛相通,在五行中屬木,对应着春季。肝臟主导着春季的升发和生机。木性主风,所以《经》上说:所有的风邪导致的头晕目眩,都归属于肝脏。又说:阳气如果过度劳累就会扩张,精气耗损堆积在夏季,就会让人感到心烦意乱,四肢发热。如果在阳气上升的时候过度劳累,就会导致阳气外散,精气内虚。春季如果邪气积聚时间过长,到了夏季还没有痊愈,就会导致火气旺盛,真阴就像被煎熬一样,火热上炎,虚气逆流而上,所以叫做煎厥。
《脉解论》中说:肝气失调,容易生气的人,叫做煎厥。要戒怒养阳,让生生不息的阳气无穷无尽。又说:大怒会导致形气衰竭,血液涌向头部,让人昏厥。菀,就是结聚的意思。怒气伤肝,肝是血海,生气就会导致气上逆,气逆就会导致昏厥,所以血液就会涌向头部,相互挤压,叫做薄厥。积聚在头部的血液,势必会导致昏厥和呕吐。
薄厥者,氣血之多而盛者也。所以肝藏血,血和則體澤,血衰則枯槁,故養肝之要在乎戒念,是攝生之第一法也。
白話文:
"薄厥"指的是氣血旺盛的人。因為肝主藏血,如果血氣調和,身體就會潤澤;反之,如果血液不足,身體就會乾枯。因此,養護肝臟的關鍵在於戒除雜念,這是養生的第一要務。
4. 養脾說
脾者後天之本,人身之倉廩也。脾應中宮之土,土為萬物之母。如嬰兒初生,一日不再食則飢,七日不食則腸胃涸絕而死。《經》曰:安穀則昌,絕谷則亡。蓋穀氣入胃,灑陳六腑而氣至和,調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以為生者也。然土惡濕而喜燥,飲不可過,過則濕而不健;食不可過,過則壅滯而難化,病由是生矣。
故飲食所以養生,而貪嚼無厭,亦能害生。《物理論》曰:穀氣勝元氣,其人肥而不壽。養性之術,常令穀氣少則病不生。穀氣且然,矧五味饜飫為為五內害乎!甚而廣搜珍錯,爭尚新奇,恐其性味良毒,與人臟腑宜忌,尤未可曉。故西方聖人使我戒殺茹素,本無異道。人能戒殺則性慈而善念舉,茹素則心清而腸胃厚。
無嗔無貪,罔不由此。外考禽獸肉食,谷者宜人,不可不慎。
白話文:
脾臟是後天之本,就像人體的倉庫一樣。脾臟位於人體的中部,屬土,而土是萬物的母親。就像剛出生的嬰兒,一天不吃就會餓,七天不吃腸胃就會枯竭而死。《經書》上說:吃飽了就會昌盛,不吃就會滅亡。因為穀物進入胃裡,滋養六腑,使氣血調和,五臟得到滋養,血氣充盈,人才能生存。但是,土性喜燥惡濕,飲水不可過多,過多就會濕氣重,身體不健康;食物也不可過量,過量就會阻塞腸胃,難以消化,疾病就會因此而生。
所以飲食是養生的根本,但貪吃無度也會危害健康。《物理論》中說:穀氣過於元氣,人就會肥胖而不長壽。養生之道,要讓穀氣少一點,這樣就不容易生病。穀氣如此,更何況過度食用五味,就會傷害五臟呢?更甚者,廣泛搜羅珍奇異物,追求新鮮刺激,恐怕其中有很多的性味毒性,與人體臟腑的宜忌,還沒有完全了解。因此西方聖人教導我們戒殺吃素,本質上並無差別。人能戒殺就會心地慈悲,善念增長,吃素就會心靈清淨,腸胃健康。
不嗔不貪,都是由此而來。從外在來看,禽獸肉食,穀物更適合人食用,不可不慎。
5. 養肺說
肺者臟之長也,心之華蓋也,其藏魄,其主氣,統領一身之氣者也。《經》曰: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充之則耐寒暑,傷之則百邪易侵,隨事痿矣。故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七情之害,皆氣主之也。
直養無害,而後得其所以浩然者,天地可塞,人之氣與天地之氣可一也,道氣可配,人之氣與天地之氣可通也。先王以至日閉關,養其微也。慎言語,節飲食,防其耗也。
白話文:
肺是人體臟腑之首,如同心臟的保護罩,負責儲藏魄,主導全身氣息,統領著人體所有的氣。古籍記載:如果人遭受損失、求而不得,就會出現肺鳴,肺鳴就代表肺熱葉焦。肺氣充盈則能耐寒暑,若受傷則百邪容易入侵,導致身體虛弱。因此,生氣會導致氣往上衝,喜悅會讓氣緩和,悲傷會消耗氣,恐懼會讓氣往下沉,驚嚇會使氣混亂,勞累會消耗氣,思考會使氣阻塞。七情所造成的傷害,都是因為氣受到影響。
想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要養護好肺氣,做到無為無害,這樣才能達到浩然之氣,與天地合一,與天地之氣相通。古時候的聖王在至日閉關,以養護自身微弱的氣息。他們謹言慎行,節制飲食,以防止氣息的消耗。
6. 養腎說
腎者先天之本,藏精與志之宅也。《仙經》曰:借問如何是玄牝,嬰兒初生先兩腎。又曰: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是故人未有此身,先生兩腎,蓋嬰兒未成,先結胞胎,其象中空,一莖透起,形加蓮蕊。一莖即臍帶,連蕊即兩腎也,為五臟六腑之本,十二脈之根,呼吸之主,三焦之原。
人資以為始,豈非天地之根乎,而命寓焉者。故又曰:命門天一生水,故曰坎水。夫人慾念一起,熾若炎火,水火相剋,則水熱火寒,而靈臺之焰,藉此以滅矣。使水先枯涸,而木無所養,則肝病。火炎則土燥而脾敗,脾敗則肺金無資,咳嗽之症成矣。所謂五行受傷,大本已去,欲求長生,豈可得乎!《莊子》曰:人之大可畏者,衽席之間不知戒者故也,養生之要,首先寡欲。嗟乎!元氣有限,情欲無窮。
白話文:
腎臟是先天之本,負責儲藏精氣,也是意志力所在之處。《仙經》中說:若問何謂玄牝,嬰兒剛出生時,就先有兩腎。又說:玄牝之門,是天地之根。因此,人還沒有身體之前,就先有兩腎,因為嬰兒尚未成形,就先有了胚胎,形狀像中空的蓮藕,一根莖直通向上,像蓮蕊一樣。這根莖就是臍帶,連著蓮蕊就是兩腎,是五臟六腑的根本,十二經脈的根源,呼吸的主宰,三焦的起源。
人依靠腎臟作為起始,豈非天地之根嗎?命運也寄託於此。因此又說:命門為天一生水,所以稱為坎水。人一旦產生慾念,就會像烈火一樣熾熱,水火相剋,則水熱火寒,靈臺的火焰就會因此熄滅。如果水先枯竭,樹木就沒有養分,就會導致肝病。火炎熱則土乾燥,脾臟就會衰敗,脾臟衰敗則肺金無所依傍,就會出現咳嗽的症狀。所謂五行受傷,根本已經失去,想要長生不老,怎麼可能呢!《莊子》說:人最可怕的是,在床上枕頭之間還不知戒慎,所以養生的關鍵,首先要減少慾望。唉!元氣有限,而情慾無窮。
《內經》曰: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竭其精,此當戒也,然人之有欲,如樹之有蠹,蠹甚則木折,欲熾則身亡。《仙經》曰:無勞爾形,無搖爾精,無使爾思慮營營,可以長生,智者鑑之。
白話文:
《內經》提到:過量飲酒,不節制地生活,醉後行房,導致精力耗盡,這種行為應該避免。然而,人的慾望如同樹木中的蟲害,蟲害嚴重會使樹木折斷,慾望過盛也會危及生命。《仙經》則說:不要勞損身體,不要耗盡精力,不要讓你的思想總是忙於算計,這樣才能長壽。明智的人應該思考這一點。
7. 齋說
夫世之持齋,往往以齋之說為誤,何也?茹素而已,不復知有齋之實事。意謂茹素可以弭災集福,卻病延年,則謬矣,《玉華子》曰:齋者,齊也。齊其心而潔其體也,豈僅茹素而已。所謂齊心者,澹志寡營,輕得失,勤內省,遠葷酒;潔其體者,不履邪徑,不視惡色,不聽淫聲,不為物誘。入室閉戶,燒香靜坐,方可謂之齋也。
誠能如是,則身中之神明自安,升降不礙,可以卻病,可以長生,可以迪福弭罪。
白話文:
世人持齋,往往誤解齋的本意,為何呢?僅止於茹素,卻不知齋的真正涵義。有人以為茹素就能消災集福,治病延年,這就錯了。《玉華子》說:齋,就是齊。齊心而潔體,豈止茹素而已。所謂齊心,是指心志淡泊,少慾寡求,不計較得失,勤於反省,遠離葷酒;潔體,是指不走邪路,不看惡色,不聽淫聲,不被外物誘惑。要做到入室閉戶,焚香靜坐,才能稱得上是齋。
如果真的能做到如此,那麼身體內的神明自然安定,升降運作無礙,就能祛病延年,消災積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