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世青編》~ 卷上 (1)
卷上 (1)
1. 卷上
2. 勿藥須知
臞仙曰:古神聖之醫,能療人之心,預使不至於有疾。今之醫者,惟知療人之疾,而不知療人之心,是猶捨本而逐末也。不窮其源而攻其流,欲求疾愈,安可得乎?殊不知病由心生,孽由人作。佛氏謂一切唯心造,良不誣矣。所以人之七情內起,正性顛倒,以致大疾纏身,誠非醫藥所能治療,蓋藥能治五行生剋之色身,不能治無形之七情;能治七情所傷之氣血,不能治七情忽起忽滅、動靜無端之變幻。故臞仙又曰:醫不入刑官之家,藥不療不仁者之疾。
蓋福有所主,禍有所司,報復之機,無一不驗。因有天刑之疾,自戕之疾。其天刑之疾,由夙世今生所積過愆,天地譴之以致斯疾,此孽源於心也;其自戕之疾者,風寒暑濕之所感,酒色性氣之所傷,六慾七情生於內,陰陽二氣攻於外,此病生於心也。《仙經》曰: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
噫!將從何處煉乎?總不出於心耳。故凡思慮傷心,憂悲傷肺,忿怒傷肝,飲食傷脾,淫欲傷腎。藥之所治,只有一半,其一半則全不繫藥力,唯要在心藥也。或曰:何謂心藥?引林鑑堂詩曰:自家心病自家知,起念還當把念醫,只是心生心作病,心安那有病來時?此之謂心藥。以心藥治七情內起之病,此之謂療心。
予考歷代醫書之盛,汗牛充棟,反復詳明,其要主於卻疾。然《內經》有一言可以蔽之,曰「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也。治有病不若治於無病,療身不若療心。吾以為使人療,尤不若先自療也。
白話文:
瘦仙說:古代的醫學聖賢,能夠調理人的內心,預防疾病發生,避免病痛。但現在的醫生,只知道治療疾病,卻忽略了調理人心,這就像是舍棄了根本,而去追求枝節。不去尋找疾病的根源,只在表面下功夫,想要疾病痊癒,怎麼可能呢?很多人不知道疾病往往由心而生,惡果往往是人自己種下的。佛教認為一切皆由心造,確實一點也不錯。因此,當人的情緒內在起伏,正性的顛倒,導致嚴重的疾病纏身,這確實不是醫藥所能完全治癒的。藥物能治療由五行相生相剋導致的身體病痛,但無法調理無形的情緒;能治療情緒所傷的氣血,但無法控制情緒的忽起忽滅、動靜無常的變化。
所以瘦仙又說:醫生不會進入刑官的家門,藥物無法治療無德者的疾病。因為福禍都有主宰,因果報應,無一不驗。因此有了天罰的疾病,和自我傷害的疾病。天罰的疾病,是前世今生所積累的罪過,天地對此進行譴責,導致了這樣的疾病,這是心靈的孽緣;自我傷害的疾病,是由風寒暑濕所感,酒色性氣所傷,內有六慾七情,外有陰陽二氣的攻擊,這是心靈的疾病。仙經說:鍛煉精氣,轉化為氣,鍛煉氣,轉化為神,鍛煉神,回歸虛空。
哎!我們該從哪裡開始鍛煉呢?總而言之,一切都離不開心。因此,思考傷心,憂愁傷肺,憤怒傷肝,飲食傷脾,淫慾傷腎。藥物所能治療的,只有一半,另一半完全不依賴藥力,關鍵在於心藥。有人問:什麼是心藥?引用林鑑堂的詩句:自家的心病自家知,起念還應自己醫,只是心生心作病,心安哪有病來時?這就是所謂的心藥。用心藥治療內心的情緒病,這就是所謂的療心。
我研究了歷代醫書的繁盛,多如牛毛,反覆詳細明確,其主要目的在於祛除疾病。然而,內經有一句話可以概括,即「不治已病治未病」。治療已有的病不如在未病時就預防,治療身體不如調理心靈。我認為,讓人治療,不如先自我療愈。
3. 療心法言
《素問·天真論》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老子曰:人生以百年為限,節護乃至千歲。如膏之小炷與大炷耳。人大言我小語,人多煩我少記,人悸怖我不怒。淡然無為,神氣自滿。此長生之藥。
劉河間曰: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氣充,氣耗形病,神依氣立,氣合神存。修真之士,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持滿御神,專氣抱一。以神為車,以氣為馬。神氣相合,可以長生。又曰:全生之術,形氣貴乎安,安則有倫而不亂。精神貴乎保,保則有要而不耗。故保養之道,初不離乎形氣精神。
達摩曰:心不緣境,住在本源。意不流散,守於內息。神不外役,免於勞傷。人知心即氣之主,氣即形之根。形者氣之宅,神形之具,令人相因而立。若一事有失,即不合於至理,可能久立焉?
老子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直指》曰:清謂清其心源,靜謂靜其氣海。心源清則外事不能擾,性定而神明;氣海靜則邪欲不能作,精全而復實。
《指歸》曰:遊心於虛靜,結志於微妙,委慮於無欲,指歸於無為。故能達生延命,與道為久。
《妙真經》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
《元道真經》曰:生可冀也,死可畏也。草木根生,去土則死。魚鱉沉生,去水則死。人以形生,去氣則死。故聖人知氣之所在,以為身寶。
《仙經》曰:精氣神為內三寶,耳目口為外三寶。常令內三寶不逐物而流,外三寶不誘中而擾。
又曰:毋勞爾形,毋搖爾精。歸心靜默,可以長生。
《定觀經》曰:惟令定心之上,豁然無覆;定心之下,曠然無塞。舊孽日銷,新孽不造。無所掛礙,迥脫塵病。
又曰:唯滅動心,不滅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
重陽祖師曰:老人於十二時中,行住坐臥,一切動中,要把心似泰山,不搖不動,謹守四門,眼耳鼻口,不令內入外出。此名養壽,要緊。
《真人大計》曰:奢懶者壽,慳靳者夭,放散劬勞之異也。田夫壽,膏粱夭,嗜欲多少之驗也。處士少疾,遊子多患,事務簡煩之殊也。故俗人競利,道士罕營。
《唐書》曰:多記損心,多言耗氣。心氣內損,形神外散,初雖不覺,久則為弊。
《元始真經》曰:喜怒損性,哀樂傷神,性損則害生,故養性以全氣,保神以安身,氣全體平,身安神逸。此全生之訣也。
《洞神經》曰:養生以不損為延年之術,不損以為有補衛生之經。
《天真論》曰: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
《莊子》曰:能遵生者,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又曰:吾生也有涯,而智也無涯,以有涯逐無涯,殆矣已而。為智者,殆而已矣。
白話文:
療心法言
《黃帝內經·素問·天真論》說:保持心境安寧淡泊,沒有雜念,真氣就會順暢運行;精神內守而不外散,疾病又從哪裡來呢?老子說:人的一生以百年為限,如果能節制愛護身體,甚至可以活到千歲,就像蠟燭的小燭芯和大燭芯一樣,能燃燒的時間長短不同而已。別人大聲說話時我小聲回應,別人多煩惱時我少記掛在心,別人驚慌害怕時我不動怒。保持淡然無所求,精神自然充盈飽滿,這是長壽的良藥。
劉河間說:形體是生命居住的房舍,氣是生命的根本,精神是生命的主宰。形體需要氣的充養,氣耗損形體就會生病;精神依附於氣而存在,氣與精神相合才能長存。修煉真道的人,效法陰陽的變化,調和數術的規律,保持精氣充盈,守護精神,專注於氣的修煉,抱守真一。以精神為車,以氣為馬,精神與氣相合,就可以長生。他又說:保全生命的方法,形體和氣都貴在安穩,安穩則有規律而不混亂;精神貴在保養,保養則有綱要而不耗損。所以保養之道,從來不離開形體、氣和精神。
達摩說:心不被外界事物所牽引,安住在生命的本源;意念不向外流散,守護內在的呼吸;精神不被外事所役使,才能避免勞損。人應當知道心是氣的主宰,氣是形體的根本。形體是氣的住所,精神和形體相互依存而存在。如果有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不符合至理,又怎能長久存在呢?
老子說:不去看那些能引起慾望的事物,就能使心不迷惑。
《直指》說:清,是指使心源清澈,沒有雜念;靜,是指使氣海平靜,沒有波動。心源清澈,外事就不能擾亂,心性安定而精神清明;氣海平靜,邪慾就不能產生,精氣飽滿而充實。
《指歸》說:讓心遊走於虛靜的境界,將意志凝聚在微妙之處,把思慮交託給無欲的狀態,最終歸於無所作為。這樣就能達到長生延年的目的,與道合而為一。
《妙真經》說:人常常失去道,不是道拋棄了人;人常常走向死亡,不是生命離棄了人。所以養生的人,一定要謹慎不要失去道;修道的人,一定要謹慎不要失去生命。讓道與生命相互守護,生命與道相互保全。
《元道真經》說:生命是可以期盼的,死亡是可畏懼的。草木的根在土中生長,離開了土壤就會死亡;魚鱉在水中生存,離開了水就會死亡;人以形體存在,失去氣就會死亡。所以聖人知道氣的重要性,把它當作身體的寶貝。
《仙經》說:精、氣、神是內在的三寶,耳、目、口是外在的三寶。要常常讓內在的三寶不被外物所牽引,讓外在的三寶不擾亂內在的心神。
又說:不要讓你的形體過度勞累,不要讓你的精氣動搖。讓心歸於平靜,沉默寡言,就可以長生。
《定觀經》說:要讓心定在最高處,坦蕩無遮蔽;讓心定在最低處,空曠無阻礙。過去的罪孽逐漸消除,新的罪孽不再產生。沒有任何牽掛,就能徹底擺脫塵世的煩惱。
又說:要滅掉的是動亂的心,而不是明照的心。要凝練空明的心,而不是執著於靜止的心。
重陽祖師說:老年人在一天的十二個時辰中,無論行走、站立、坐臥,在一切活動中,都要把心像泰山一樣,不搖不動,謹慎守住眼、耳、鼻、口這四個門,不讓外面的東西進來,也不讓內在的東西出去。這就叫做養壽,是非常重要的。
《真人大計》說:過於安逸懶惰的人反而長壽,過於吝嗇苛刻的人反而早夭,這是因為放鬆和勞累的差別。農夫長壽,富貴人家反而早夭,這是因為慾望多少的驗證。隱士少生疾病,遊子多生疾病,這是因為事務的簡繁不同。所以世俗之人爭奪利益,修道之人很少經營。
《唐書》說:記掛的事情太多會損傷心力,說話太多會耗損氣力。心氣內耗,形神外散,起初可能感覺不到,時間久了就會產生弊端。
《元始真經》說:喜怒會損傷人的本性,悲哀和快樂會損傷人的精神。本性受損就會危害生命,所以要培養本性來保全氣,保養精神來安定身體。氣保全了身體就會健康,身體安定精神就會舒適。這是保全生命的要訣。
《洞神經》說:養生以不損傷為延年益壽的關鍵,不損傷才能夠達到滋補衛生的目的。
《天真論》說:外在不讓形體為外事勞累,內在沒有思慮的憂患。以恬淡快樂為目標,以自我滿足為功勞。這樣形體就不會衰敗,精神就不會渙散。
《莊子》說:能夠遵循生命規律的人,即使富貴也不會用養生來傷害身體,即使貧賤也不會因為利益而勞累形體。他又說: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是危險的。把知識當作唯一目標的人,是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