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世青編》~ 卷上 (1)
卷上 (1)
1. 勿藥須知
臞仙曰:古神聖之醫,能療人之心,預使不至於有疾。今之醫者,惟知療人之疾,而不知療人之心,是猶捨本而逐末也。不窮其源而攻其流,欲求疾愈,安可得乎?殊不知病由心生,孽由人作。佛氏謂一切唯心造,良不誣矣。所以人之七情內起,正性顛倒,以致大疾纏身,誠非醫藥所能治療,蓋藥能治五行生剋之色身,不能治無形之七情;能治七情所傷之氣血,不能治七情忽起忽滅、動靜無端之變幻。故臞仙又曰:醫不入刑官之家,藥不療不仁者之疾。
蓋福有所主,禍有所司,報復之機,無一不驗。因有天刑之疾,自戕之疾。其天刑之疾,由夙世今生所積過愆,天地譴之以致斯疾,此孽源於心也;其自戕之疾者,風寒暑濕之所感,酒色性氣之所傷,六慾七情生於內,陰陽二氣攻於外,此病生於心也。《仙經》曰: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
白話文:
臞仙說:古代聖賢的醫生,能夠治療人的心,預防疾病的發生。現在的醫生,只知道治療人的疾病,卻不知道治療人的心,這就像捨棄根本而去追求枝末一樣。不探究病因的根源,而去治療疾病的表象,想要疾病痊癒,怎麼可能呢?殊不知疾病是由心而生,業障是由人所造。佛家說「一切唯心造」,一點也不假。所以人的七情六慾在內心生起,正性顛倒,導致嚴重的疾病纏身,確實不是藥物所能治療的。因為藥物可以治療五行生剋所造成的色身疾病,卻無法治療無形的七情;藥物可以治療七情所傷的氣血,卻無法治療七情忽起忽滅、動靜無常的變化。
因此臞仙又說:醫生不進刑官的家,藥物不治療不仁者之疾。
因為福禍都有其主宰,報應的機制,沒有不應驗的。所以有天刑之疾,也有自戕之疾。天刑之疾,是由前世今生所積累的過錯和罪孽,天地懲罰而導致的疾病,這是心裡的孽障所致;自戕之疾,是風寒暑濕等外邪入侵,酒色性氣等過度損傷,六慾七情生於內心,陰陽二氣侵襲於外,這是心病所致。《仙經》說: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
噫!將從何處煉乎?總不出於心耳。故凡思慮傷心,憂悲傷肺,忿怒傷肝,飲食傷脾,淫欲傷腎。藥之所治,只有一半,其一半則全不繫藥力,唯要在心藥也。或曰:何謂心藥?引林鑑堂詩曰:自家心病自家知,起念還當把念醫,只是心生心作病,心安那有病來時?此之謂心藥。以心藥治七情內起之病,此之謂療心。
予考歷代醫書之盛,汗牛充棟,反復詳明,其要主於卻疾。然《內經》有一言可以蔽之,曰「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也。治有病不若治於無病,療身不若療心。吾以為使人療,尤不若先自療也。
白話文:
唉!要從哪裡修煉呢?最終都離不開心。所以,凡是思慮過度傷心,憂愁悲傷傷肺,憤怒傷肝,飲食不節傷脾,縱慾傷腎。藥物只能治癒一半,另一半則完全與藥力無關,唯有靠心藥。有人問:什麼是心藥?引用林鑑堂的詩來說:自己心裡的病只有自己知道,產生念頭時就要用念頭治病,病都是由心生心作,心安了病從何來?這就是心藥。用心藥治療七情內起的病,這就是療心。
我研究歷代醫書,浩如煙海,反覆詳閱,其精華都在於治療疾病。然而,《黃帝內經》有一句話可以概括所有,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不如預防疾病,治療身體不如治療心靈。我認為,讓人治療,不如先自救。
2. 療心法言
《素問·天真論》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老子曰:人生以百年為限,節護乃至千歲。如膏之小炷與大炷耳。人大言我小語,人多煩我少記,人悸怖我不怒。淡然無為,神氣自滿。此長生之藥。
劉河間曰: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氣充,氣耗形病,神依氣立,氣合神存。修真之士,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持滿御神,專氣抱一。以神為車,以氣為馬。神氣相合,可以長生。又曰:全生之術,形氣貴乎安,安則有倫而不亂。精神貴乎保,保則有要而不耗。故保養之道,初不離乎形氣精神。
達摩曰:心不緣境,住在本源。意不流散,守於內息。神不外役,免於勞傷。人知心即氣之主,氣即形之根。形者氣之宅,神形之具,令人相因而立。若一事有失,即不合於至理,可能久立焉?
白話文:
《素問·天真論》與長生之道:
**《素問·天真論》**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意指保持心境平靜,不為外物所擾,真氣自然充盈,精神內斂,病痛何從產生呢?
老子曰:「人生以百年為限,節護乃至千歲。如膏之小炷與大炷耳。」意指人的生命有限,但若能節制慾望,保養身心,便能延長壽命。就好比蠟燭,小燭芯燃燒時間短,大燭芯燃燒時間長一樣。老子還說:「人大言我小語,人多煩我少記,人悸怖我不怒。淡然無為,神氣自滿。此長生之藥。」意思是要保持心平氣和,不輕易發怒,不操心煩惱,神氣自然充盈,這就是長生的藥方。
劉河間曰:「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氣充,氣耗形病,神依氣立,氣合神存。」意指形體是生命的住所,氣是生命的本源,精神是生命的掌控者。形體依靠氣來滋養,氣不足則形體生病,精神依賴氣而存在,氣與神合一才能長久。劉河間還說:「修真之士,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持滿御神,專氣抱一。以神為車,以氣為馬。神氣相合,可以長生。」意思是修煉之人要遵循陰陽法則,掌握術數,控制精神,專注真氣,以精神為車,以真氣為馬,神氣相合才能長生。他又說:「全生之術,形氣貴乎安,安則有倫而不亂。精神貴乎保,保則有要而不耗。」意思是想要長生,就要保持形體和真氣的安穩,安定有序,不致混亂。精神也要悉心保養,有所節制,不致耗損。所以保養之道,始終不離開形體、真氣和精神。
達摩曰:「心不緣境,住在本源。意不流散,守於內息。神不外役,免於勞傷。」意思是心不要被外境所牽絆,要住於本源;意念不要散亂,要守於內息;精神不要被外物所役使,免於勞神傷身。達摩還說:「人知心即氣之主,氣即形之根。形者氣之宅,神形之具,令人相因而立。若一事有失,即不合於至理,可能久立焉?」意思是人要明白,心是氣的主人,氣是形的根基。形體是氣的住所,精神是形體的具備,三者相輔相成。若其中一者有所缺失,便違背了至理,焉能長久呢?
以上這些都是古代醫家和道家關於長生之道的一些精髓,雖然無法完全理解,但可以作為我們修身養性的指引,保持身心健康,延年益壽。
老子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直指》曰:清謂清其心源,靜謂靜其氣海。心源清則外事不能擾,性定而神明;氣海靜則邪欲不能作,精全而復實。
《指歸》曰:遊心於虛靜,結志於微妙,委慮於無欲,指歸於無為。故能達生延命,與道為久。
《妙真經》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
《元道真經》曰:生可冀也,死可畏也。草木根生,去土則死。魚鱉沉生,去水則死。人以形生,去氣則死。故聖人知氣之所在,以為身寶。
《仙經》曰:精氣神為內三寶,耳目口為外三寶。常令內三寶不逐物而流,外三寶不誘中而擾。
白話文:
《妙真經》說:人常會迷失本性,而不是本性拋棄了人。人常會失去生命,而不是生命拋棄了人。所以,養生的人要謹慎,不要迷失本性;追求大道的人要謹慎,不要失去生命。讓大道與生命相互守護,生命與大道相互保全。
《元道真經》說:生命是可以期盼的,死亡是令人畏懼的。草木依賴根部生長,離開土壤就會死亡。魚鱉在水里生存,離開水就會死亡。人依靠形體生存,離開精氣就會死亡。所以聖人明白精氣的重要性,視之為身體的寶物。
《仙經》說:精氣神是內在的三寶,耳目口是外在的三寶。要時刻保持內在的三寶不追逐外物而流失,外在的三寶不誘導內心而擾亂。
又曰:毋勞爾形,毋搖爾精。歸心靜默,可以長生。
《定觀經》曰:惟令定心之上,豁然無覆;定心之下,曠然無塞。舊孽日銷,新孽不造。無所掛礙,迥脫塵病。
又曰:唯滅動心,不滅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
重陽祖師曰:老人於十二時中,行住坐臥,一切動中,要把心似泰山,不搖不動,謹守四門,眼耳鼻口,不令內入外出。此名養壽,要緊。
《真人大計》曰:奢懶者壽,慳靳者夭,放散劬勞之異也。田夫壽,膏粱夭,嗜欲多少之驗也。處士少疾,遊子多患,事務簡煩之殊也。故俗人競利,道士罕營。
《唐書》曰:多記損心,多言耗氣。心氣內損,形神外散,初雖不覺,久則為弊。
白話文:
《真人大計》說:奢侈懶惰的人長壽,吝嗇貪婪的人短命,這是放蕩與勞碌的差別。農夫長壽,富貴人家短命,這是嗜欲多少的驗證。隱士少病,遊子多病,這是事務簡單和複雜的差異。所以俗人爭名逐利,而道士很少去追求這些。
《唐書》說:記太多的事情會傷心,說太多話會消耗精氣。心氣內損,形神外散,雖然一開始不會察覺,但久了就會造成弊端。
《元始真經》曰:喜怒損性,哀樂傷神,性損則害生,故養性以全氣,保神以安身,氣全體平,身安神逸。此全生之訣也。
《洞神經》曰:養生以不損為延年之術,不損以為有補衛生之經。
《天真論》曰: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
《莊子》曰:能遵生者,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又曰:吾生也有涯,而智也無涯,以有涯逐無涯,殆矣已而。為智者,殆而已矣。
《秋聲賦》云:奈何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此士大夫通患也。又曰: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人常有多思多憂之患,方壯遽老,方老遽衰。反此亦長生之法。
白話文:
《元始真經》說:喜怒會損傷人的本性,哀樂會傷神,本性受損就會損害生命,所以要養護本性以保全精氣,保護神明以安頓身心,精氣充盈則身體平穩,身心安寧則神明安逸。這就是養生延年的秘訣。
《洞神經》說:養生之道在於不損傷身體,不損傷身體就是補益生命精氣的根本法則。
《天真論》說:外在不要過於勞累身體,內心不要有過多思慮。以平靜愉悅為目標,以心滿意足為功勞。身體不疲憊,精神不分散。
《莊子》說:能夠遵循生命之道的人,即使富貴也不以享樂傷身,即使貧賤也不以利益累積形體。又說:我的生命有限,而智慧卻無涯,用有限的生命追求無盡的智慧,是危險的,聰明人啊,要警惕這種危險。
《秋聲賦》說:為什麼要思慮自己能力所不及的事情,憂慮自己智慧無法解決的問題呢?紅潤的臉色會變得枯槁,烏黑的頭髮會變得稀疏,這就是士大夫們共同的毛病。又說:百種憂愁傷心,萬事勞累身體。心中有牽掛,就會損傷精氣。人常有過多思慮、過多憂愁的毛病,年輕時就變得衰老,年老時就變得虛弱。反之,這就是長生的方法。
孫思邈曰:多思則神殆,多念則智散,多欲則智昏,多事則勞形,多言則氣乏,多笑則傷藏,多愁則心懾,多樂則語溢,多喜則妄錯昏亂,多怒則百節不定。
《小有經》曰:才所不勝而強思之,傷也;力所不任而強舉之,傷也;深憂而不解,重喜而不釋、皆傷也。
《淮南子》曰:太喜墜陽,太怒破陰,是以君子有節焉。
《玄珠》曰: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脈絡傷,傷陽則衄血,傷陰則下血。
《書》曰:行走勿語,傷氣,語多則住而再語。笑多則腎轉腰疼。
《神仙傳》曰:養壽之道,但莫傷之而已。
《素問》曰: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
白話文:
孫思邈說
思考過度,精神就會疲憊;胡思亂想,智慧就會消散;貪圖享樂,心智就會昏迷;操心太多,身體就會勞累;說話過多,就會消耗元氣;大笑過度,就會傷及臟腑;憂愁過度,就會膽怯心驚;歡樂過度,就會言詞無度;喜悅過度,就會胡言亂語、神志不清;憤怒過度,就會身體百節不寧。
《小有經》說
超出能力範圍的思慮,就會傷身;超過體力的勞作,就會傷身;深切憂慮而無法解脫,極度喜悅而無法釋懷,都會傷身。
《淮南子》說
過度喜悅會損傷陽氣,過度憤怒會損傷陰氣,所以君子要懂得克制。
《玄珠》說
起居不規律,用力過度,就會傷及經脈;傷陽氣就會鼻出血,傷陰氣就會下血。
《書》說
走路時不要說話,會傷氣;說話太多就應該停下來休息一下再說。大笑太多會傷腎,導致腰痛。
《神仙傳》說
養生的道理,就是不要傷害身體。
《素問》說
食飲有節制,起居有規律,不做無謂的勞累,這樣就能讓形體和精神都保持健康,活到天年。
《真訓》曰:眼者身之鏡,耳者體之牖,視多則鏡昏,聽眾則牖閉。面者神之庭,發者腦之華,心悲則面焦,腦減則發素。精者體之神,明者神之寶,勞多則精散,營竟則明消。
《妙真經》曰:視過其目者明不居,聽過其耳者精不守,愛過其心者神不居,牽過於利者動則懼。
《真誥》曰:鏡以照面,智以照心,鏡明則塵垢不染,智明則邪惡不生。
《陰符經》曰:淫聲美色,破骨之斧鋸也。世之人不能秉靈燭以照迷情,持慧劍以割愛欲。流浪生死之海,害生於恩也。
《河圖帝視萌》曰:侮天地者凶,順天時者吉,春夏樂山高處,秋冬居卑深藏。吉利多福,壽考無窮。
白話文:
《真訓》
- 眼睛是身體的鏡子,耳朵是身體的窗戶。
- 看得太多,鏡子就會昏暗;聽得太多,窗戶就會閉合。
- 臉是精神的庭院,頭髮是大腦的花朵。
- 心裡悲傷,臉色就會憔悴;腦力衰退,頭髮就會枯黃。
- 精氣是身體的神靈,神明是精氣的寶藏。
- 過度勞累,精氣就會散失;營養不足,神明就會消減。
《妙真經》
- 凡事過度使用眼睛,就會損傷眼睛的明亮;過度使用耳朵,就會損傷精氣的守持;過度沉迷於愛慾,就會損傷精神的安居;過度追求利益,就會導致行動時恐懼不安。
《真誥》
- 鏡子可以照亮面容,智慧可以照亮心靈。
- 鏡子明亮,塵垢就不會沾染;智慧明亮,邪惡就不會滋生。
《陰符經》
- 淫蕩的聲音和美好的色相,是破壞骨骼的斧頭和鋸子。
- 世人無法秉持靈明的燭光照亮迷失的情感,也無法手持智慧的利劍斬斷愛慾的牽絆。
- 他們在生死之海中迷失漂泊,終究被恩情所害。
《河圖帝視萌》
- 侮辱天地者必遭凶險,順應天時者必得吉利。
- 春夏時節,宜居山高之處;秋冬時節,宜居低洼之地,並隱藏起來。
- 這樣才能獲得吉利和福氣,並且長壽無憂。
《西山記》曰: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乎天地,應乎萬類,和之於始,和之於終,靜神災想,生之道也。
《衛生訣》云:凡人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減之一息則寒,加之一息則熱。臟腑不和,諸疾生焉。故元氣在保養,穀神在守護。
呂洞賓曰:寡言語以養氣,寡思慮以養神,寡嗜欲以養精。精生氣,氣生神,神自靈也。是故精絕則氣絕,氣絕則命絕也。是故精氣神,人身之內三寶也。
齊丘子曰:喬松所以能凌霜雪者,藏正氣也;美玉所以能犯烈火者,蓄至精也。是以大人晝運靈旗,夜錄神芝,覺所不覺,思所不思,可以冬御風而不寒,夏御火而不熱。故君子藏正氣,可以遠鬼神,伏奸佞。蓄至精者,可以保生靈,躋福壽,是以貴乎養氣也。
白話文:
《西山記》中記載:人體的盈虧變化,都與天地相通,與萬物相應,從開始到結束,都與天地萬物保持和諧,靜心思考,才能了解生命的道理。
《衛生訣》中說:普通人一天一夜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次,減少一次呼吸就會感到寒冷,增加一次呼吸就會感到炎熱。臟腑失衡,就會產生各種疾病。因此,元氣需要保養,穀神需要守護。
呂洞賓說:減少言語可以養氣,減少思慮可以養神,減少貪慾可以養精。精生氣,氣生神,神自然靈活。所以,精氣耗盡,氣就消失,氣消失生命就終結。因此,精氣神是人體內的三寶。
齊丘子說:松樹之所以能夠抵禦風雪,是因為它蘊藏著正氣;美玉之所以能夠抵擋烈火,是因為它蘊含著至精。因此,有德之人白天運用靈力,晚上記錄神靈,覺察到未覺察到的,思考到未思考到的,就能在冬天抵禦寒冷,在夏天抵禦炎熱。所以,君子蘊藏正氣,可以遠離鬼神,制服奸佞。蘊含至精,可以保全生命,獲得福壽,因此養氣非常重要。
《素問》曰: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長有天命。
又曰:食風者靈而延壽算,食谷者多智而勞形神,食草者癡愚而力足,食肉者勇鄙而多嗔,服氣者常存而得道。
《傳》曰:雜食者,百病妖邪所鍾。所食愈少,心愈開,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損焉。所以服氣者千年不死,故身飛於天,食谷者千百皆死,故形歸於地。
《白玉蟾》曰:薄滋味以養氣,去嗔怒以養性,處卑下以養德,守清靜以養道。
學山曰:食飲有節,脾土不泄;調息寡言,肺金自全;動靜以敬,心火自定;寵辱不驚,肝木自寧;恬然無欲,腎水自足。
白話文:
《素問》說:謹慎調和五味,骨骼就會堅硬筋絡就會柔軟,氣血就能暢通無阻,肌膚腠理就會緊密,這樣就能長壽,符合天命。
又說:以風為食的人,靈敏聰慧,壽命長久;以谷物為食的人,智慧過人,但勞累形神;以草為食的人,愚笨遲鈍,但體力充沛;以肉為食的人,勇猛粗俗,容易發怒;以氣為食的人,長存於世,能得道成仙。
《傳》說:雜食的人,容易受到各種疾病和妖邪的侵擾。吃的越少,心胸就越開闊,壽命就越長;吃的越多,心胸就越狹窄,壽命就越短。所以以氣為食的人能千年不死,因此能飛升天界;以谷物為食的人,千百年後都會死亡,因此形體歸於大地。
《白玉蟾》說:以清淡的滋味來養氣,去除嗔怒來養性,處於卑微的地位來養德,保持清靜來養道。
學山說:飲食有節制,脾土就不會虧損;調息寡言,肺金就能完好;動靜有敬,心火就能安定;寵辱不驚,肝木就能安寧;恬然無欲,腎水就能充盈。
益州老人曰:凡欲身之無病,必須先正其心,使其心不亂求,心不狂思,不貪嗜欲,不著迷惑,則心君泰然矣。心君泰然,則百骸四體雖有病不難治療。獨此心一動,百患為招,即扁鵲華佗在旁,亦無所措手乎。
白話文:
老先生來自益州,他說:想要身體無病,必須先調整好心態,讓心不胡思亂想,不狂熱思考,不貪婪慾望,不陷入迷惘,這樣心才能平靜安詳。當心平靜安詳時,即使身體的各部位出現疾病,也都不難治療。但只要心一動搖,各種疾病就會接踵而至,即使扁鵲和華佗在旁,也可能無力可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