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乘

《壽世青編》~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勿藥須知

臞仙曰:古神聖之醫,能療人之心,預使不至於有疾。今之醫者,惟知療人之疾,而不知療人之心,是猶捨本而逐末也。不窮其源而攻其流,欲求疾愈,安可得乎?殊不知病由心生,孽由人作。佛氏謂一切唯心造,良不誣矣。所以人之七情內起,正性顛倒,以致大疾纏身,誠非醫藥所能治療,蓋藥能治五行生剋之色身,不能治無形之七情;能治七情所傷之氣血,不能治七情忽起忽滅、動靜無端之變幻。故臞仙又曰:醫不入刑官之家,藥不療不仁者之疾。

蓋福有所主,禍有所司,報復之機,無一不驗。因有天刑之疾,自戕之疾。其天刑之疾,由夙世今生所積過愆,天地譴之以致斯疾,此孽源於心也;其自戕之疾者,風寒暑濕之所感,酒色性氣之所傷,六慾七情生於內,陰陽二氣攻於外,此病生於心也。《仙經》曰: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

噫!將從何處煉乎?總不出於心耳。故凡思慮傷心,憂悲傷肺,忿怒傷肝,飲食傷脾,淫欲傷腎。藥之所治,只有一半,其一半則全不繫藥力,唯要在心藥也。或曰:何謂心藥?引林鑑堂詩曰:自家心病自家知,起念還當把念醫,只是心生心作病,心安那有病來時?此之謂心藥。以心藥治七情內起之病,此之謂療心。

予考歷代醫書之盛,汗牛充棟,反復詳明,其要主於卻疾。然《內經》有一言可以蔽之,曰「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也。治有病不若治於無病,療身不若療心。吾以為使人療,尤不若先自療也。

2. 療心法言

《素問·天真論》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老子曰:人生以百年為限,節護乃至千歲。如膏之小炷與大炷耳。人大言我小語,人多煩我少記,人悸怖我不怒。淡然無為,神氣自滿。此長生之藥。

劉河間曰: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氣充,氣耗形病,神依氣立,氣合神存。修真之士,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持滿御神,專氣抱一。以神為車,以氣為馬。神氣相合,可以長生。又曰:全生之術,形氣貴乎安,安則有倫而不亂。精神貴乎保,保則有要而不耗。故保養之道,初不離乎形氣精神。

達摩曰:心不緣境,住在本源。意不流散,守於內息。神不外役,免於勞傷。人知心即氣之主,氣即形之根。形者氣之宅,神形之具,令人相因而立。若一事有失,即不合於至理,可能久立焉?

老子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直指》曰:清謂清其心源,靜謂靜其氣海。心源清則外事不能擾,性定而神明;氣海靜則邪欲不能作,精全而復實。

《指歸》曰:遊心於虛靜,結志於微妙,委慮於無欲,指歸於無為。故能達生延命,與道為久。

《妙真經》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

《元道真經》曰:生可冀也,死可畏也。草木根生,去土則死。魚鱉沉生,去水則死。人以形生,去氣則死。故聖人知氣之所在,以為身寶。

《仙經》曰:精氣神為內三寶,耳目口為外三寶。常令內三寶不逐物而流,外三寶不誘中而擾。

又曰:毋勞爾形,毋搖爾精。歸心靜默,可以長生。

《定觀經》曰:惟令定心之上,豁然無覆;定心之下,曠然無塞。舊孽日銷,新孽不造。無所掛礙,迥脫塵病。

又曰:唯滅動心,不滅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

重陽祖師曰:老人於十二時中,行住坐臥,一切動中,要把心似泰山,不搖不動,謹守四門,眼耳鼻口,不令內入外出。此名養壽,要緊。

《真人大計》曰:奢懶者壽,慳靳者夭,放散劬勞之異也。田夫壽,膏粱夭,嗜欲多少之驗也。處士少疾,遊子多患,事務簡煩之殊也。故俗人競利,道士罕營。

《唐書》曰:多記損心,多言耗氣。心氣內損,形神外散,初雖不覺,久則為弊。

《元始真經》曰:喜怒損性,哀樂傷神,性損則害生,故養性以全氣,保神以安身,氣全體平,身安神逸。此全生之訣也。

《洞神經》曰:養生以不損為延年之術,不損以為有補衛生之經。

《天真論》曰: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

《莊子》曰:能遵生者,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又曰:吾生也有涯,而智也無涯,以有涯逐無涯,殆矣已而。為智者,殆而已矣。

《秋聲賦》云:奈何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此士大夫通患也。又曰: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人常有多思多憂之患,方壯遽老,方老遽衰。反此亦長生之法。

孫思邈曰:多思則神殆,多念則智散,多欲則智昏,多事則勞形,多言則氣乏,多笑則傷藏,多愁則心懾,多樂則語溢,多喜則妄錯昏亂,多怒則百節不定。

《小有經》曰:才所不勝而強思之,傷也;力所不任而強舉之,傷也;深憂而不解,重喜而不釋、皆傷也。

《淮南子》曰:太喜墜陽,太怒破陰,是以君子有節焉。

《玄珠》曰: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脈絡傷,傷陽則衄血,傷陰則下血。

《書》曰:行走勿語,傷氣,語多則住而再語。笑多則腎轉腰疼。

《神仙傳》曰:養壽之道,但莫傷之而已。

《素問》曰: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

《真訓》曰:眼者身之鏡,耳者體之牖,視多則鏡昏,聽眾則牖閉。面者神之庭,發者腦之華,心悲則面焦,腦減則發素。精者體之神,明者神之寶,勞多則精散,營竟則明消。

《妙真經》曰:視過其目者明不居,聽過其耳者精不守,愛過其心者神不居,牽過於利者動則懼。

《真誥》曰:鏡以照面,智以照心,鏡明則塵垢不染,智明則邪惡不生。

《陰符經》曰:淫聲美色,破骨之斧鋸也。世之人不能秉靈燭以照迷情,持慧劍以割愛欲。流浪生死之海,害生於恩也。

《河圖帝視萌》曰:侮天地者凶,順天時者吉,春夏樂山高處,秋冬居卑深藏。吉利多福,壽考無窮。

《西山記》曰: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乎天地,應乎萬類,和之於始,和之於終,靜神災想,生之道也。

《衛生訣》云:凡人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減之一息則寒,加之一息則熱。臟腑不和,諸疾生焉。故元氣在保養,穀神在守護。

呂洞賓曰:寡言語以養氣,寡思慮以養神,寡嗜欲以養精。精生氣,氣生神,神自靈也。是故精絕則氣絕,氣絕則命絕也。是故精氣神,人身之內三寶也。

齊丘子曰:喬松所以能凌霜雪者,藏正氣也;美玉所以能犯烈火者,蓄至精也。是以大人晝運靈旗,夜錄神芝,覺所不覺,思所不思,可以冬御風而不寒,夏御火而不熱。故君子藏正氣,可以遠鬼神,伏奸佞。蓄至精者,可以保生靈,躋福壽,是以貴乎養氣也。

《素問》曰: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長有天命。

又曰:食風者靈而延壽算,食谷者多智而勞形神,食草者癡愚而力足,食肉者勇鄙而多嗔,服氣者常存而得道。

《傳》曰:雜食者,百病妖邪所鍾。所食愈少,心愈開,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損焉。所以服氣者千年不死,故身飛於天,食谷者千百皆死,故形歸於地。

《白玉蟾》曰:薄滋味以養氣,去嗔怒以養性,處卑下以養德,守清靜以養道。

學山曰:食飲有節,脾土不泄;調息寡言,肺金自全;動靜以敬,心火自定;寵辱不驚,肝木自寧;恬然無欲,腎水自足。

益州老人曰:凡欲身之無病,必須先正其心,使其心不亂求,心不狂思,不貪嗜欲,不著迷惑,則心君泰然矣。心君泰然,則百骸四體雖有病不難治療。獨此心一動,百患為招,即扁鵲華佗在旁,亦無所措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