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世青編》~ 卷上 (4)
卷上 (4)
1. 林鑑堂安心詩
我有靈丹一小錠,能醫四海群迷病。些兒吞下體安然,管取延年兼接命。安心心法有誰知?卻把無形妙藥醫。醫得此心能不病,翻身跳入太虛時。念雜由來業障多,憧憧擾擾竟如何?驅魔自存玄微訣,引入堯天安樂窩。人有二心方顯念,念無二心始為人。人心無二渾無念,念絕悠然見太清。
這也了時那也了,紛紛攘攘皆分曉。云開萬里見清光,明月一輪圓皎皎。四海遨遊養浩然。心連碧水水連天。津頭自存漁郎問,洞里桃花日日鮮。
《性理》曰:夫人之心,皆明鏡也。聖人特不塵之耳。夫人之心,皆止水也,聖人特不波之耳。又朱晦菴曰:學者常要提醒此心,惺惺不昧,如日中天,群邪自息,同一旨也。
白話文:
[林鑑堂安心詩]現代譯文如下:
我有一顆靈丹妙藥,能夠治療天下眾生的疾病。只要服下一點,身體就會康復平安,確保長壽與續命。安心的方法有誰知道呢?卻用無形的神藥來醫治。若能醫治這顆心,使之不再生病,便能在轉瞬間跳入廣大的宇宙之中。
心念混雜源自業障太多,紛亂交錯究竟該如何是好?驅除魔障自有微妙的訣竅,引導我們進入安樂的世界。人若有兩心才會產生念頭,念頭沒有二心才能稱為人。人心沒有二心,便沒有念頭,當念頭消失時,便能悠然地見到清明的境界。
這件事明白了,那件事也明白了,紛擾的事物都能清楚辨識。雲霧散去,萬裏晴空,明亮的月亮圓圓地高懸。四海遨遊,養育浩然之氣,心靈與碧水相連,碧水與天空相接。渡口處自然有漁夫詢問,洞裡的桃花每日都新鮮綻放。
《性理》一書中說:人的內心就像明鏡一般,聖人只是不讓它蒙上灰塵罷了。人的內心就像靜止的水面,聖人只是不讓它起波瀾罷了。另外,朱晦菴說:學者應常常提醒自己保持這顆心的清醒,如同中午的太陽,羣邪自然會消失,這是同樣的道理。
2. 養心說
夫心者,萬法之宗,一身之主,生死之本,善惡之源,與天地而可通,為神明之主宰,而病否之所由系也。蓋一念萌動於中,六識流轉於外,不趨乎善,則五內顛倒,大疾纏身。若夫達士則不然,一真澄湛,萬禍消除。老子曰:夫人神好清而人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盂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
所以妄想一病,神仙莫醫。正心之人,鬼神亦憚,養與不養故也。目無妄視,耳無妄聽,口無妄言,心無妄動。貪嗔癡愛,是非人我,一切放下。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宜過擾。既事不可留住,聽其自來,應以自然,信其自去,忿懥恐懼,好樂憂患,皆得其正,此養之法也。
白話文:
【養心之道】
心,是萬物法則的歸宿,是身體的主宰,決定著生命的存亡,善惡的起源,它與天地相通,掌握著精神活動,並影響著健康狀況。當心中產生念頭,外界的感知隨之運轉,如果這些念頭不是向善,那麼內心會陷入混亂,疾病就會纏身。然而對於智者來說,他們的心靈清澈無染,萬般災難都能消除。
老聃曾說:人的精神喜愛清靜,卻被人為的幹擾打擾;人心喜愛平靜,卻被慾望牽引。只要能去除過多的慾望,心自然就能平靜;心靈澄清了,精神自然也就清淨,這樣一來,六種慾望就不會產生,三種毒害(貪、嗔、癡)也會消失。孟軻也提到:養心最好的方法就是減少慾望。
因此,因妄想導致的疾病,即使是神仙也無法治療。有正直心的人,連鬼神都會畏懼,這全在於是否懂得養心。眼睛不要胡亂看,耳朵不要胡亂聽,嘴巴不要胡亂說,心裡不要胡亂想。對貪婪、瞋怒、愚癡、愛戀,以及各種的是非、人我,都要完全放下。事情未發生前不要過早預設,遇到事情也不宜過度煩惱。事情過去了就不要留戀,任其自然來去,保持心態的自然,相信事情會自行過去,憤怒、恐懼、喜悅、憂慮等情緒,都應得到正確的處理,這就是養心的方法。
3. 養肝說
夫肝者,魂之處也,其竅在目,其位在震,通於春氣,主春升發動之令也。然木能動風,故《經》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又曰: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設氣方升,而煩勞太過,則氣張於外,精絕於內。春而邪辟之氣積久不散,至夏未痊,則火旺而真陰如煎,火炎而虛氣逆上,故曰煎厥。
按《脈解論》曰:肝氣失治,善怒者名日煎厥。戒怒養陽,使生生之氣相生於無窮。又曰: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菀,結也。怒氣傷肝,肝為血海,怒則氣上,氣厥則絕,所以血菀上焦,相迫曰薄,氣逆曰厥,氣血懼亂,故曰薄厥。積於上者,勢必厥而吐也。
薄厥者,氣血之多而盛者也。所以肝藏血,血和則體澤,血衰則枯槁,故養肝之要在乎戒念,是攝生之第一法也。
白話文:
【養肝說】
肝臟是我們魂魄的居所,它的功能主要表現在眼睛上,與春季的氣息相通,負責春季的生長發育。然而,肝臟就像木頭一樣,能引發風的活動,因此有古籍記載:各種風病、搖擺、眩暈等症狀,都跟肝臟有關。又說,當人過度勞累,身體的陽氣就會亢奮,精氣會耗盡,到了夏天,人就可能出現煎厥的症狀。
根據古書《脈解論》記載,肝氣失調,容易生氣的人稱之為煎厥。因此,要避免生氣,保養身體的陽氣,讓生命之氣源源不斷地產生。另外,如果極度憤怒,可能會導致氣血斷絕,血液淤積在上身,形成薄厥的現象。憤怒傷害肝臟,而肝臟是血海,生氣時氣血上衝,氣血斷絕,所以血液淤積在上半身,相互逼迫,氣血逆流,這就是所謂的薄厥。血液積聚在上半身,很可能會導致厥逆或嘔吐。
薄厥是因為氣血過多且旺盛造成的。肝臟儲存血液,血液和順,身體才會潤澤,血液衰弱,身體就會乾枯。所以,養肝的關鍵在於控制情緒,這是養生的第一法則。
4. 養脾說
脾者後天之本,人身之倉廩也。脾應中宮之土,土為萬物之母。如嬰兒初生,一日不再食則飢,七日不食則腸胃涸絕而死。《經》曰:安穀則昌,絕谷則亡。蓋穀氣入胃,灑陳六腑而氣至和,調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以為生者也。然土惡濕而喜燥,飲不可過,過則濕而不健;食不可過,過則壅滯而難化,病由是生矣。
故飲食所以養生,而貪嚼無厭,亦能害生。《物理論》曰:穀氣勝元氣,其人肥而不壽。養性之術,常令穀氣少則病不生。穀氣且然,矧五味饜飫為為五內害乎!甚而廣搜珍錯,爭尚新奇,恐其性味良毒,與人臟腑宜忌,尤未可曉。故西方聖人使我戒殺茹素,本無異道。人能戒殺則性慈而善念舉,茹素則心清而腸胃厚。
無嗔無貪,罔不由此。外考禽獸肉食,谷者宜人,不可不慎。
白話文:
脾臟是我們後天生命的根本,也是身體的糧倉。脾臟與五行中的土相對應,而土是孕育萬物的母親。就像新生嬰兒,如果一天不吃東西就會感到餓,連續七天不吃東西,腸胃就會乾涸,最終導致死亡。古籍上記載:有穩定的飲食,身體就健康,斷了飲食,生命就難以為繼。食物進入胃部後,會被分配到全身六腑,使氣血和諧,調節五臟功能,促進血液生成,這是維持生命的重要來源。然而,脾臟不喜歡濕氣而偏好乾燥,因此飲水不宜過量,過量會造成濕氣過重,影響健康;吃東西也不能過多,過多會造成消化不良,疾病也因此產生。
飲食本來用於養生,但若貪婪無度,反而會傷害身體。有研究指出,如果食物的能量超過身體原本的能量,這個人可能會肥胖但壽命不長。養生的方法之一就是讓攝取的食物能量適度,這樣疾病就不易產生。對於食物的能量如此,更何況是過度攝取各種味道的食物,對內臟造成的傷害更是難以估計。有些人甚至追求珍稀的食材,追求新奇的口感,卻忽略了這些食材的性質、毒素以及是否適合自己的身體狀況。因此,西方的智者提倡戒殺生,倡導素食主義,這其實並非什麼奇特的理論。人們若能戒掉殺生,性情就會變得慈悲,善念也會隨之產生;吃素則能使心情平靜,腸胃健康。
避免憤怒和貪婪,都是從這些做起。再者,觀察動物,肉食性動物和草食性動物的消化系統截然不同,這也說明瞭人類更適合吃谷類食物,這一點不能不謹慎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