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世青編》~ 卷下 (6)
卷下 (6)
1. 真菊野菊
蜀人多種菊,以苗可以菜,花可以藥,園圃悉能植之。今人多采野菊供藥肆,頗有大誤。真菊延齡,野菊殺人。如張華言:黃精益壽,鉤吻殺人。形類相似之誤,有如此。
白話文:
在四川那邊,很多人會種菊花,因為它的嫩葉可以用來當蔬菜食用,花朵則可入藥,所以家家戶戶的花園裡幾乎都會種植。但現在有很多人會採摘野外的菊花去藥店賣,這其實是個很大的錯誤。因為真正的菊花是可以延長壽命的,而野外的菊花卻可能對人有害。就像張華所說的,黃精這種藥材可以讓人延年益壽,但長得有點像黃精的鉤吻卻是有毒的,會致人死亡。外形相似造成的誤解,往往就是這樣的嚴重。
2. 服餌忌羊血
服餌之家,忌食羊血,雖服餌數十年,一食則前功盡喪,以其能解藥力如此。
白話文:
在服用藥材補身的人,應該避免食用羊血,就算你已經用藥材調理身體數十年,只要一吃羊血,之前的養生效果就會全然消失,因為羊血有著如此強大的解除藥效的能力。
3. 論婦人病有不同治法
孫真人云:寧醫十男子,莫醫一婦人。以嗜欲多於丈夫,故感病倍於男子。蓋其慈戀愛憎,嫉妬憂患,染著堅牢,情不自抑,以此成疾,非外感六氣,必內傷七情之所致也。七情之病不可醫,誠以情想內結,自無而有,思慮過當,多致勞損。是以釋氏稱說酢梅,口中水出,想蹈懸崖,足心酸楚,大都如此。
若非寬緩情意,改易心志,則雖金丹大藥,亦不能已。蓋病出於五內,無有已期,藥力不可及也。法當令病者存想以攝心,抑情以養性。
葛仙翁曰:凡婦人病,兼治其憂恚,令寬其思慮,則疾無不愈矣。
凡人在病中,百念灰冷,雖有富貴,欲享不能,反羨貧賤而健者。人能於平日無病時,作是想頭,病從何來!及一切名利、得失、恩怨亦自淡然。
白話文:
孫真人曾說:「寧可治療十個男子,也不要治療一個婦女。」這句話不是歧視女性,而是因為婦女的慾望往往比男性多,因此生病的機會也比男性高。她們的情感世界豐富,包括慈愛、戀愛、喜愛、憎恨、嫉妒、憂慮和困擾等,這些情感一旦深陷其中,很難自我控制,長此以往就會形成疾病。這種疾病通常不是由外界的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素引起的,而是由內在的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情緒所導致的。情緒引發的疾病很難治療,因為這種疾病是由內心的情緒結成,從無到有,過度思考,往往會導致身心勞損。
因此,佛教中有所謂的「酢梅效應」,一想到梅子,口中就分泌唾液;一想到走在懸崖邊,腳底就感到痠痛,都是心理影響身體的例子。
除非能放鬆心情,改變心態,否則即使是金丹大藥,也無法根治這種疾病。因為這種疾病源自於人的內心,沒有療癒的期限,藥物的力量無法達到。治療的方法應該讓患者學習控制自己的心態,抑制情緒,培養性情。
葛仙翁說:「對於婦女的疾病,除了治療身體,還應該兼顧她們的心理狀態,幫助她們放寬心態,減少思慮,那麼疾病就會自然痊癒了。」
一般人,在生病的時候,所有的想法都會變得冰冷,即使有再多的財富,也無法享受,反而會羨慕那些雖然貧窮但身體健康的人。如果人們能在平常無病時,就有這樣的體悟,疾病就不會輕易找上門來,對於名利、得失、恩怨也會看得淡然。
4. 用藥例丸散湯膏各有所宜
藥有宜丸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漬者,宜煎膏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並隨藥性不可過越。湯者,蕩也,煎成清汁是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研成細末是也。丸者,緩也,作為丸粒也,不能速效,舒緩而治之也。
漬之者,以酒浸藥也,有宜酒浸以助其力,如當歸、地黃、知母、黃柏,陰寒之氣味,假酒力而行氣血也。有用藥銼細,如法煮酒密封,早晚頻飲,以行經絡,或補或攻,漸以取效是也。
細末者,不循經絡,止去胃中及腑臟之積,及治肺疾咳嗽為宜。氣味厚者,白湯調;氣味薄者,煎之,和渣服丸。治下焦之病者,極大而光且圓,治中焦者次之,治上焦者極小,麵糊者,取其遲化,直至下焦;或酒取其散;或醋取其收。如半夏、南星及利濕者,以薑汁稀糊丸,取其易化也,湯泡蒸餅,尤易化,滴水亦然。
煉蜜丸者,取其遲化而氣循經絡也。蠟丸者,取其能達下焦,而治腸澼等疾。
凡修合丸劑,用蜜只用蜜,用飴只用飴,勿相雜用。且如丸藥,用蠟取其固護藥氣,欲其經久不失味力,且過膈關而作效也。今若投蜜相和,雖易為丸,然下咽亦即散化,如何得至腸中?若或有毒藥,不宜在上化,豈徒無益,而反為害,全非用蠟之本意。
凡煉蜜宜先掠去沫,令熬色微黃,試水不散,再熬一二沸作丸,則收潮而不黏成塊也。
冬月煉蜜,煉時要加二杯水為妙,《衍義》云:每蜜一斤,只煉得十二兩,是其度數也。和藥末要乘極滾時和之,臼內搗千百杵,自然軟熟,容易作條,好丸也。
凡為末,先須細切,曬燥退冷搗之,有宜合搗者,其滋潤之藥,如天麥冬、生熟地黃、當歸輩,先切曬之獨搗。或以慢火隔紙焙燥,退冷搗之,則為細末。若入眾藥,少停回潤,則和之不勻也。凡濕藥,燥皆大耗蝕,當先增分兩,待燥稱之乃准。其湯酒中不須如此。
凡合丸藥用蜜,絹令細篩,散藥尤宜精細,若搗丸,必於石臼中杵千百過,色理和同為佳。
凡欲浸酒,皆須細切,上絹袋盛,乃入酒密封,隨寒暑日數,視其濃烈,便可漉出,不須待酒盡也。渣則曝燥微搗,更漬飲之,亦可為散服。
凡合膏子,須令膏少之料先淹浸,先煎其汁,乃下有膏之料,煮時當杖以三上三下,以泄其火氣,勿令沸騰,不妨旋取藥汁,渣須再煮,務令力盡而已。然後漸漸慢火收厚如飴,加煉蜜,收貯瓷瓶,出火氣七日二七日,聽用。
凡煎摩貼之膏,或醋、或酒、或油,須令淹浸,然後煎熬,用杖三上三下,以泄其熱勢,令藥味得出。上之使咂咂沸,下之要沸靜,良久乃上之,如有蔥白及姜在內,以漸焦為度。如有附子、木鱉者,亦令焦黃,勿令枯黑。濾膏必以新布。
白話文:
藥物的使用形式有適合製成丸狀、散狀、水煎、酒漬或煎膏的,有的藥物甚至可以有多種適用形式,但也有些藥物不適合加入湯或酒中,這些都必須依照藥性的特性來決定,不可逾越。
湯藥,就是煎煮後的清汁,用來清除重大的疾病。散藥,是研磨成細粉的藥物。丸藥,是緩和療效的藥物,做成丸狀,無法立即見效,但能緩慢而穩定地治療。
酒漬,是將藥物浸泡在酒中,利用酒的力量幫助藥效運行,例如當歸、地黃、知母、黃柏這些屬陰寒性質的藥物,通過酒的幫助,更能深入氣血。有些藥物會被細碎,按照規定的方式煮酒,早晚飲用,能逐漸疏通經絡,或是補身或是攻病,慢慢看到效果。
細粉藥物,不循經絡,主要清除胃部和腑臟的積滯,以及治療肺部疾病和咳嗽。氣味濃厚的藥物,用白湯調和;氣味淡薄的藥物,煎煮後連渣服用。治療下焦的藥物,通常顆粒較大且光滑圓潤,治療中焦的藥物稍小,治療上焦的藥物最小。麪糊製成的丸藥,消化速度慢,可以到達下焦。酒製的丸藥,能散發藥性;醋製的丸藥,能收斂藥效。例如半夏、南星以及有利濕作用的藥物,以薑汁稀糊製成丸藥,讓藥物容易消化。湯泡蒸餅或滴水製成的丸藥,同樣容易消化。
蜜製的丸藥,能使藥效循經絡緩慢釋放。蠟製的丸藥,能到達下焦,用於治療腸道疾病。
製作丸藥時,如果使用蜂蜜就只用蜂蜜,使用糖漿就只用糖漿,不要混用。例如,使用蠟製丸藥,是為了保護藥效,使其持久有效,並且經過膈關才開始發揮效果。如果加入蜂蜜,雖然容易成丸,但吞下後馬上就會溶解,如何能到達腸道?如果有毒性藥物,不應該在上焦消化,否則不僅無益,反而有害,這完全違反了使用蠟的初衷。
熬製蜂蜜時,應先去除泡沫,熬至微黃色,確保蜂蜜不會在水中散開,再熬一兩次,這樣製成的丸藥就不會受潮變硬。
冬天熬製蜂蜜,熬製時加入兩杯水最好。一般來說,一斤蜂蜜熬製後只能得到十二兩,這是固定的比率。在藥粉還非常熱的時候與蜂蜜混合,放入臼中用力搗打數百次,直到藥粉變得柔軟,就可以輕易搓成條狀,這樣丸藥的效果最佳。
製作藥粉時,藥材應先細切,曬乾後冷卻再搗碎。有些藥材需要單獨搗碎,如天麥冬、生熟地黃、當歸等滋潤性藥材,先切片曬乾,再單獨搗碎。或者用小火間接烤乾,冷卻後搗碎,才能獲得細粉。如果與其他藥材混合,可能會因回潮而影響均勻性。濕潤的藥材在乾燥過程中會大量消耗,應事先增加份量,等到乾燥後再稱重。在湯或酒中使用的藥材不必如此。
製作丸藥時,必須用細篩過濾蜂蜜,散藥更需要精細過濾。如果是手工製作丸藥,必須在石臼中用力搗打數百次,直到顏色和質地均勻為止。
想要浸泡酒的藥材,應先細切,放入絲袋中,再倒入酒中密封,根據季節的溫度,等到藥效濃烈就可以濾出,不必等到酒全部被吸收。藥渣應曬乾後輕輕搗碎,再次浸泡飲用,也可以作為散藥服用。
製作膏藥時,應先將膏少的藥材浸泡,然後煎煮汁液,再加入膏多的藥材,煮時用棍棒上下攪拌三次,以洩去火氣,避免沸騰,隨時可以取出藥汁,藥渣需要再煮,直到藥效完全釋放。然後慢慢用小火濃縮至像糖漿一樣濃稠,加入熬製的蜂蜜,儲存在瓷瓶中,放置七天或十四天,讓火氣消散,然後再使用。
煎煮按摩貼的膏藥,可用醋、酒或油,先浸泡藥材,然後煎煮,用棍棒上下攪拌三次,以洩去熱氣,讓藥效充分釋放。上層應保持沸騰,下層應保持平靜,長時間後再上層,如果有蔥白和薑在內,以漸漸焦黃為準。如果有附子和木鱉,也要讓其變黃,但不能燒焦。過濾膏藥一定要用新布。
如果膏藥可以口服,藥渣也可以用酒煮後飲用,如果膏藥可以外用,藥渣也可以敷在皮膚上,以充分利用藥效。
湯藥和膏藥中使用的礦物藥物,都應細磨,用新絲袋包裝後放入湯藥或膏藥中。礦物藥物如硃砂和鍾乳,應用水研磨至極細,至少需要兩三天,用水漂洗至極細,纔可以服用。不只是研磨細,用絲袋包裝也是必要的。
草葉類藥物,如柏葉、荷葉、茅根、薊根、十灰散等,必須徹底乾燥,放在容器中蓋住,以消除火氣,保存藥材的本質,如果像死灰一樣,則會失去藥效。
含有油脂的藥材,如桃仁、杏仁、麻仁等,應單獨研磨,然後依次加入其他藥材,這樣更均勻。
湯藥中使用的完整藥材,都應破殼研磨,如豆蔻、蘇子、益智、骨脂等,如果不這樣做,就像米在殼中,即使煮整天,米也無法熟透,就是這個原因。
使用香燥藥材,如木香、沉香、砂仁、豆蔻等,不適合長時間煎煮,點泡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