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乘

《壽世青編》~ 卷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下 (8)

1. 藥品制度法

藥之制度,食品之調和也。食品之加五味,非調和不能足其味。次藥有良毒,不藉修治,豈能奏效?假如芩、連、知、柏,用治頭面手足皮膚者,須酒炒,以其性沉寒,借酒力可上騰也。用治中焦,酒洗。下焦生用。黃連去痰火,薑汁拌炒,去胃火,和土炒;治吞酸,同吳茱萸炒。

此各從其宜也。大黃用行太陽經,酒浸,陽明經,酒洗。況其性寒力猛,氣弱之人,須用煨蒸,否則必寒傷胃也。地黃、知母,下焦藥也,用之須用酒浸,亦恐寒胃。地黃用治中風,非薑汁浸炒,恐泥膈也。苦參、龍膽,酒浸者,制其苦寒也。當歸、防己、天麻,酒浸者,助發散之意也。

川烏、天雄、附子,其性劣,灰中慢慢炮之裂,去皮臍及尖,再以童便浸一宿,制其燥毒也。半夏湯泡七次,南星水浸,俱於臘月冰凍二三宿,去其燥性更妙,用治風痰,俱以薑汁浸一宿。南星治驚癇,以黃牛膽釀陰乾,取壯其膽氣也。吳茱萸味惡,須湯泡七次。麻黃先煮兩沸,去沫,免令人煩悶。

山梔仁用瀉陰火,炒令色變。水蛭、虻蟲、斑蝥、乾漆,非煙盡不能去其毒,生則令人吐逆不已。巴豆性最急劣,有大毒,不去油莫用。大戟、芫花、甘遂、商陸,其性亦暴,非妙用峻利不已。蒼朮氣烈,非泔浸經宿,燥性不減。凡用金石並子仁之類,須各另研細,方可入劑。

但制度得法,而藥能施功矣。余見今人索方入市,希圖省儉,不顧有誤,不惟炮製失宜,抑且真偽未明,多少不合,全失君臣佐使用藥之法。大非求藥治病之心,使反力致誤,伊誰之咎耶?凡事修合,必須選料制度,一如後法,務在至誠,毋得忽也。用火煅者,必於地上取去火毒為妙。

倘隨症自有製法,不拘此例。

人參,去蘆,人乳拌蒸。

生地,酒洗。

熟地,酒洗,焙。

二門冬,水潤,去心。

蒼朮,米泔浸,炒。

白朮,米泔浸,蒸,切片,蜜水拌炒褐色。

黃耆,蜜炙。

遠志,甘草湯浸透,去梗,焙。

升麻、柴胡,忌火。

菖蒲,去須,焙。

葳蕤,蜜水蒸。

山藥,蒸。

苡米,炒。

當歸,去根,酒洗。

二芍,酒拌炒。

木香,生用理氣,煨用止泄。

甘草,生用瀉火,熟用補中。

石斛,酒浸蒸。

牛膝、川芎,酒淨。

知母,去毛酒炒。

五味,嗽生用,補焙用。

貝母,去心焙。

紫菀,水淨,蜜水焙。

澤瀉,去毛酒焙。

續斷,酒炒。

甘菊,去蒂。

車前,酒焙,研。

萆薢,酒浸,焙。

苦參,泔水浸,蒸曬。

白芷,焙。

防風,去蘆並叉者。

金銀花,去枝葉。

茺蔚子,忌鐵。

麻黃,去根節。

白話文:

藥物的處理原則,就像調和食物一樣。食物加入五味,若不調和就無法達到理想的美味。藥物本身有良性與毒性之分,若不經過適當的炮製處理,怎麼能發揮療效呢?例如,黃芩、黃連、知母、黃柏這些藥,要用來治療頭面、手足皮膚的病症,就必須用酒炒,因為它們藥性沉降寒涼,藉助酒的升騰之力才能將藥性帶到上部。如果用來治療中焦的病,就用酒洗。治療下焦的病,就直接生用。黃連用來清熱化痰,要用薑汁拌炒;用來去除胃火,要用泥土拌炒;治療吞酸,則要與吳茱萸一起炒。

這些都是要根據藥物的用途和性質來處理。大黃用來疏通太陽經,要用酒浸泡;用來疏通陽明經,要用酒洗。何況它藥性寒涼、藥力猛烈,體質虛弱的人,必須要用煨蒸的方法處理,否則一定會因為過於寒涼而傷害腸胃。地黃、知母是治療下焦的藥,使用時也要用酒浸泡,也是為了避免寒涼傷胃。地黃用來治療中風,如果不用薑汁浸炒,恐怕會阻礙藥力發揮。苦參、龍膽用酒浸泡,是為了減輕它們的苦寒之性。當歸、防己、天麻用酒浸泡,是為了幫助藥物發散藥性。

川烏、天雄、附子這些藥的藥性猛烈,要用灰慢慢地炮製到開裂,去除皮、臍、尖,再用童子尿浸泡一整夜,來降低它們的燥熱毒性。半夏要用湯浸泡七次,南星要用水浸泡,兩者都在臘月冰凍二三夜,去除燥性效果更好。用來治療風痰,都要用薑汁浸泡一整夜。南星用來治療驚風癲癇,要用黃牛膽汁浸泡陰乾,才能增強它的膽氣。吳茱萸味道不好,要用湯浸泡七次。麻黃要先煮沸兩次,去除浮沫,避免讓人心煩意亂。

山梔仁用來瀉陰火,要炒到顏色改變。水蛭、虻蟲、斑蝥、乾漆,必須用煙熏到毒性完全去除,生用會讓人不停嘔吐。巴豆藥性最為峻猛,毒性很大,必須去除油脂才能使用。大戟、芫花、甘遂、商陸,藥性也十分猛烈,必須處理妥當,才能避免藥性過於峻厲。蒼朮藥性燥烈,必須用米泔水浸泡過夜,才能降低燥性。凡是使用金石類和種子類的藥物,都必須另外研磨成細末,才能加入藥劑中使用。

只要炮製方法得當,藥物才能發揮療效。我看到現在的人到藥店買藥方,只想節省開銷,不顧用藥是否正確,不但炮製方法不對,而且藥材真假也搞不清楚,多少都與藥方不符,完全喪失了君臣佐使的用藥原則。這根本不是求藥治病的心態,反而因為用錯藥而導致更嚴重的後果,這又能怪誰呢?凡是調配藥物,必須選擇好藥材,炮製方法也要按照後面的說明,務必以誠心誠意來做,千萬不能馬虎。用火煅燒藥物,最好在地上取出,可以去除火毒。

如果根據病情需要有其他製法,則不必拘泥於這些例子。

人參:去除蘆頭,用人乳拌蒸。

生地:用酒洗。

熟地:用酒洗,再焙乾。

天冬、麥冬:用水浸潤,去除中心。

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再炒。

白朮:用米泔水浸泡,蒸過,切片,用蜜水拌炒至褐色。

黃耆:用蜂蜜炙烤。

遠志:用甘草湯浸透,去除梗,再焙乾。

升麻、柴胡:忌用火處理。

菖蒲:去除根須,再焙乾。

葳蕤:用蜜水蒸。

山藥:蒸熟。

薏米:炒過。

當歸:去除根部,用酒洗。

白芍、赤芍:用酒拌炒。

木香:生用可以理氣,煨過用來止瀉。

甘草:生用可以瀉火,熟用可以補中。

石斛:用酒浸泡後蒸。

牛膝、川芎:用酒淨洗。

知母:去除毛鬚,用酒炒。

五味子:咳嗽時生用,補養時焙用。

貝母:去除中心,再焙乾。

紫菀:用水洗淨,用蜜水焙乾。

澤瀉:去除毛鬚,用酒焙乾。

續斷:用酒炒。

甘菊:去除花蒂。

車前子:用酒焙乾,再研磨。

萆薢:用酒浸泡,再焙乾。

苦參:用米泔水浸泡,蒸過再曬乾。

白芷:焙乾。

防風:去除蘆頭及分叉部分。

金銀花:去除枝葉。

茺蔚子:忌用鐵器接觸。

麻黃:去除根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