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乘

《壽世青編》~ 卷上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0)

1. 運氣法

凡運氣法,當閉目靜坐,鼻吸清氣降至丹田,轉過尾閭,隨即提氣如忍大便狀,自夾脊雙關透上,直至泥丸,轉下鵲橋,汩然嚥下,仍歸丹田。初行功時,焚香一炷為度,漸增三炷,功行七日而止。凡臥病者,宜用厚褥、綿被、暖帳、重衣。不論寒暑,初行功三日,發大汗以攻陰邪之氣,進熱粥以為表汗之資。

渴則漱玉泉以咽之,飢則炊熱粥以食之。飢然後食,不拘餐數。如是衣不解帶,能一月,則在床三五七年癱勞鼓膈等症,皆可刻期而愈。患在上身,收氣當存想其處;患在下身,收氣亦存想其處。放氣則歸於丹田。患在遍身,當分經絡屬上屬下,運法亦如之。女子行功,先提水門,後及穀道,運法如前。

(愚按:人之氣,即天地之氣。故天氣不交於地,乾坤或幾乎息矣。人之所以當運其氣者,亦體天地交泰之義也。先提穀道,勿使泄也。自背至頂,使相交也。想丹田,使歸根也。不惟有療病之功,抑且多延年之效。何況於無病乎?況微病乎?是名曰修養。)

白話文:

【運氣法】

凡是進行運氣法時,應當閉上眼睛安靜坐著,用鼻子吸入清新空氣,使其降到丹田位置,再轉到尾閭,接著像憋住大便一樣提起這股氣,從夾脊雙關穿透而上,一直到達頭頂的泥丸部位,再轉向下鵲橋,咕嚕一聲吞下,再回到丹田。剛開始練功時,以燃燒一支香的時間為標準,漸漸增加到三支香的時間,連續練習七天就停止。

對於躺在牀上的病人,應該使用厚褥子、棉被、暖和的帳篷和厚重衣物保暖。無論天氣冷熱,開始練功的前三天,會大量出汗來排除體內的陰邪之氣,同時要喝熱粥來補充能量,以助於排汗。

口渴時,可以漱口玉泉(唾液)後吞下,餓了就煮熱粥吃。必須等到餓了才吃,不限制用餐次數。如果能夠這樣堅持一個月,即使是在牀上躺了三五年、七年,患有癱瘓、勞損、鼓膈等症狀的人,都能在預定的時間內康復。若病在上半身,收氣時應想像氣集中在該處;若病在下半身,收氣時同樣要將氣集中在該處。放氣時則回到丹田。若全身都有病痛,應根據經絡的上下分佈,同樣進行運氣法。女性練功時,應先提升水門(生殖器),再提升穀道(肛門),運氣法與上述相同。

(按語:人的氣,就是天地的氣。因此,當天空中的氣無法與地面交感時,乾坤兩儀可能就會停頓。人們應該運轉自身的氣,也是為了遵循天地間交泰的道理。首先提升穀道,避免洩漏。從背部到頭頂,讓氣流交感。想像丹田,讓氣歸於根本。不僅對治療疾病有效,更有多種延年益壽的效果。何況對於沒有生病的人呢?何況對於小病呢?這就是所謂的修養。)

2. 固精法

《金丹秘訣》云:一擦一兜,左右換手,九九之數,真陽不走。每於戍亥二時,陰旺陽衰之候,宜解衣閉息,一手兜外腎,一手擦臍下,左右換手,各兜擦九九之數,仍盤膝端坐,手齒俱固。先提玉莖,如忍小便狀,想我身中元精,自尾閭升上,直至泥丸,復過鵲橋,降至丹田,每行七次,精自固矣。

(愚按:精者,人身真元之氣,五官百骸之主,而神魂附之,以生者也。夫神猶火也,精猶油也,油盡則燈滅,精竭則神亡。故精由氣生,神由精附。固精之法,宜急講也,半月固精,久行愈佳。)

3. 定神法

人身入神,出入固無定在。迨病者,窮思極想,又有甚焉。若能行功,則神隨氣轉,不慮其他出,否則難乎其有定在也。故恆時必須常想玄關,思睡必須常想鼻準,如是則神不外馳而定矣。

(愚按:神外無心,心外無道,道即神之主,心即神之宅也。然心外無道,故收放心,即神定而道在。孟子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夫放心而知求,則志氣清明,義理昭著。此定神之功驗也。今之養病者,日思丹田,思鼻準,亦收放心之法也。不曰收放心,而曰定神。

蓋遊心千里,無有定在,此皆神之外出,故曰定神。以上三條,乃卻病修養之大綱,外有導引等法,詳具於後。)

白話文:

[定神法]

人體內的神魂,其活動本來就是沒有固定位置的。但當人生病時,思緒會變得特別混亂,甚至更嚴重。如果能進行一些調息練功,就能使精神隨著氣息運行,就不會擔心神魂會散亂到其他地方去。不然,要讓神魂有個固定的歸宿就非常困難了。因此,平時必須經常把注意力放在「玄關」(人體的某個特殊部位),準備睡覺的時候,也要常常專注在鼻子上,這樣一來,神魂就不會飄散到外面,而能安定下來。

(愚按:神魂之外沒有心靈,心靈之外沒有真理,真理是神魂的主宰,而心靈則是神魂的居所。然而,心靈之外並無真理存在,所以,只要能收回散亂的心靈,神魂就能安定,真理也就隨之存在。孟子說過:學問的真理沒有其他的,只是尋找那已經散失的心靈罷了。當散失的心靈知道尋找,那麼意志就會變得清晰,道理也會顯得明確。這就是定神的功效。現在的人養病時,每天思考丹田,思考鼻子,其實也是收回散亂心靈的方法。不稱為收回散亂心靈,而叫做定神。

因為心靈遊蕩千里,沒有固定的所在,這都是神魂往外飄散的表現,所以才叫定神。以上這三點,是治病和修身養性的主要綱要,此外,還有導引等方法,詳細的內容都在後面。)

4. 十二段動功

叩齒一,齒為筋骨之餘,常宜叩擊,使筋骨活動,心神清爽。每次叩擊三十六數。

咽津二,將舌舐上齶,久則津生滿口,便當咽之,嚥下嘓然有聲,使灌溉五臟,降火甚捷。咽數以多為妙。

浴面三,將兩手自相摩熱,覆面擦之,如浴面之狀,則鬚髮不白,即升冠鬢不斑之法,顏如童矣。

鳴天鼓四,將兩手掌掩兩耳竅,先以第二指壓中指,彈腦後骨上,左右各二十四次,去頭腦疾。

運膏肓五,此穴在背上第四椎下,脊兩旁各三寸。藥力所不到,將兩肩扭轉二七次。治一身諸疾。

托天六,以兩手握拳,以鼻收氣運至泥丸,即向天托起,隨放左右膝上,每行三次。去胸腹中邪氣。

左右開弓七,此法要閉氣,將左手伸直,右手作攀弓狀,以兩目看右手,左右各三次。瀉三焦火,可以去臂腋風邪積氣。

摩丹田八,法將左手托腎囊,右手摩丹田,三十六次。然後左手轉換如前法,暖腎補精。

擦內腎穴九,此法要閉氣,將兩手搓熱,向背後擦腎堂及近脊命門穴,左右各三十六次。

擦湧泉穴十,法用左手把住左腳,以右手擦左腳心,左右交換,各三十六次。

摩夾脊穴十一,此穴在背脊之下,大便之上,統會一身之氣血,運之大有益,並可療痔。

灑腿十二,足不運則氣血不和,行走不能爽快,須將左足立定,右足提起,灑七次,左右交換如前。

右十二段,乃運導按摩之法,古聖相傳,卻病延年,明白顯易,盡人可行。莊子曰:呼吸吐納,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由是傳之至今,其法自修養家書及醫經所載,種數頗多,又節取要約,切近者十六則,合前十二段參之,各法大概備矣。

凡行功每於子後寅前,此時氣清腹虛,行之有效。先須兩目垂簾,披衣端坐,兩手握固趺坐,當以左足後跟,曲頂腎莖根下動處,不令精竅漏泄耳。兩手當屈兩大指抵食指根,餘四指捻定大指,是為兩手握固。然後叩齒三十通,即以兩手抱項,左右宛轉二十四次。(此可去兩脅積聚之邪)。

復以兩手相叉,虛空托天,反手按頂二十四。(此可除胸膈中病)。復以兩手心掩兩耳,卻以第二指彈腦後枕骨二十四。(此可除風池邪氣)。復以兩手相促,按左膝左捩身,按右膝右捩身,各二十四。(此可去肝家風邪)。復以兩手一向前一向後,如挽五石弓狀,二十四次。

(此可去臂腋積邪。)復大坐展兩手扭項,左右反顧,肩膊隨,二十四次。(此可去脾胃積邪)。復以兩手握固,並拄兩肋,擺撼兩肩,二十四。(此可去腰脅間之風邪)。復以兩手交捶臂及膊,反捶背上連腰股,各十四。(此可去四肢胸臆之邪)。復大坐斜身偏倚,兩手齊向上如排天狀,二十四,(此可去肺家積聚之邪。

白話文:

十二段動功

一、叩齒: 牙齒是筋骨的延伸,應該經常叩擊,使筋骨活動,心神清爽。每次叩擊三十六下。

二、咽津: 將舌頭舔上顎,久了就會產生滿口唾液,應當吞下,吞嚥時發出咕嚕的聲音,可以滋潤五臟,降火效果很快。吞嚥次數越多越好。

三、浴面: 將兩手互相摩擦至發熱,覆蓋在臉上擦拭,像洗臉一樣,這樣可以使鬚髮不易變白,是使鬢髮不斑白的方法,容顏如同孩童。

四、鳴天鼓: 將兩手掌心按住兩耳孔,先用第二指壓住中指,然後彈擊後腦骨,左右各二十四次,可以去除頭腦的疾病。

五、運膏肓: 這個穴位在背部第四椎骨下方,脊椎兩旁各三寸的地方。藥力難以到達,將兩肩旋轉十四次,可以治療全身各種疾病。

六、托天: 將兩手握拳,用鼻子吸氣,將氣運至頭頂,然後向上托起,再放到左右膝蓋上,每次做三次,可以去除胸腹中的邪氣。

七、左右開弓: 這個方法要閉氣,將左手伸直,右手做拉弓的姿勢,用眼睛看著右手,左右各做三次。可以瀉三焦火氣,去除手臂和腋下的風邪和積氣。

八、摩丹田: 將左手托住陰囊,右手摩擦丹田,三十六次。然後換手,左手摩擦丹田,右手托住陰囊,方法和之前相同,可以溫暖腎臟,補充精氣。

九、擦內腎穴: 這個方法要閉氣,將兩手搓熱,向背後擦拭腎堂及靠近脊椎的命門穴,左右各三十六次。

十、擦湧泉穴: 用左手抓住左腳,用右手擦拭左腳心,左右交換,各擦三十六次。

十一、摩夾脊穴: 這個穴位在背脊下方,大便之上,統管全身的氣血,運作它很有益處,還可以治療痔瘡。

十二、灑腿: 腳不運動則氣血不協調,行走不順暢,必須將左腳站穩,右腳抬起,甩動七次,左右腳交換,方法和之前一樣。

以上十二段,是引導按摩的方法,是古代聖賢傳下來的,可以祛病延年,明白易懂,人人都可以做。莊子說:「呼吸吐納,熊經鳥伸,是為了長壽啊。」這些導引之術,是養生之人,以及像彭祖這樣長壽的人所喜愛的。從古至今流傳下來,其方法在養生書籍和醫經中都有記載,種類繁多,這裡節選了比較重要且貼近實際的十六種方法,結合前面的十二段一起參考,各種方法大概就齊全了。

凡是做這些功法,最好在子時過後、寅時之前,這時氣清腹空,做起來效果好。首先要雙眼微閉,披上衣服端坐,兩手握拳,盤腿而坐,將左腳後跟曲起,頂住腎莖根部下方會動的地方,不要讓精氣外洩。兩手要彎曲大拇指,抵住食指根部,用其他四指握住大拇指,這就是兩手握固。然後叩齒三十次,接著用兩手抱住後頸,左右轉動二十四次(這樣可以去除兩脅積聚的邪氣)。

再將兩手交叉,向上托起,然後反手向下按壓頭頂二十四次(這樣可以去除胸膈中的疾病)。再將兩手掌心捂住兩耳,用第二指彈擊後腦枕骨二十四次(這樣可以去除風池穴的邪氣)。再將兩手相互按壓,按左膝時向左轉身,按右膝時向右轉身,各二十四次(這樣可以去除肝家的風邪)。再將兩手一前一後伸出,像拉開五石弓一樣,做二十四次(這樣可以去除手臂和腋下的積邪)。再大幅度坐著,伸展兩手,轉動脖子,左右回頭看,肩膀跟著動,做二十四次(這樣可以去除脾胃的積邪)。再將兩手握固,並頂住兩肋,擺動肩膀二十四次(這樣可以去除腰脅間的風邪)。再用兩手交替捶打手臂和肩膀,反手捶打背部,連到腰部和臀部,各十四次(這樣可以去除四肢和胸部的邪氣)。再大幅度坐著,身體斜靠,兩手向上伸展,像推開天空一樣,做二十四次(這樣可以去除肺部的積聚之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