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乘

《壽世青編》~ 卷上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2)

1. 四時攝生篇

凡人在氣交之中,呼吸出入皆接天地之氣。故風寒暑濕,四時之暴戾,偶一中人,壯者氣行自愈,怯者則留而為病。宜隨時加攝,使陰陽中度,是謂先幾防於未病。

春風陽氣閉藏於冬者,漸發於外,故宜發散以暢陽氣。《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以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故人當二月以來,摘取東引桃枝並葉各一握,水三碗,煎取兩碗,空心服之,即吐卻心膈痰飲宿熱。春深稍宜和平將息,綿衣晚脫,不可令背寒,寒即傷肺,鼻塞咳嗽。

如覺熱即去之,冷則加之、加減俱要早起之時。若於食後日中,防恐感冒風寒。春不可衣薄,令人傷寒霍亂,消渴頭痛。春凍未泮,衣欲下厚而上薄。

夏三月,人身陽氣發外,伏陰在內,是精神疏泄之時,特忌下利以泄陰氣。《內經》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英華成實,使氣得泄,若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故人常宜宴居靜坐,節減飲食嗜欲,調和心志。

此時心旺腎衰,精化為水,至秋乃凝,尤須保嗇以固陰氣。常宜食熱物,使腹溫暖,如爪果、生冷、冰水、冷淘、豆粉、蜂蜜,尤不可食,食多秋時必患瘧痢,勿以冷水沐浴並浴面及背,使人得虛熱目病,筋脈厥逆,霍亂陰黃等疾。勿當風臥,勿眠中令人扇,汗出毫孔開,風邪易入,犯之患風痹不仁,手足不遂,言語蹇澀。年壯或不即病,已種病矣。

氣衰者,未有不桴鼓相應者。酒後尤當禁之。

秋三月,陽氣當斂,不宜吐及發汗,犯之令人臟腑消爍。《內經》曰: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形。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若知夏時多食瓜果涼物,宜以童便二碗,大腹檳榔五枚,細切水煎八分,生薑汁一分,和雪水三分,作兩空早服。瀉兩三行,一夏所食冷物及膀胱宿水,悉為驅逐,不能為患。

雖老年者亦宜服。如小心加慎飲食者,可不必也。瀉後以薤白粥同羊腎空心服之,勝如補劑。

冬三月,天地閉,氣血藏,伏陽在內,心膈多熱,切忌發汗以泄陽氣。《內經》曰:冬三月,謂之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

故人當服浸酒藥以迎陽氣,雖然亦不可過暖,綿衣當晚著,使漸漸加厚,即大冷不宜向火烘炙,恐損目,且手足心能引火入內,令人心臟燥,血液耗。衣服亦不太炙,冬月天寒,陽氣內藏,若加以炙衣重裘,向火醉酒,則陽太甚矣,如遇春寒,閉塞之久,不與發散,至春夏之交,陰氣既入,不能攝運陽氣,致有時行熱症,甚而譫妄狂越,皆由冬月不善保陰之故。務宜自愛,寒熱適中,此為至要,乃攝生之大法也。

白話文:

[四季養生篇]

人在天地之間,呼吸間都與自然之氣相連。因此,風、寒、暑、濕這四季的突變,一旦侵襲人體,壯者憑自身氣力可自行康復,體弱者則可能留下病根。我們應該根據季節變化適當地調整生活,讓身體的陰陽達到平衡,這就是在疾病未發前的預防。

春季,隨著冬日的封閉,春風帶來了陽氣,我們應該讓身體得以發散,以促進陽氣的流通。古籍記載,春天的三個月,是生機勃發的季節,天地間萬物都在繁茂生長。我們應當早睡早起,在庭院裡多散步,讓頭髮披散,放鬆身形,讓心靈得到生機。這個時期,我們應當避免殺戮,多給予,多獎勵,少懲罰,這是對春天的尊重,也是養生的方法。若違背了這個規律,會傷害肝臟,導致夏季出現寒症。所以,從二月開始,可以採集東方的桃花枝葉,用水煎煮,早晨空腹服用,有助於排出心膈部位的痰飲和積熱。到了春末,生活作息應當更為平和,棉衣不要過早脫下,防止背部受寒,因為寒氣會傷害肺部,引起鼻塞和咳嗽。

如果感到熱,可以適當減少衣物;感到冷,就增加衣物,這種增減最好在早晨進行。飯後和中午時刻,要注意防止風寒入侵。春天不宜穿得太單薄,以免引發感冒、霍亂、口渴和頭痛。春天的寒冷尚未完全消退,穿衣應當下身厚重,上身較薄。

夏季,人體的陽氣旺盛,陰氣則潛藏在內,這是一個身心開放的季節,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避免下痢導致陰氣的流失。古籍記載,夏季的三個月,是萬物繁盛的季節,天地之間氣流交匯,萬物都開花結果。我們應當早睡早起,不厭倦白晝的長度,讓心情保持平和,讓身體的精華得以成熟,讓氣血得以順暢,像夏日一樣充滿活力。這就是對夏天的回應,也是養生的方法。若違背了這個規律,會傷害心臟,導致秋季出現瘧疾。所以,人們應當保持靜坐,控制飲食和慾望,調節心態。

這個時候,心臟功能強,腎臟功能弱,精氣轉化為水分,到秋天才能凝結,因此,更需要保護腎臟,鞏固陰氣。應當食用溫熱的食物,保持腹部溫暖,像爪果、生冷食物、冰水、冷淘、豆粉、蜂蜜等,都應當避免食用,因為食用過多,在秋天容易患上瘧疾和腹瀉。不要用冷水洗澡或洗臉和背部,這樣容易導致虛熱和眼睛疾病,以及筋脈問題、霍亂、黃疸等疾病。不要在風口睡覺,也不要讓人扇風,因為汗水會使毛孔打開,風邪容易進入,這樣容易導致風濕和肢體麻木,語言不清。年輕人可能不會立刻生病,但已經埋下了病根。

對於氣血不足的人,這種情況往往會立竿見影。酒後更應當避免這些行為。

秋季,陽氣應當收斂,不宜嘔吐或出汗,違反了會導致內臟功能下降。古籍記載,秋季的三個月,是收穫和平衡的季節,天氣變得嚴肅,地氣變得清晰。我們應當早睡早起,跟隨雞鳴起牀,讓心情保持安寧,以緩和秋天的嚴肅。收斂精神,讓秋天的氣氛平和,不要讓心情外露,讓肺部功能保持清澈。這就是對秋天的回應,也是養生的方法。若違背了這個規律,會傷害肺臟,導致冬季出現飧泄。如果知道夏天食用了大量瓜果和涼食,可以用兩碗童子尿,五顆大腹檳榔,細切後加水煎煮,再加入生薑汁和雪水,早晨空腹服用。這樣可以排出夏天食用的冷食和膀胱中的積水,避免後續的健康問題。

即使是老年人,也適合服用。如果飲食已經十分謹慎,則不必服用。服用後,可以食用薤白粥和羊腎,這比補品更有效。

冬季,天地封閉,氣血收藏,陽氣潛藏在內,心臟和膈膜部位多熱,切忌出汗導致陽氣流失。古籍記載,冬季的三個月,是封閉和收藏的季節,水結冰,地面裂開,不要幹擾陽氣。我們應當早睡晚起,等待日光的照耀,讓心情保持隱藏,像是有著祕密的想法,像是得到了寶貴的東西。遠離寒冷,靠近溫暖,不要讓皮膚過度暴露,以免氣血流失。這就是對冬天的回應,也是養生的方法。若違背了這個規律,會傷害腎臟,導致春季出現萎縮和厥逆。

所以,人們應當服用浸酒藥物,以迎接陽氣。然而,也不能過度保暖,棉衣應當晚些穿上,並且逐漸加厚。即使非常寒冷,也不宜烤火,因為這可能會損傷視力,並且手腳心會引火入內,導致心臟燥熱,血液消耗。衣服也不宜過度烘烤,因為冬季天寒,陽氣內藏,如果穿著厚重的衣服,烤火醉酒,就會導致陽氣過剩。如果遇到春季的寒冷,封閉時間過長,無法得到發散,到了春夏之交,陰氣進入,無法調節陽氣,可能會導致流行性熱病,嚴重的還會出現譫妄和狂躁,這些都是由於冬季沒有妥善保護陰氣所致。因此,我們必須自愛,保持寒熱適中,這是最重要的,也是養生的大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