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世青編》~ 卷上 (7)
卷上 (7)
1. 靜功六字卻病法
六字出息,治病之旨。常道從正,變道從權。
噓,應肝,春行之,肝病行之
呵,應心,夏行之,心病行之
呼,應脾,四季行之,脾病行之
呬,應肺,秋行之,肺病行之
吹,應腎,冬行之,腎病行之
噫,應三焦,熱病行之
上六字訣,《道藏玉軸經》云:言世人五臟六腑之氣,因五味熏灼,又被七情六慾所亂,積久成患,以致百骸受病。故太上憫之,以六字氣訣,治五臟六腑之病。其法行時宜靜室中,暖帳厚褥,盤足趺坐,將前動功略行一次。初學靜功,恐血脈不利,故先行動功,後及靜功。
若七日後,不必行動功。行動功畢,即閉固耳目口齒,存想吾身。要身似冰壺,心如秋月,良久待其呼吸和,血脈定,然後口中微放濁氣一二口,然後照前節令行之。
白話文:
六字出息,治病之旨。常道從正,變道從權。
六字訣是治療疾病的精髓。平常遵循正道,遇到特殊情況則可權衡變通。
噓,對應肝臟,春季行之,可治肝病。
呵,對應心臟,夏季行之,可治心病。
呼,對應脾臟,四季皆可行之,可治脾病。
呬,對應肺臟,秋季行之,可治肺病。
吹,對應腎臟,冬季行之,可治腎病。
噫,對應三焦,熱病行之。
《道藏玉軸經》記載: 人們的五臟六腑之氣,因飲食五味刺激,又受到七情六慾的擾亂,積累日久就會產生疾病,導致全身百骸生病。因此,太上憫念世人,傳下六字氣訣,用來治療五臟六腑的疾病。
使用方法: 在安靜的房間內,鋪上厚厚的被褥,盤腿而坐,先做一次動功。初學者由於血脈不暢,需要先動功以利氣血,再進行靜功。
七日後,可省略動功。動功結束後,閉上耳目口齒,專心意守自身,想像自身如冰壺般清澈,心如秋月般平靜。靜坐一段時間,待呼吸平穩,血脈安定後,輕輕吐出濁氣一兩口,然後根據季節對應的六字訣進行練習。
假如春月,須低聲念噓字,不可令耳聞。聞即氣粗,粗恐氣泄耳。放噓字氣盡,即以鼻收清氣,入於本經,仍及丹田。一收一放,各二十四,或三十六。余仿此。乃時令運行之常道也。
假如秋月患目疾,應乎肝,當行噓字。又如春患虛黃,當行呼字,此乃權變病應之法也。
獨肺部之疾,肺本主氣,不得行此法。宜專行咽津功夫,降火甚捷。
(凡修此道,須擇子日子時起首,二十七日為期。如耳聾、虛勞、臌膈之症,頓然自愈。行之既久,腹中自聞漉漉有聲,內視自有一種景象,百病除而精神充矣。至於煉精化氣,爍氣化神,煉神還虛,則又向上功夫;茲不具述。)
白話文:
如果是在春季,要輕聲念“噓”字,不能讓耳朵聽到。聽到就會氣粗,氣粗容易導致氣泄。念“噓”字將氣盡後,用鼻子吸入清氣,進入本經,並到達丹田。吸氣呼氣各做二十四或三十六次。其他季節也依照此法。這就是時令運行的常規方法。
如果在秋季患有眼疾,應對肝,就要行“噓”字。又如春天患有虛黃,就要行“呼”字,這就是權宜變通的治病方法。
只有肺部疾病例外,因為肺主氣,不能用這個方法。應該專注於咽津功夫,降火非常迅速。
修煉此法,必須選擇子時開始,持續二十七天。如耳聾、虛勞、臌膈等病症,會立刻痊癒。修煉久了,腹中會自然聽到漉漉有聲,內視會看到一種景象,百病消除,精神充沛。至於煉精化氣,爍氣化神,煉神還虛,則屬於更高層次的功夫,這裡就不再詳細說明。
2. 念六字口訣歌
肝若(噓)時目睜開,肺如(呬)氣雙手擎,心(呵)頂上連叉手,腎(吹)抱取膝頭平,脾病(呼)時須撮口,三焦客熱臥(嘻)寧。
白話文:
當肝在進行「噓」這個調息動作時,雙眼會張開;當肺在進行「呬」這個調息動作時,雙手會舉起;當心在進行「呵」這個調息動作時,會將雙手放在頭頂上交叉;當腎在進行「吹」這個調息動作時,會將雙手環繞在膝蓋前平放;當脾病時進行「呼」這個調息動作時,嘴巴會微閉;當三焦出現熱症時,則需要躺下並進行「嘻」這個調息動作來得到安寧。
3. 四季卻病六字決
春(噓)明目大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閒,秋(呬)定知肺金潤,冬(吹)惟令腎中安,三焦(嘻)卻除煩熱,四季常(呼)脾化餐。切忌出聲聞口耳,其功尤勝保神丹。
白話文:
春天要發出「噓」音來明目護肝,夏天至時發出「呵」音以清心火,秋天則用「呬」音來定知肺部潤澤,冬天應發出「吹」音來確保腎臟平靜。三焦發出「嘻」音可以消除煩熱,一年四季都應該發出「呼」音來調理脾胃消化食物。記住,發音時應保持內心平和,不出聲,這樣的效果甚至勝過服用「保神丹」這類藥物。
4. 調息
調息一法,貫徹三教。大之可以入道,小用亦可以養生。靜功之最上一乘法也,故迦文垂教,以視鼻端白數出入息,為止觀初門。莊子《南華經》曰:至人之息以踵大易。隨卦曰:君子以嚮晦入宴息。王龍溪曰:古之至人,有息無睡,故曰嚮晦入宴息。宴息之法,當嚮晦時,耳無聞,目無見,四體無動,心無思慮,如種火相似。
元天元神元氣,停育相抱,真意綿綿。老子曰綿綿若存是也。其開合自然,與虛空同體,故能與虛空同壽也。世人終日營營,精神困敗,藉此夜間一睡,始彀日間之用。不能調之,一點光明,盡被後天塵濁所蔽,是謂陽陷於陰也。
白話文:
調息之法,貫徹三教
調息之法,貫穿儒釋道三教思想。它可以幫助人達到修道之境,也可以用於日常養生。在靜功中,調息是最上乘之法,因此迦文祖師教導弟子以觀鼻端白數出入息作為止觀之入門。
莊子《南華經》中說:「至人之息以踵大易。」《易經》中也說:「君子以嚮晦入宴息。」王龍溪解釋道:「古之至人,有息無睡,故曰嚮晦入宴息。」所謂「宴息」,指的是在傍晚時分,耳不聞聲,目不視物,四肢不動,心無雜念,如同種子一般靜默。
此時,元天元神元氣相抱停育,真意綿綿不絕,正如老子所說「綿綿若存」一般。呼吸的開合自然,與虛空同體,因此能夠與虛空同壽。世人終日忙碌奔波,精神疲憊,靠著夜晚的睡眠才能恢復日間的精力。然而,如果不能調息,一點陽光都會被後天塵濁所遮蔽,這就是陽氣陷入陰氣的狀態。
調息之法,不拘時候,平身端坐,解衣緩帶,務令適然,口中舌攪數次,微微吐出濁氣,不令有聲,鼻中微微納之,或三五遍,二七遍。有津嚥下,叩齒數通,舌抵上齶,唇齒相著,兩目垂簾,令朧朧然,漸次調息,不喘不粗,或數息出,或數息入。從一至十,從十至百,攝心在數,勿令散亂,如心息相依,雜念不生,則止勿數,任其自然,坐久愈妙。
若欲起身,須徐徐舒放,手足勿得遽起,能勤行之,靜中光景,種種奇特,直可明心見性,不但養身全生而已。出入綿綿,若存若亡,神氣相依,是為真息,息息歸根,自能奪天地之造化,長生不死之妙道也。
白話文:
調息的方法,不拘泥於時間,
輕鬆自在地坐在平坦的地方,解開衣帶,放鬆身體,務必讓自己感到舒適。用舌頭在嘴巴裡攪動幾次,輕輕吐出濁氣,不要發出聲音,鼻子輕輕吸氣, 可以重複三五次,也可以重複二七次。**有唾液就咽下,輕叩牙齒數次,舌頭抵住上顎,嘴唇輕輕閉合,眼睛微微閉合,保持朦朧狀態。逐漸調整呼吸,不急不緩,可以數息呼氣,也可以數息吸氣。 從一數到十,再從十數到百,專注於數息,不要讓心神散亂。當心與呼吸相依,雜念不再產生時,就停止數息,任其自然,坐得越久越好。
如果想要起身,必須慢慢舒展身體,手腳不要猛然起身。
能夠勤奮練習,在靜坐中就會感受到種種奇特的景象,足以讓人明心見性,不只是養生延年而已。呼吸綿綿不絕,似有似無,神氣相依,這就是真息。 呼吸歸於本源,就能夠奪取天地造化,獲得長生不死的妙道。
蘇子瞻《養生頌》云:已飢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當腹空時即便入室,不拘晝夜,坐臥自便,唯在攝身。使如木偶,常自念言,我今此身,若少動搖,如毫髮許,便墜地獄,如商君法,如孫武令,事在必行,有死無犯。又用佛言及老子曰:視鼻端白數出入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數至數百,此身寂然,此身兀然,與空虛等,不煩禁制,自然不動。數至數千,或不能數,則有一法,強名曰:隨與息俱出,復與俱入,隨之不已。
一旦自住,不出不入,忽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云蒸雨散,無始以來,諸病自除,諸障自滅,定能生慧,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時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盡於此。
白話文:
蘇子參考《養生頌》說:等到餓了才吃,吃飽了就停,散步放鬆,務必讓肚子空著。肚子空了之後,就可以進房間休息,不分白天晚上,想坐就坐,想躺就躺,只專心於修養身心。想像自己就像木偶一樣,不斷提醒自己,我的身體現在就像一根頭髮一樣脆弱,只要稍稍一動,就會掉入地獄,就像商君的法律一樣嚴苛,就像孫武的軍令一樣不容違背,一定要做到,寧死不犯。
同時也可以運用佛家的話語和老子的思想:專注於鼻尖的白色,觀看呼吸的出入,綿綿不絕,持之以恆,數到幾百次之後,身體就會變得寂靜、空虛,無需刻意禁制,自然不會動搖。數到幾千次,甚至數不清時,就有一種方法,姑且稱之為:呼吸出來時就跟著它出來,呼吸進去時就跟著它進去,一直這樣跟著呼吸。
一旦你能夠做到這樣,呼吸不再出入,突然感覺到呼吸從身體的八萬四千個毛孔中散發出來,如同蒸汽般飄散,從此所有的疾病都會自然消失,所有的障礙都會自然消除,一定能生出智慧,自然明悟。就像一個盲人突然有了眼睛一樣,這個時候還有什麼需要別人指路呢!所以老人對養生的所有建議都在這裡了。
小周天法:先將身心澄定,面東趺坐,平坐亦可,但前膝不可低,腎子不可著物。呼吸和平,以手作三昧印,掐無名指,右掌加左掌上,按於臍下,叩齒三十六通,以集心神,赤龍攪海,內外三十六遍。赤龍,舌也;內外,齒內外也。雙目隨舌運轉,舌抵上齶,靜心數息,三百六十周天畢,待神水滿,漱津數遍,用四字訣。
(攝提穀道,舌抵上齶,目閉上視,鼻吸莫呼。)從任脈撮過穀道,到尾閭,以意運送,徐徐上夾脊中關,漸漸速些,閉目上視,鼻吸莫呼,撞過玉枕(頸上腦後骨),將目往前一忍,直轉崑崙(頭頂),倒下鵲橋(舌),分津送下重樓入離宮(心也),而至氣海(臍下穴也)。略定一定,復用前法,連行三次,口中之津,分三次嚥下,所謂天河水逆流也。
白話文:
先靜心凝神,面向東方盤腿而坐,也可以平坐,但膝蓋不可過低,腎臟也不可接觸地面。呼吸要自然平穩,雙手結三昧印,掐住無名指,右掌疊在左掌上,按在肚臍下方。輕叩牙齒三十六下,集中注意力,舌頭像赤龍一樣攪動牙齒內外各三十六次。接著閉上雙眼,用舌頭抵住上顎,靜心數息,完成三百六十周天循環。待到感覺體內充滿能量,漱口幾遍,並默念「攝提穀道,舌抵上齶,目閉上視,鼻吸莫呼」四個字訣。然後將意念從任脈經由谷道,到達尾閭,再慢慢往上運行至夾脊中關,速度逐漸加快,閉眼向上凝視,只吸氣不呼氣,衝過玉枕,再將目光往前用力一凝,直達崑崙,接著放下舌頭,將唾液分流送入心臟,最後到達氣海。稍作停留後,重複以上步驟三次,將三次的唾液分三次吞下,這就是所謂的天河水逆流。
靜坐片時,將手左右擦丹田一百八下,連臍抱住,放手時,將衣被臍腹間圍住,勿令風入。(古所謂養得丹田暖暖熱,此是神仙真妙法)。次將大指背擦熱,拭目十四遍,去心火,擦鼻三十六遍,潤肺;擦耳十四遍,補腎;擦面十四遍,健脾。兩手掩耳鳴天鼓,徐徐將手往上,即朝天揖,如是者三,徐徐呼出濁氣四五口。
鼻收清氣,兩手抱肩,移筋換骨數遍,擦玉枕關二十四下,擦腰眼(即腎堂)一百八下,擦足心(即湧泉)各一百八下,謂之一周。久久行之,精神強旺,百病不生,長生耐老。
白話文:
靜坐一會兒,雙手左右摩擦丹田一百八次,然後將手抱住肚臍,放手時用衣被蓋住肚臍和腹部,避免風寒入侵。接下來用大拇指背摩擦生熱,擦拭眼睛十四遍,去除心火;擦鼻子三十六遍,滋潤肺部;擦耳朵十四遍,補腎;擦臉十四遍,健脾。然後雙手掩住耳朵,摩擦耳後鳴天鼓,緩緩將手向上舉起,如朝天拱手,重複三次,並緩緩呼出濁氣四五口。
接著吸入清氣,雙手抱住肩膀,做移筋換骨動作數遍,然後摩擦玉枕關二十四下,摩擦腰眼(腎臟所在)一百八次,摩擦腳心(湧泉穴)各一百八次,完成一個循環。長期堅持這樣做,精神強健,百病不生,延年益壽。